书城传记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17144200000011

第11章 我的自传(8)

人物注释

①章汉夫(1905—1972):原名谢启泰,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26年赴美留学。1927年参加美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局小组书记。1928年7月,受美国共产党派遣,前往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随后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研究员。1931年1月自莫斯科回国后,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蔡和森被捕后,章汉夫担任代理省委书记。同年12月在香港被捕,经多方疏通营救,被押送出境。他在上海接上组织关系后,任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职。抗战时期,章汉夫先后在南京、武汉、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的新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45年4月,章汉夫随董必武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1946年5月前往上海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1947年1月30日,章汉夫化名章翰,出版了《群众》香港版。1949年1月调天津担任调研组长,对帝国主义在天津的财产问题、开滦煤矿外国资产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接着奉调前往上海担任外侨事务处长。1950年年初,章汉夫担任外交部副部长; 1961年5月,作为副团长随陈毅部长参加关于老挝问题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1967年,因曾在苏州反省院关押过的历史问题接受审查。1968年3月被关到北京昌平的秦城监狱,1972年1月含冤病逝。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②许鑑(1904—1995):出生于浙江萧山县。1919年夏考入清华学校学习,毕业后公派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28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到美国 ANCO 化工厂从事建厂工作。1928年秋到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特别生课程,毕业后在美国铁路B&;0公司工作。1930年8月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南京轮渡处工程师、京赣铁路总段长、湘桂铁路总段长及副处长、交通部路政司技正、平津铁路局工务处处长。解放后,先后担任铁道部计划局科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线路组研究员、学术秘书室副主任、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曾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冤案彻底平反,离职休养。1995年6月28日去世。

在南京轮渡、柳江大桥、湘江大桥等我国铁路重大建设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③李辑祥(1903—1975):又名筠韩,陕西西安人。机械工程学家。1917年至1925年在清华学校中等科、高等科学习。1925年赴美深造。192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次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回国,在沈阳冯庸大学担任教授。1930年至1934年先后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历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设计委员、东方大港工程师兼总务科长、安徽省建设厅技正、江南铁路公司正工程师等职务。1934年8月被聘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1935年因系主任庄前鼎调任,李代理系主任职务。 “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南迁长沙、昆明,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担任长沙临时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会主席(相当于系主任),1938年7月至1946年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曾指导吴仲华完成了论文《渐开线正齿轮之干涉与同时接触之对数》。1946年随清华回北平,继续担任机械工程学系教授、系主任,直至1951年病休。1952年9月至1953年暑期担任图书馆主任,后因病辞职,复任机械制造系教授兼干部班班主任。1960年清华大学筹建农业机械系,李辑祥被任命为系主任,于1962年7月兼任动力机械系主任。

李辑祥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京市第二届至第四届政协常委。

④王造时(1903—1971):出生于江西安福县江南乡。1917年以江西省前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25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0年回国,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同时担任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教授。1935年11月,加入教育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加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担任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同年11月,他与救国会的其他六位领导人先后被国民政府当局逮捕入狱,人称“七君子”。获释后继续在上海、南昌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兼任了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教务主任。为宣传抗日救亡,他在吉安创办《前方日报》,任社长和发行人。

1957年被当作右派进行批斗。文革中被拘捕,监禁于上海第一看守所。1971年8月5日因病与世长辞。

⑤张任(1905—1993):出生于山东安丘。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2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1929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后,担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水利系主任,兼任水利部顾问、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民盟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曾主持官厅水库规划设计,担任密云水库设计代表组组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⑥王之:1906年出生于湖南善化(今属长沙)龙喜乡,12岁考入清华学校。1926年8月赴美。抵美后插班威斯康辛大学,后又转入诺维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读军事,1928年毕业后根据国民政府的命令转入西点军校从头学起。1932年6月,以全级262名毕业生中第12名的成绩毕业。1932年10月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温应星将军邀请回国,就职于财政部税警总团,后该总团成立工兵连,王任连长。1933年10月,先任职何健将军第4路军参谋,后任教于湖南大学军事工程课目,继而担任长沙中学生军事集训总队大队长。1935年,担任直属工兵营营长。1938年,任总队教练所教育长。1939年4月,任总队学兵团团长。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国民政府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后留日本服务。1946年调回国内,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情报学校校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总统府参军兼东吴大学外语系主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积极致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美交流。

⑦陶葆楷(1906—1992):出生于江苏省无锡。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1926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西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1929年,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又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卫生工程硕士学位。1931年,陶葆楷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主持创建了清华大学土木系中的市政及卫生工程组。1936年到南京卫生署任高级工程师。1938年从卫生署回到清华大学,复任西南联大土木系教授。1940年8月,任西南联大土木系系主任。1946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主任,同时代理工学院院长的职务。

1949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又回到清华大学,先后任教研究主任、土木系主任和土木建筑工程系主任。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给水组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北京市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曾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给排水学会、市政工程学会、中国环境学会等学术团体中任职。

⑧顾毓琇:1902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电机工程学家、教育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32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领导创办电机工程学系。1933年担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1938年任教育部政务次长、中央大学校长。50年代初移居美国,先后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

顾毓琇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音乐家、翻译家。早年他在北京读书期间,就参加过文学研究会、清华文学社,曾用笔名“顾一樵”、 “一樵”,发表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词曲和禅宗类文章; 曾出版诗集《蕉舍吟草》,小说《芝兰与茉莉》,戏剧《孤鸿》、《白娘娘》,译诗《海滨集》,文艺论文《中国的文艺复兴》等。

顾毓琇对祖国和平统一和中美关系尤为关切。从1973年到1992年,顾老八次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邓小平和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⑨庄前鼎(1902—1962):字开一,江苏青浦人(今属上海市)。1924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今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科,曾任交通部技术员,交通大学助教。1925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助理研究员。

1932年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系主任; 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航空工程学系主任、航空研究所所长。

20世纪30年代初,领导创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34年机械工程学系初具规模,在教师配备方面,先后聘请到知名教授刘仙洲、李辑祥、王士倬、汪一彪、冯桂莲等,还聘请美国航空专家华敦德博士担任航空工程客座教授。1936年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他任副所长。1938年他先后任西南联大机械工程学系主任、航空工程学系主任,同时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所长。1946年,他随清华大学返回原校址,任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投入到机械工程学系的恢复工作。1948年赴美进行学术研究。1949年他回到清华,担任机械工程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担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主任。从1956年开始,研究中国煤的分类方法。著有《应用空气动力学》、《兵器学》和《煤的分类法》等书。第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⑩王云五(1888—1979):字岫庐,广东香山人,生于上海市。他早年刻苦自学,主修英文。18岁开始步入教育界,19岁时在中国公学担任英文教员,学生中有胡适、杨杏佛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孙中山聘为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又在教育部任职。1916年担任苏、粤、赣三省禁烟特派员。一年后辞职,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1921年9月,经胡适推荐到商务印书馆。1922年正式接替高梦旦就任编译所所长。

王云五接任编译所长后,即对编译所进行改革。他在高梦旦等人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四角号码检字法,1928年商务印书馆据此出版了《四角号码学生字典》。他还运用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创立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为中国现代目录学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1930年,王云五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上任之初,他曾专门赴欧美和日本考察。回国后,他大胆改革,提出一系列整顿计划,主张实行科学管理。王云五主持编印了多套丛书,其中《大学丛书》和《丛书集成》影响尤大。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商务董事会决定由王云五带领编辑、出版、印刷的主要力量迁往香港。1946年5月,他辞去商务总经理职务,出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后又任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等职。1949年到香港,1951年去台湾。

11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生于天津市,自幼家境清贫。1909年考取留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学校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清华大学的校长仍是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抗战胜利后,梅贻琦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担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国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