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17138600000032

第32章 经权(2)

唐文宗时,河朔的幽州、成德、魏博三个藩镇桀骜不驯,朝廷一味姑息迁就,杜牧对此非常不满,写了一篇名叫《罪言》的文章。认为:“国家自安史之乱以来,对河朔三镇的100多座城池未能收复一尺一寸,人们看待那里,如同回鹘国、吐蕃国一般,淄青、宣武、淮西诸镇也以它们为榜样,割据叛乱。从那时到现在,兵荒马乱70余年,超不过5年就有一次大战。朝廷要想收复河朔三镇,上策是整顿内部,中策是首先出兵攻取魏博,下策是轻率出兵讨伐。”(《资治通鉴》卷244)

天算与人算

三国时,吴国太傅诸葛恪取得了对魏国作战的胜利,打算进一步攻打魏国。大臣们都不同意。丹阳太守聂友与诸葛恪关系很好,给他写信,认为此前对魏作战的胜利属于反击性,魏军远道前来侵犯,吴国不得不战。吴国的策略应该是按兵不动,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出现内部分裂再发动进攻。信中说:“如果您趁着胜利之势打算大举进攻,是违背天时而一意孤行,私下里我为此深感不安。”诸葛恪回信说:“您的见解包含自然之理,但看不到对双方情势的权衡。”(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后来,诸葛恪战败,被吴主诱杀灭族。(《资治通鉴》卷76)

壮士断腕

三国时,蜀汉将军姜维进攻魏国,击败魏将王经。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军赶来救助。诸将认为姜维气势正盛,劝陈泰暂避锋芒。说:“古人有言:‘手遭蝮蛇咬,壮士自断腕。’(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孙子》说:‘兵有所不出击才能进行有效攻击,地有所不固守才能进行有效防守。’这是因为在小的方面有所失,在大的方面就能够有所得。眼下不如据险不动,以图自保,静观待变,等蜀军疲惫,然后再进军救援,这才是获得胜利的计策。”(《资治通鉴》卷76)

隋朝末年,义军蜂起,推举李密为王,李密授予翟让为上柱国。后来,有人劝说李密除掉翟让。李密说:“现在安危还没有确定,就相互诛杀,让别人怎么看!”得到的回答是,“毒蛇咬到手掌,壮士斩断手腕,为的是保全根本。(毒蛇螫手,壮士解腕,所全者大故也。)要是他们先行动,后悔就来不及了。”李密被说服了,清除了翟让。(《资治通鉴》卷184)

一个和五个

西晋惠帝时,长沙王司马乂(yì)把持朝政。

司马乂有个弟弟叫司马颖,封大将军、成都王,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给了司马颖。司马乂亲近小人,疏远君子,朝廷中的官员个个担惊受怕。司马颖借机起兵,向京城洛阳进发。

乐广在朝野素有声望。由于他与司马颖的姻亲关系,影响又大,有人在司马乂面前说乐广的坏话。司马乂心里没有底,找来乐广询问。

乐广没事人一样,慢悠悠地说:“难道我乐广会不要五个儿子,而要一个女儿吗!”(广岂以五男易一女哉!)

原来乐广有5个儿子,都住在洛阳,就在司马乂眼皮底下。这句话使司马乂彻底放了心,不再怀疑乐广。(《资治通鉴·卷85》)

现在和将来

南北朝时,北魏孝武帝受到丞相高欢的威胁,打算迁都,中军将军王思政主张迁往关西大都督宇文泰据守的长安。东郡太守裴侠说:“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崇,占据着以二万人足以抵挡百万人的险要之地,怎么可能让出来?正如人们说的那样,自己手持戈矛,怎么肯将把柄送到别人手中!所以前去投奔宇文泰,恐怕是为避开沸水却跳进了火坑。”王思政问:“那么怎样做才合适呢?”裴侠说:“守着高欢,让人焦虑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而西迁长安,忧虑则是将来的事,相比之下,还是先去关西,之后再慢慢想合适的办法。(图欢有立至之忧,西巡有将来之虑,且至关右徐思其宜耳。)”王思政同意这个分析。(《资治通鉴》卷156)

凡事先权衡利弊

唐朝太宗时,敕勒族薛延陀部真珠可汗率众侵犯突厥。突厥俟利可汗抵挡不住,退到长城以内,向唐朝告急。太宗派兵出击,大败薛延陀部。薛延陀部派使者进京谢罪,使者返回前向太宗辞行。太宗对使者说:“我跟你们曾有约定,你部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越界入侵者,我便发兵讨伐。你们自恃强大,越过大漠进攻突厥。李世 只率领区区几千骑兵,你们便败得如此狼狈!回去告诉你的可汗:凡是有什么打算,先权衡利弊,以便选择适宜的事情去做。(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资治通鉴》卷196)

计算

唐玄宗时,郭虔瓘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请求自行在关中招募士卒一万人前往安西进击胡人,玄宗批准了。

韦凑上书说:“自近年西北两个外敌侵犯边境以来,凡是在册的壮丁,几乎被征发光了,哪里还能征召到骁勇之士去充实边远地区呢!退一步说,就是能够征召到,一万人远行六千余里,所需车马食物完全由沿途州县负责,这么多物资,如何提供!秦地、陇地以西,户口逐渐减少,过了凉州,满眼戈壁沙漠,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拿什么解决给养?即使这次行动一定取胜,所得又能有多大?如果再发生什么意外,遭受的损失将无法估量!请计算一下其中所付出的和所得到的,两相对照,就可以知道利与害。(请计所用、所得,校其多少,则知利害。)从前唐尧的时代,推行仁爱,对夷狄和华夏是一样的,结果中原和域外相安无事;汉武帝穷兵黩武,出军远征,尽管多次获胜,然而国家疲惫,消耗殆尽。如今人们评论帝王盛德,都归向唐尧,不归向汉武帝,至于那些好大喜功而无所成的帝王,连被评论的资格都没有!”

最后郭虔瓘无功而返。(《资治通鉴》卷211)

取舍

唐德宗时,发生兵变,德宗逃往汉中凤翔,不得已任用李楚琳为凤翔节度使。后来形势好转,勤王各军纷纷到达凤翔,德宗打算趁机替换李楚琳,就此咨询翰林学士陆贽。

陆贽上奏说:“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以威胁迫使李楚琳就范,说它是平息变乱,没有运用武力;说它是治理政务,看不出其中的诚意;说它是巡游中采取的措施,要是今后再巡游四方,又怎能不使地方大员畏惧。在人们看来,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称之为‘权’,我私下里认为他们没有搞清权的道理。权的要义是通过衡量进行取舍。(夫权之为义,取类权衡。)如今陛下车驾经过这里,以威胁夺人官职,是更换了一个节度使而亏损了皇帝的德行,得到了一个地方而使全国疑心,属于二者中选择了轻微的,抛弃了重要的。要是将这也称作权衡,不是正好说反了吗!把相反的取舍看成权衡,把使用权术看成智慧,君主这样做一定会失去大众,臣子这样做一定会身受其害,历史上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衰亡和乱世,从而导致奸邪盛行,就是源于这种错误认识。”(《资治通鉴》卷231)

两害相权取其轻

唐文宗时,术士郑注靠医术和智谋取得信任,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郑注想收罗名门望族子弟中有才能有名声的人做参佐,便邀请礼部员外郎韦温担任节度副使。韦温没有答应。

有人劝道:“拒绝他,一定会带来祸患。”韦温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择祸莫若轻)。拒绝他,最多不过被贬到边远之地;跟从他,则有难以预测的灾难。”最后还是推辞掉了。

郑注后来被杀,同时被害的还有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等1000多人。(《资治通鉴》卷245)

小结

权衡可以分出两个层面。一个是计算,故事中的例子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所谓的衡量利弊,比较轻重,依据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古代俗语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其中最典型的故事就是乐广的话,1个女儿和5个儿子,哪个更重要?这个账就是傻子也算得过来,谁也不会为了1个女儿而失去5个儿子。正是这道简单的算式说服了司马乂,保住了乐广一家老小的平安。

然而生活并不都像这笔账似的一目了然,要是这样的话,大家都去当会计好了。这里有一个如何算账的问题,故事中的楚王与瓠里子、聂友与诸葛恪、陆贽与唐德宗,双方的算法就不一样。这就涉及另一个更深的层面,诸如什么是利益?各种利益中哪个是主要的?以怎样的视野和视角算账?这实际上是个价值观问题。观念不同,算账的方法也就不同,结论自然不一样。权衡水平的高下其实正在这里。这就告诉我们,术并非仅仅是术,而是术中有道。

(二)变通

要义

变是常态,是必然。六经之一的《易经》的“易”就是变,所以又叫变易。北宋大儒程颐说:“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也。”(《近思录·道体》)只有不断的变易才是永恒的现象。

《易经》有句名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困,意为穷途末路。是说,《易》揭示的法则是,走不下去了就要进行变化,变化了路就通畅了,可以让人走下去,也就可以延长存续时间。变与通是连在一起的,称变通。

这里最容易最经常碰到的是信用问题。你作出了承诺,然而事情变了,按照当初的承诺根本走不下去,怎么办?只能变通。《官德》第四章“处世以诚实为根本”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一行被困在蒲城,为摆脱困境,孔子与蒲人盟约,答应不去卫国,于是蒲人放行,不想孔子拐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到了卫国。这个故事收入《孔子家语》,标题就叫“困誓”,是变则通的一个有力注脚。

故事

师生论管仲

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因为他本来追随的是公子纠,公子纠在与政敌齐桓公的斗争中失败,被桓公所杀,别的追随者跟着自杀了,而管仲不仅不去死,反而投靠了齐桓公,在忠信上有亏。

孔子不这么看,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举而使天下得到匡正,直到今天民众还承受着他的恩惠。要是没有管仲振兴华夏,抵御夷狄,我们八成早就被野蛮的外族人征服了,披头散发,身穿左边开口的衣服。难道应该要求他像那些寻常男女一样,因为恪守小信,跑到山沟里上吊,死了都不为人所知吗?”(《论语·宪问》)

孔子的观点很明确,即“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贞,忠贞;谅,小信。是说,君子应该做到忠贞但不拘泥于小小的承诺。只要在忠于道义的大信上不亏就可以了,小信不必较真。

礼节的灵活

齐国大夫晏婴出使鲁国,孔子让弟子们前去观看礼仪。

子贡回来说:“谁说晏子熟悉礼?礼仪规定,登台阶要一级一级地上,不能越阶;在殿堂上迈步要庄重,不能快行;接受玉璧的时候,不能跪着接。然而晏子做的正好相反,怎么能说他熟悉礼仪呢?”

举行完仪式,晏婴来看望孔子。孔子问:“按照礼仪规定,登台阶不能越级,在殿堂上不能快步走,接受玉璧时不能跪下接。先生您今天是否做反了呢?”

晏子说:“我听说,在殿堂的两根立柱之间,君臣各有自己的位置,国君走一步,臣子走两步。今天鲁国君主出来接见我的时候走得太快,我不得不越级而上,在殿堂上快行,否则不能按时到达我的位置。鲁君赐给我玉璧的时候,他的手抬起的高度不够,我只好跪下身去接受玉璧。”

顿了顿,晏婴又说:“我还听说,大礼节不可以违反,小礼节是允许有出入的。”

说完晏婴就告辞了,孔子以宾客之礼相送。不计较礼仪细节,只有晏婴能够做到。(《孔子集语·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