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17138600000004

第4章 威望(4)

小结

政绩无疑是树立威望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因为它与民生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最受官员的关注,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最大。然而失误也往往出现在这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建立政绩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这个失误不难避免,只要坚持以民众的福祉为目的、为标准、为取舍,不掺杂其他,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会赢得好口碑,既造福地方,也给自己加了分。

(四)言

要义

言,言论。言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揭示了道理,给人以启迪和引导。儒家非常重视道理,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的就是道理对人生的意义,为了放大它的价值,竟不惜把其置于生命之上。佛家也这么看,《金刚经》中有一段对话,佛问弟子须菩提:如果有一个人,能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回答是非常多。佛说:如果有人信奉佛经中的道理,哪怕给别人解释其中的一个四句偈,他所获得的福报也会超过这个人。道理大于财富,大于生命,而言论则是道理的载体,所以它才得以传诵,经久不衰,成为古人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的一项。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经典著述,如《论语》《老子》《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其影响力无须多言。

其实还有一种言论,虽然仅是只言片语,但流传甚广,被当代或后世奉为至理名言,载入史册。下面列举的就属于后一种。

故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朝征调百姓前往渔阳戍边,900人途中驻扎大泽乡,陈胜、吴广被指派为屯长。天降大雨,道路不通,计算日期,已不可能准时抵达防地。秦法规定,延误戍期,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杀掉押送他们的官吏,把戍卒召集到一处,说:“你们都已经延误了戍期,该当杀头。即便侥幸躲过刑杀,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长久在外戍边,死去的要占到十之六七。再说了,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高扬威名!王侯将相难道是血统决定的吗!(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全都响应。(《资治通鉴》卷7)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秦末,项羽率军进入秦朝腹地关中,驱兵西进,洗劫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宫室,大火燃烧了三个月不熄灭。然后带着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秦地民众大失所望。

韩生劝说项羽留守关中,建都称霸。项羽望着满目的残垣断壁,心中惦念东方的家乡,说:“富贵了不返归故乡,就像身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韩生退下道:“人家说楚人像是猕猴戴上人的帽子(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不其然!”项羽听说后很不高兴,把韩生活活煮死了。(《资治通鉴》卷9)

养虎自遗患

楚汉相争,双方打得烦了,便约定平分天下,以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名为“鸿沟”的运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项羽随即领兵返回东方,刘邦也想西行回到关中。张良、陈平劝刘邦说:“我们已经得到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来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楚的大好时机。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这叫做‘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养虎自遗患)。”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资治通鉴》卷10)

小不忍,害大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在平定吴、楚叛乱中立有大功,他与景帝一母所生,关系非常亲密。母亲窦太后想让梁王做帝位继承人,便借着酒宴机会对景帝说:“你乘车出入,要让梁王坐在你身边。”景帝直起上身答:“好。”酒后,景帝征询大臣们的意见,袁盎等人说:“不可。春秋时宋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造成的祸乱持续了整整五代人。小处下不了狠心,则会伤害大义(小不忍,害大义),所以《春秋》赞成以大义为主宰。”(《资治通鉴》卷1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西汉宣帝时,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丞相长史黄霸批评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被逮捕下狱。坐牢的时间很长,夏侯胜有学问,黄霸提出跟他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夏侯胜不愿讲,心想已经定了死罪,学了也没用。黄霸引用孔子的话说:“早晨明白了道理,即便晚上就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赞赏他的志向,便答应了。二人在狱中度过了两个冬天,一个不倦地讲,一个不倦地听,就没间断过,直到出狱。夏侯胜获释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专门给皇子讲课,90岁上去世。为报答师恩,太后特赐奠仪200万钱,为夏侯胜穿了5天丧服,天下儒生都觉得脸上有光。黄霸获释后,先任地方长官,后任朝廷丞相,口碑极好,他关注民生,打击邪恶,宽厚而明察,被评为政绩天下第一。(《资治通鉴》卷24)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西汉哀帝时,董贤得宠,哀帝给他增加采邑两千户。丞相王嘉上密奏劝谏说:“财富都是百姓创造的,从前孝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因为要耗费百金而没有动工。如今董贤却把国家的赋税作为私人恩惠随意施舍,甚至一家就可得到千金的赏赐。古往今来的贵臣,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有关董贤的流言四处传播,没人不恨他。俗谚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我时常为他感到寒心。”(《资治通鉴》卷35)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跟她闲聊,把话头引到朝臣身上,察看她的心意。公主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道德气度,群臣里没人能赶得上他。”不久刘秀召见宋弘,事先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谚语说,‘地位贵重了就要更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要更换妻子’,这符合人情吧?”(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答:“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困难时的妻子不能分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回头对着屏风后面说:“得,没戏了!”(《资治通鉴·卷40》)

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很受太宗皇帝赏识。太宗对他说:“我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你,如何?”尉迟敬德叩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然卑微,但跟我同甘共苦多年。尽管我才疏学浅,却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更换妻子(富不易妻)的言行。”太宗只好作罢。(《资治通鉴》卷195)

臣亦择君

王莽新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刘秀在洛阳称帝。隗嚣派马援到洛阳去见刘秀。刘秀坐在廊屋中,只戴着头巾,笑迎客人,令马援非常感动。叩头说:“当今的天下,不光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我曾受命到成都去见公孙述,我与他是同县人,自幼关系很好,可他却布置武士持戟站在殿阶下,然后才接见我。我远道而来,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人,如此毫无防备地对待我?”从这件小事上,马援认定刘秀是汉高祖一类的人物,归附了他。(《资治通鉴》卷41)

为将当有怯弱时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部将夏侯渊能征惯战,打了不少胜仗。曹操时常告诫他说:“作为将领,也有胆怯的时候(为将当有怯弱时),不能单凭勇猛。将领当然要以勇敢为根本,但要学会使用智谋计策;如果只晓得依凭勇气,不过只是敌得过一个汉子的寻常人罢了。”(《资治通鉴》卷68)

汉、贼不两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后主说:“先帝(刘备)心中最大的事情是汉朝与魏贼(曹操)不能同时并存(汉、贼不两立)。”(《资治通鉴·卷71》)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

三国时,王沈出任魏国的豫州刺史,到任便悬赏征求各方意见。一位姓褚的主簿说:“冰炭不会说话,但冷热本质自己便显示出来,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资治通鉴·卷77》)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西晋时,益州刺史重用巴人李庠,派他在外统军。长史杜淑、张粲反对,说:“不是我们的族类,一定不会跟我们一条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倒转长矛交给别人让他刺杀我们,应当尽早除掉他。”(《资治通鉴·卷84》)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西晋惠帝时,关内侯索靖察觉到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皇宫门前铜铸的骆驼叹息着说:“以后会在荆棘丛中见到你吧!”(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资治通鉴》卷83)

今九州糜沸,群雄竞逐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前司隶校尉刘暾对王弥说:“当今的九州像一锅沸腾的粥上下翻滚,群雄竞争,逐鹿中原。”(今九州糜沸,群雄竞逐。) (《资治通鉴》卷87)

见此张缓

晋人孙绰作《庾公诔》,袁桥看了说:“从文章中能看出一张一弛的治国之道(见此张缓)。”时人认为这是著名的鉴赏评语。(《世说新语·文学》)

譬如写水著地

东晋时,殷浩问:“上天赋予人禀性,本来是无心而为,然而为什么恰恰是好人少,坏人多呢?”在座的人无法回答。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这好比把水泼在地上,水只是自然流淌,断不会成为规整的方形或圆形。”(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时人极为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世说新语·文学》)

此子疲于津梁

晋人庾亮曾经去佛寺,看见一尊卧佛,便说:“这位先生因为普度众生而疲劳过度。”(此子疲于津梁。)被时人奉为名言。(《世说新语·言语》)

迷众之罪大也

东晋范宁,喜好儒学,性格质朴正直。他常说王弼、何晏的罪恶比夏桀、商纣还要大,有人认为这个评价太过分。范宁说:“王弼、何晏蔑视、抛弃经典文献,贬斥仁义,醉心于飘忽的言辞和空泛的学说,影响后世学子,造成士大夫们翻然改弦易辙,以至于礼崩乐坏,晋室倾覆,中原大地沦落于异族统治。其流毒直到今天还在害人。夏桀、商纣的暴政不过一时,但也足以使他们身败名裂、国家覆灭,成为后世的戒鉴,是躲不过百姓的谴责的!在我看来,为害一个时代的祸患轻,为害数代的祸患重;自己身败名裂的罪恶小,迷惑众人的罪恶大!(一世之祸轻,历代之患重;自丧之恶小,迷众之罪大也!)”(《资治通鉴》卷101)

我甲在心

十六国时,前秦进攻后燕。燕主慕容农说:“善于用兵的人,凝聚士众靠的是人心,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参军赵谦认为,敌军铠甲兵仗精良,但军心不稳,应该迅速出击。慕容农说:“他们的铠甲在身外,我们的铠甲在心里(彼甲在外,我甲在心),白天交战,士兵们看见他们装备精良,容易心生畏惧,不如等到晚上出击,定然获胜。”(《资治通鉴》卷105)

忠孝之道,难以两全

十六国时,南凉王秃发傉(nù)檀兵败,部众逃散,只有散骑侍郎阴利鹿跟随。秃发傉檀问阴利鹿:“我的亲人和部属全都各自逃命,你为什么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阴利鹿说:“我家里有老母在堂,不是不想回家,然而既然委身为臣,忠孝就难以两全。(忠孝之道,难以两全。)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能为陛下两眼哭出血来向邻国求救, 但怎么能够离开您的左右呢?”秃发傉檀叹息说:“真正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如今众人弃我而去,在忠义上始终无亏的只有你一人!”(《资治通鉴》卷116)

直唱大言

十六国时,西凉司马索承明上书君主李暠(gāo),建议讨伐北凉的沮渠蒙逊。李暠召索承明进宫,对他说:“沮渠蒙逊是百姓的祸患,我怎么能够忘了他!只不过我的实力还不足以除掉他。你如果确有可以擒获他的计谋,应该告诉我;只是一味地唱高调说大话(直唱大言),让我向东讨伐,这和说‘石虎(后赵君主)这小崽子,应该抓起来绑到市井上砍掉脑袋’的人,有什么区别?”索承明满面羞愧,惶恐退下。(《资治通鉴》卷117)

不足劳少壮故耳

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起兵反抗朝廷,孝武帝任命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领军前去讨伐。沈庆之到达广陵城下,刘诞登上城楼,对沈庆之说:“沈公已到满头白发的年龄了,何苦还来这里呢!”沈庆之答:“朝廷认为你狂妄愚蠢,不需要烦劳青壮年出马。”(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耳。)(《资治通鉴》卷129)

宁为南鬼,不为北臣

南北朝时,北魏将领李佐攻打南齐的新野,城破,活捉太守刘思忌。李佐问他投降还是不投降?刘思忌答:“宁可做南国的鬼,也绝不当北国的臣!”(宁为南鬼,不为北臣!)(《资治通鉴》卷141)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南北朝时,南齐君主东昏侯萧宝卷无道,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讨伐,朝廷派萧颖胄等人迎战。萧颖胄的谘议参军柳忱劝他说:“朝廷的昏狂悖乱日益严重,京城里有地位的人无不人心惶惶。如今我们幸好远离朝廷,获得了暂时安全。朝廷要我们与雍州作战,是想使双方相互残杀。难道您忘记了尚书令萧懿的事情吗?他以几千精兵击败崔慧景的十万之众,却遭到一群邪恶小人的陷害,灾祸很快找上门来。‘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后面的事情才能明白。’(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资治通鉴》卷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