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108分钟改变世界
17143800000019

第19章 控制系统的研制(6)

对探月卫星系统来讲,最重要的是“叶尼塞”成像系统,它由列宁格勒第380科研所26研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相设备,还是显像设备,并将处理后的影像通过无线电传输。该设备有2 个目镜,焦距分别为200毫米和500 毫米,目的是用两种不同的尺度同时对两个坐标点目标成像。系统中装配了两套电视成像设备(可替换目镜) ,在之后研究太阳系射线的航天器上多次使用。焦距为200毫米的目镜对月球的全貌进行了成像,并完全记录到盘上。而更高分辨率的月球影像已经超出了盘的容量,但依然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产生了相应的电视影像,在数据盘上有1500行的分辨率,每行像素数不低于1000个。

在研制过程中考虑了2 个不同的电视成像设备,最终选择了E—2A所采用的系统。后续的型号也采用了该系统。

E—2A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系统包括由8 个太阳敏感器组成的系统、月球位置敏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执行机构(含小推力发动机,工作介质选用压缩氮气),以及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指令的计算模块。这也是第一个包含了主动定向系统的航天器。其总体研究、制造和试验等工作由航空工业部第一科研所27在劳申巴赫28的领导下完成的。

“月球3号”卫星的星载“叶尼塞”电视成像系统

还有一样不同寻常的是太阳能电池板的形状。因为在全程飞行的过程中,除了照相阶段,其他时间都不要求对日定向,但同时,在完成全程的飞行任务过程中蓄电池却需要稳定充电。经过复杂的计算之后,研究人员选择了后来的太阳能电池板形状,使卫星相对于太阳不论以何种姿态飞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太阳能。

由于星载带转发功能的相机能够工作在两个状态——“快速”状态和“慢速”状态,因此地面的接收系统也相应地配备了两种解码体系的接收设备“叶尼塞—1”和“叶尼塞—2”。接收系统有固定的模式,也有移动模式,移动模式的接收系统也安装在了汽车的“通用车体”上面。接收系统在生产出来并经过调试后,被运往6号测控站和41 E临时测控站。

1959年8月,1号E—1 A探月卫星运抵秋拉塔姆基地,但是对该系统进行完备的检查并修正各种错误还需要整整一个月。直到9月25日,工作人员才宣告卫星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发射了。

由运载火箭P —7A(编号为8К72,“月球东方号”的编号为Л1—8)携带E—2 A探月飞行的发射于1959年10月4日进行,苏联的新闻报道称发射了“月球3号”。科罗廖夫亲自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飞抵位于克里米亚的测控站,因为他也想成为首批看到月球背面是什么的人。

“月球3号”进入了远地点48万千米、近地点4.75万千米的大椭圆轨道。在轨道设计时主要考虑到在接近月球时(6200 千米) ,卫星位于其南面,这样获得的成像里有足够多的已知目标,便于之后利用已有的天文图片进行“匹配”联系。

10月7日,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背面大约70%的面积时,探测卫星执行了成像操作。“月球3号”对月球的几乎一半表面进行了成像,而其中的2/3是从地球无法看到的表面。在成像结束后,“叶尼塞”系统自动进行了胶片显影,并再次卷起放回到专门的盒子里。传回的遥测信号显示,“叶尼塞”成像系统已经工作完毕。但是胶片上有没有获得什么信息,最初人们并不清楚。在地面发出指令后,卫星的成像信号传输系统开始工作。开始是测试行,测试行在地面时已经记录到了胶片上。受到鼓舞的项目指挥者们决定打开胶片伸展装置。这样在下一次与“月球3号”进行通信联系时,显示器的屏幕就开始一行一行地出现紫色的小点,首次描绘出月球表面的影像。尽管这次以及后续若干幅从太空获得的影像都夹杂了很多“噪声”,但它们带给学者们和航天人的依旧是无尽的喜悦。

当卫星逐渐接近地球时,信噪比变得更好,影像的质量也提高了。当卫星进入地影后,部分专家得到允许撤离了测控站,但是基本成员依然坚守岗位,计划在卫星飞出地影后继续工作。预计离开地影的时间是10月19日至20日。然而,在预定的时间,“月球3号”却没有显示出任何活着的迹象——不仅没有传输电视图像信号,甚至连遥测信号都没有传回来。这种静默最可能的原因是转发器或者电源系统出现了故障。

“月球3号”沿着自己的飞行轨道又转了几个月,运行了11圈,最后于1960年4月在地球的大气层坠毁。

今天,由该探测器获得的这幅照片依然是最好的,虽然它是人类获得的首幅月球背面的影像!对它进行解码后,天文学家们获得了独特的科学研究素材。例如,与面向地球的一面相比,月球背面的“月海”很少,“山区”占据了更多面积。

1959年12月31日,科罗廖夫与身边最亲近的第一特种设计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庆祝新年。所有参与了E—2A发射的人都获得了他赠送的一份礼物,即刚刚印制的“第一幅月球背面影像图”。

正像最初计划的一样,E—2A卫星只获得了月球背面的2/3 区域的影像。学者们坚持继续开展新的发射计划,以填补“空白”的信息。这项任务最后由E—2Ф行星际卫星承担; 发射前,卫星获得了E—3的编号。它应当沿着向上的轨道,在倾斜的太阳光照射下获得月球的侧面成像,以反映月球表面的地貌。影像的接收部分则计划采用“冥王星”无线电雷达系统的АДУ—1000大天线,该系统是在叶夫帕托里亚城的深空测控中心组装完成的(位于克里米亚的16号测控站)。该系统将地面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增强了10 倍,相应地,获得的图像质量也大幅提高。为了应对可能的失败,1959年底,第一特种设计局直接生产了2颗E—3型卫星,并于1960年3月运抵秋拉塔姆。

1960年4月15日,1号E—3型卫星由P—7 A运载火箭(“月球东方号”,编号 Л1—9) 发射。前两级火箭工作正常,但是第三级火箭(“E模块”) 却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3秒钟关机。后来的研究显示,这一级的煤油燃料储箱未能加满油。由于这个原因,末速与设计速度相比小了130 米/秒,第三级火箭带着卫星只上升到20 万千米高度,在5月份进入大气层时,在非洲中部上空烧毁。

1960年4 月16 日29 ,2 号 E —3 卫星(运载火箭“月球东方号”,编号Л1—9A) 发射。点火后,助推模块 Д 没有产生主推力,因此在点火后几秒钟,中心发动机发生爆炸,并直接导致火箭在瞬间爆炸。旁边的装配试验楼受到波及,建筑物遭到损坏,也吓坏了参观火箭发射的人们。

研制好用于继续完成对月成像的星载“叶尼塞”系统被炸毁了。苏联的航天人决定暂停。直到1965年7 月20 日,月球背面的“空白”区域才由行星际飞行器“探测器3号”填补完成。

所有这些成就对于苏联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火箭航天领域变得更加强大,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任务并克服任何的困难。新研制出的地面控制系统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人们首次验证了三级运载火箭、控制设备、航天器在空间的定向,以及接收从卫星获得的影像等技术。这些技术在载人飞船的研制过程中获得了更加耀眼的应用。

注 释

[1].通用车体——不密封的箱式通用尺寸车体。

[2].译者注:原文为B—2A,包括后续两个图的图注,均为 B —2A。 但正文中只此一处,后面都是P—2A。疑有误,译者更改。

[3].1 英里=1.609 千米。

[4].译者注:对照后文,应为Б1 —1。

[5].译者注:被昵称为 “小七”。

[6].1 毫米汞柱=133.322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