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与分离或者失去有关。为什么亲人的离去会使我们悲痛万分呢?这是因为,死亡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对自己所认同的人,我们会把自己、自我存在的价值、存在感寄托在这个人身上,这个人会在我们的生命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是很大的一部分位置。这个人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丈夫、妻子等等。
释放悲伤:如果我们没有释放出悲伤的能量,或者控制悲伤的能量,那么,这个痛楚的伤口会在以后的人生里一直困扰着我们。
笔者曾经请教过著名心理学家胡冰霜教授,教授说:能够流泪的,伤痛算轻的;严重的悲伤;是流不出眼泪的,特别严重的悲伤,不是流泪,而是发笑--因精神分裂而发笑。图2-13悲伤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威廉·佛莱推测,情感性流泪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这些毒素如果不通过流泪排出,留在体内,将对健康不利;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据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经证实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女人比男人少患因神经紧张而诱发的心肌梗死和中风。
此外,悲伤的眼泪除了痛苦,还包含着放下、重新开始的含义。
如果没有使用哀伤的情绪将这一切结束的话,那么这一切就会成为你生命里的一个阴影,造成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
悲伤的情绪,可能让人感觉痛不欲生甚至绝望,同时也是一种能促进深沉思考的能量,从失去中得到智慧,更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新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悲伤给予我们在有限生命里做无限的智慧启示。
在关于悲伤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笔者受到来自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思想的启发。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作品《与爱同在》中说:
"悲伤的终点是爱,有这种爱的地方,就有慈悲。而那样的慈悲有它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聪慧。"
"有美和爱的心灵是修道的心灵,这样的心灵没有悲伤,这样的心灵是种恩赐,它拥有无限的,不可丈量的祝福。"
是的,我们因为失去而悲伤,但是,请思考:在这个动态的宇宙空间,我们能永恒地得到什么?我们能永远地拥有什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宇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时光隧道里的过客,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暂时拥有的,哪怕是一片树叶,也不可能被我们真正地带走。
扩展阅读之一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我们成千上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消失,我们精心构筑的温暖家园被毁,所有人的痛苦、伤痛都是空前的,人们期待、警觉、不安、心烦、紧张、焦急、烦躁、激动、恐惧、悲痛、绝望......在这种家园毁灭、妻离子散、身心重创、满目疮痍的绝境中,我们情何以堪?
我们需要表达悲痛的情绪,我们需要安抚惊恐的心灵,我们需要从噩梦中醒来,我们需要在废墟上重生。为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所有人都为遇难的同胞哀悼的同时,也在释放着悲痛的情绪,这种群体性的悲痛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使得大家在灾难之后成为彼此的依靠,互相给予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会推动整个中华民族重新振作起来,推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时光翻过了那惨烈的一页,依然从容地行走着,我们在它长长的背影中,得到了沉重的启示,请铭刻这些用生命撰写的启示吧!
著名心理学家胡冰霜博士提出:让心灵选择走向灾难的意义,因生命的极端可贵,而选择崭新的生活风格。
远离虚无、无聊、消沉、抑郁及对生命的种种不恭与浪费。
求得今生的最大限度超越。
在至真、至善、至美的路径中走到至高。
扩展阅读之二
2008北京奥运会,太多感人的故事发生,其中,特别感动我的是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为儿子能够活下去,五战奥运的故事,她感动了世界。
丘索维金娜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功勋运动员。她有一份辉煌的体操经历:6次参加世锦赛赢得7枚奖牌;五次参加奥运会,其中1992年代表独联体夺得团体金牌;三次参加亚运会,2002年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冠军、平衡木亚军;国际体操联合会中有三个动作以她的名字命名。1975年出生的丘索维金娜,当她在1991年在世锦赛上获得个人第一个世界冠军时,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全能金牌的柳金才2岁。
1996年,丘索维金娜功成身退组建了家庭,并在1999年生下儿子阿廖沙。3岁时阿廖沙不幸患了白血病,这个巨大的灾难的降临,母亲的悲伤是可想而知的。一边是巨大的伤痛,另外一边是巨大的经济压力。白血病的治疗费用昂贵,为了赚取奖金,只要有参赛机会,丘索维金娜总会把四个项目全都报上。当别的小选手在场上专攻单项时,这位"妈妈"级的运动员却不得不逼着自己向全能型发展。"如果我不参加比赛,阿廖沙就活不了,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根本没有选择"。不敢病、不敢伤、不敢退,在2002年至2005年的三年间,丘索维金娜总是时刻记着这三点,因为任何小小的意外都可能让她病床上的孩子失去生的机会。直到有一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生告诉她,他们的医疗条件还不足以拯救阿廖沙,出国治疗成了唯一选择。于是,一家人来到德国,一边治疗,一边训练、比赛。2006年她穿上了德国体操队的队服,后来在体操欧锦赛的跳马项目上为德国拿到了23年来的首枚金牌。
2008年,丘索维金娜第五次参加奥运会,并获得跳马比赛银牌。当丘索维金娜踏上比赛场地时,久违的轻松和纯粹回来了--因为孩子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只需要未来几年内每个季度验一次血就可以了。"我参赛,不再是为了奖金,而是真的喜欢这项运动。"
就是这位"妈妈"级的运动员,在和一群体操小丫头比拼中,依然取得了出色成绩。"我已经参加这项运动25年了,我依然如此爱它。我喜欢训练、喜欢比赛,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目前,她的目标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丘索维金娜就是在悲伤中得到挑战自我、再出发的能量。我们向这位勇敢的母亲致敬。
4.恐惧--自我保护的能量恐惧是人类在进化和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的所产生的与生俱来的、发自本能的、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可以使我们在遇到伤害和危险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退缩和逃避的反应,从而保护我们的生命。
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麻风病人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肢体残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病毒本身所引起的病变,而是由于身体失去了痛觉,因而导致患者自己对自己的身体保护不足而引起的。换句话说,是患者由于失去了对疼痛的恐惧而造成了那些肢体损伤。如果我们对火不能拥有一份恐惧感的话,我们很可能以手探火而被火灼伤。因此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情绪,它能让我们及早避开危险,以免受到伤害。
扩展阅读
《人为什么恐惧》
恐惧,它比害怕更深刻。害怕是面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恐惧却与焦虑一样,可能是没有具体对象、无边无际的。肉体遭到攻击(如一只老虎朝你扑来)会使人害怕,精神的伤害却产生恐惧,最终带进绝望。害怕是现在的,恐惧则可以针对未来和不可知的事而发生。那么,恐惧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恐惧?一只猪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没有了更大的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经历代哲学家的研究,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对不具人格的未知事物有所恐惧;②对"不存在"感到恐惧;③对死亡和消失的恐惧。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包含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两者之间。
最为强烈的恐惧,也许要算是对死亡和消失的恐惧了。这种恐惧是最具摧毁性的。"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毕竟太少了,因为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2~3份时,苏格拉底还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2~3份"。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
(6)别人身上能够找到什么优点...... (2)
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旧约·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这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肉体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为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生去面对死,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三、情绪是身心健康的催化剂
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之后,该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如果善于调节情绪,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未雨绸缪,达到有病早除的效果。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会使人长寿并且增强身体抵抗力,科学家发现,如果你对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无论是感激成长的收获、父母的养育,还是感激自己活着这个事实的本身,这种感激之情都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压,令整个身体的康复速度加快。对此,北京大诚中医医院程凯院长解释说:"坠入爱河、开怀大笑、心怀感激的人在情志上的表现是愉悦的心情,有幸福的感觉。心情愉悦,心气充足,思维活跃,脏腑活动正常,身体当然健康。同时,哭这种情绪本身是负面的,但是当人哭过,把悲伤宣泄出来后,人的伤感会减少,对身体脏腑功能的负面影响减少,也有益于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