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17138600000034

第34章 决策(1)

决,解决的是做;策,解决的是如何做。简要说,决策就是对未来作出决定。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贯穿治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全过程,是管理者必备的一个素质,决定官员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决策是一门学问,内容丰富,这里集中谈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决策的前提,一个方面是问题的决断。

(一)前提

要义

任何事物都需要前提,决策也不例外。决策的前提有很多,形势、政策、社会关系、业务关系、上下级支持度以及所掌握的权力、财力、人力等,都构成了决策的条件。有些是个人不能控制的,有些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在可以做主的条件中,有两个因素特别重要,一个是事实,信息必须准确充分;一个是可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故事

传闻

凡是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关于人的传闻一定要用常理来加以验证。

鲁国君主鲁哀公问孔子:“听说舜帝的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的吗?”夔是人名,乐正是主管音乐的官。人们都说“夔一足”,所以鲁哀公有此发问。

孔子说:“从前,舜帝打算运用音乐教化天下,命令掌管时令的职官重黎选拔精通音乐的人才,重黎从民间相中了夔,将他推荐给舜帝。舜帝任命他为乐正。于是夔制定六律,和谐五声,以调和各种风格,由此统一各方,使天下完全归附。重黎还想再找一些像夔这样的音乐人才,舜帝说:‘音乐是天地之精华,是治理民众之关键,因此只有圣人才能使各种声音和谐。夔能使音乐和谐并且以此安定天下,已经是圣人了。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便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

宋国有一户人,姓丁,家里没有水井。要用水必须到外面去挑,所以专门有一个人负责打水。

后来他家里挖了一口水井,便对人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这句话传来传去,被说成“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国人纷纷议论这件奇事,话传到了国君耳朵里。国君很好奇,便派人去问丁氏。

丁氏说:“我的意思是说,因为有了水井,原来专门负责挑水的人可以腾出来干别的,这样家里就等于多了一个干活的人,而不是从井里面挖出来一个人。”(《吕氏春秋·察传》)

商臣的决定是怎样作出的

楚国君主楚成王的长子叫商臣,被立为太子,也就是王位继承人。不久,楚成王又改变了主意,想立名字叫职的小儿子为太子。

商臣得知这一消息,非常着急,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消息是否属实,就找他的师傅潘崇商量。潘崇建议,让商臣宴请楚成王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姑姑,然后有意怠慢她,听听她怎么说。

商臣依计而行。姑姑被激怒了,狠狠地啐了一口,说:“你这个下贱东西,要不大王怎么要废掉你而改立公子职呢!”

商臣赶紧找到潘崇。潘崇问:“你能够侍奉公子职吗?”

“不能。”商臣干脆地说。

“你能够老老实实地到公子职给你的封地上去做领主吗?”潘崇又问。

“不能。”商臣肯定地说。

“那么——”潘崇看定眼前的学生问,“你能够发动大事吗?”

“能!”商臣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商臣发动宿卫部队包围了他的父亲楚成王。楚成王走投无路,请求儿子让他吃了熊掌再去死。商臣坚决不答应。楚成王只好自杀。(《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借粮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后,回到越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将近10年的艰苦奋斗,越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决定向吴国复仇。

大夫文种出主意说:“我看吴王当政十分骄傲,请大王试着向他借粮食,用以检验他对越国的态度。”勾践同意了,派文种去做这件事情。

文种出使吴国,面见夫差提出借粮。夫差打算借给越国粮食。

相国伍子胥劝阻吴王不要满足文种的要求,但夫差最后还是答应了文种。勾践私下里非常高兴。

伍子胥对吴王说:“大王不听劝告,3年后吴国将变成一片废墟!”

吴国太宰伯噽(pǐ)趁机进谗言诋毁伍子胥,说他怨恨吴王,早晚会作乱。后来伯噽又与越国大夫逢同共同谋划,陷害伍子胥。没过多久,在吴王的逼迫下,伍子胥自杀了。

过了4年,越国起兵攻打吴国,大破吴军,经过3年的围困,终于灭掉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正在旅途中的季梁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即返回。衣服上的折皱来不及抚平,头上的尘土也没有洗掉,便匆匆去见魏王。

季梁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人,驾着车子朝北走。说是要到楚国去。我说:‘楚国在南方,您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向北去呢?’那人答:‘我的马好,走得快。’我说:‘您的马尽管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您的路费虽然多,但这毕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说:‘我的车夫非常善于驾车。’他不知道,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驾车人的本领越高超,他离楚国也就越遥远!”

魏王琢磨着季梁的话。

季梁接着说:“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实现霸业这个大目标制定的,都要达到在天下树立威信的效果。现在,大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进攻邯郸,力图以此来扩张土地和提高威名,而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实现霸业的目标也就越遥远,这与那位打算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边走的人是一样的啊。”(《战国策·魏四》)

远近

有个墨家子弟名叫田鸠,他一心想拜见秦国君主秦惠王,在秦国一住就是三年,始终未能如愿。有个客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欣赏他,赐予他将军的符节,派他出使秦国。就这样,田鸠终于见到了秦惠王。

田鸠对别人说:“要到秦国去见秦惠王的途径,难道是先要到楚国去吗?”事情本来就存在着这种情况:离得近反而遥远,离得远反而切近。(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吕氏春秋·首时》)

不可行之中有可行

苏秦去见齐王。齐王说:“你来得正好。秦国派使者来,要我称东帝,你认为怎么样?”原来秦王想称帝,但又怕太突出,于是拉上齐王一起做这件事,一个称西帝,一个称东帝。

苏秦说:“大祸患总是从小处产生,对这个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如果您不同意秦国的要求,将会得罪秦国;如果您答应了秦国,将会得罪诸侯。为此,您不如接受秦国的建议,但先不宣布。要是秦王称帝,诸侯都同意,那么大王您也跟着称帝;要是秦王称帝,诸侯都不同意,您就不称帝。”

后来,秦王和齐王都称了帝。

苏秦问齐王:“如今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诸侯是听齐国的呢还是听秦国的?”

“听秦国的。”齐王答道。

“那么,放弃帝号,诸侯是亲近齐国呢还是亲近秦国?”苏秦又问。

“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齐王回答。

苏秦说:“既然如此,请大王放弃帝号。”

齐王的眉头皱得老高,有点舍不得。

苏秦继续说:“放弃帝号,不与秦国合流,大王的名声可以尊显,燕国、楚国这些国家都会臣服齐国,天下诸侯不敢不听从您,这是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啊!放弃帝号,名义上是尊奉秦国,实际上是使诸侯憎恶秦国,这就是所谓的‘以卑易尊’之术,请大王深思。”

于是齐王取消了帝号,退回到王号。(《战国策·齐四》)

不喜欢实情的昏君

秦二世时,天下反叛,形势紧迫。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向二世报告说:函谷关以东地区群小同时起事,朝廷发兵进剿,虽然诛杀了很多人,但仍然不能消除叛乱。他们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参与叛乱,是因为劳役过多,赋税过重,建议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戍守边防的兵役和运输的徭役。二世根本听不进去,认为这几个大臣夸大实情,阻止他享乐,下令把他们交给廷尉处理,审讯责罚他们的罪过。赵高站在二世一边,隐瞒真情,多次说“关东盗贼成不了大事”,他指鹿为马,从此无人敢说实话。等到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全国响应,各路诸侯率部向西挺进时,赵高才上书二世请求增兵援助,然而为时已晚。

赵高谋害二世,侍卫跑光了,只剩下一名宦官跟着他。二世对这人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事情竟然坏到了这个地步!”宦官答:“我不敢说,所以才保住一条命,要是说了,早就被杀了,哪里能到现在还服侍您!”二世自杀了。(《资治通鉴》卷8)

跟秦朝一样,隋朝也仅仅传了两世,它的二世皇帝是隋炀帝。当时的形势几乎就是秦末的重演,天下大乱,义军蜂起,隋炀帝同样非常不喜欢听到这类消息。为讨皇帝欢心,内史侍郎虞世基便对将领和郡县上奏的表章进行过滤,凡是报告失利和求救的内容一概删除,对炀帝说:“不过是些鼠窃狗盗之徒,郡县官吏正在加紧搜索追捕,马上就会全部消灭干净,望陛下宽心,不要牵挂!”炀帝信以为真,以至于有人据实报告,还认为对方在说谎,一顿乱棍打出去。结果弄得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到了反叛者遍布海内、攻城略地的时候,炀帝仍旧蒙在鼓里。(《资治通鉴》卷183)

举孝廉的条件

东汉选拔人才遵循的是孝廉制,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顺帝对各郡、国举荐的孝廉进行了限制。因为孝廉要被委以官职,治民理政,顺帝主要在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年龄,须在40岁以上;一是能力,以孝子身份被推举的人才必须精通儒家经典,以廉吏身份被推举的人才必须能够起草上奏表章。但也留了个口子,如果有像颜回和子奇那样的特殊才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

广陵郡举荐的孝廉徐淑,年龄不够格。尚书郎问他,他答:诏书上说了,有像颜回和子奇那样的才能,不到40岁也可以,所以本郡让我前来应选。一句话把尚书郎顶了回去。坐在一旁的尚书令左雄问:颜回听到一件事,能够知道十件事,你听到一件事,可以知道几件事呀?徐淑无话以对,被遣返家乡,郡太守也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

东晋学者袁宏评论道:谋划一件事情,建立一项制度,以用来治理社会、规范事物,一定要确保能够行得通。(夫谋事作制,以经世训物,必使可为也。)古人说的40岁步入仕途,不是说一定要年满40方可做官,是认为应该在盛年各方面都成熟的状况下做官,为此大致给出一个限度,以适用于一般人。况且,颜回、子奇乃一代奇才,用他们作标准,不是太偏颇了吗!(《资治通鉴》卷51)

北伐中原

十六国时,北方的后赵发生内乱,异族各政权相互攻击。这对处于江南的东晋是一大利好,朝野上下认为光复中原指日可待。只有光禄大夫蔡谟不以为然,说:“这件事的确非常值得庆贺,但恐怕更会给朝廷带来忧患。”人们问这话什么意思。蔡谟解释道:“能够顺应天意、把握时机将百姓从艰难困苦中解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承担不起的。所以要做这样的事情,不如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实力够不够。(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自余则莫若度德量力。)据我看,当今贤才没有一个够条件,如果北伐中原,势必造成胶着状态,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逞能,最后会因为才能平庸、见识短浅而力不从心。此时财力耗尽,兵力疲惫,智慧和勇气陷于困顿,如此朝廷能不忧虑吗!”(《资治通鉴》卷98)

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请求北伐中原,穆帝同意,殷浩出兵。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阻,说:“如今我朝只有区区江东之地,令天下人失望,这已成定势,已经很长时间了,这种条件下想强建武功,不是明智的选择。遍览当下朝廷内外的官员,缺乏深谋远虑,其所作所为均以极力消耗国家资源为代价,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志向,最终也没有一桩战功可以拿出来说一说,结果加剧了天下走向崩溃的趋势。干这种事的人,怎么能够躲过天下人的责备呢!现在的形势是,军队败于国外,资源枯于国内,保全淮南地区的要求已经不现实了,不如退守长江,各路人马回军镇守旧地,长江以北的地区只要保持联系就可以了。眼睛向内,督促官员严于责己,实行善政,减免赋税徭役,与民同甘共苦, 或许还可以解救如同头朝下吊起来的危急局面。使君您来自民间,承担天下的重任,掌管督察统领之责,然而却陷于如此困局,怕是满朝贤士没有一个会愿意为您分担诽谤。如果您仍旧认为自己在内政上已无能为力,希望通过对外行动来扭转个人命运,那么虽说宇宙广大,恐怕也没有容身之地!”

殷浩不听,执意北伐,屡屡战败,粮食武器消耗殆尽,被朝廷罢官,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资治通鉴》卷99)

不自量力

南北朝时,刘宋与北魏对峙,刘宋弱小而北魏强大。刘宋文帝让返还的北魏使者带话,转告北魏国主拓跋焘说:“你赶快归还我黄河以南的土地!要是不听从,将用我的将士的力量说话。”其时拓跋焘正与大臣议论讨伐柔然,听到这番话,哈哈大笑,对在座的公卿说:“乌龟王八小丑,自救都顾不上,能有什么作为!”(龟鳖小竖,自救不暇,夫何能为!)(《资治通鉴》卷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