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氏家族全传
17137500000043

第43章 抗日救国(1)

“七七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外西南的永定河上。

“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敕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建成后的石桥长266.5米,宽7.5米。桥下11孔,桥上142根石柱,柱上刻有姿态各异的大狮子281头,小狮子204头。桥正对着宛平县城,在桥东头,有清朝乾隆皇帝所题的“卢沟晓月”碑。据说这“晓月”是另有原因的: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便先得清光。漠漠之风沙,呜咽之河流,“卢沟晓月”在中国古老文化的熏育下,呈现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1937年7月7日,如往日一般宁静的夜晚漂浮着不安的气氛。

宛平城东北不远的地方,日军正在进行军事演习。守城的中国士兵注视着近在咫尺的日本兵。沉重的气氛压迫得每一个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这些个子不高却凶恶卑鄙的日本军人总是在其演习后借口找茬,然后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这次又不知酝酿出什么阴谋来。

果然,演习不久,一批日军来到宛平城门前,声称有一名士兵去向不明,要求进城搜查。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中国守城官兵断然予以拒绝。正在演习的日军当即包围了宛平县城,造谣说演习的日本兵听到宛平城内的枪声,引起混乱,结果以丢失一名日本兵为理由,要求进城搜索,但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并向周围日军请求增援。

此时,得知消息的北平市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明确指出:“卢沟桥是中国之领土,日军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致起误会。”为防止日军故意找茬,便指示在天亮后帮助寻找。

然而日军所谓丢失的那名士兵,因解手离队,已经归队,宛平城内如何找到?受调查之命的宛平县县长王冷斋没有发现日本兵的影子,便于8日凌晨赶到日本特务机关解释。此时,失踪的日本兵回到部队的报告也已经到达。蛮不讲理的日本军官松井表示即使日本士兵回到部队,但为什么会失踪还需要调查。王冷斋十分气愤,如果要调查原因,只要问一下那个日本兵不就清楚了。然而,已经开始行动的日军岂会就此罢手。7月8日凌晨5时,早有密谋的日军开始对宛平县城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了。

“七七事变”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所走的必然的一步棋。伪满洲国的成立以及华北事变的顺利解决使得以裕仁天皇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得意忘形,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完全纳入战争轨道,1911年与美国签订了《美日通商航海条约》后,确保了石油、角铁、机械、飞机材料等军需材料供应,建立起以生产各种战争物资为主体的军工生产体系。在政治体制上,日本也进一步法西斯化,对外侵略愈演愈烈。华北事变后,日军千方百计地扩大侵略行动,不断派遣大批的日本军人和特务潜入华北各个城市进行侦察、策反活动,为下一步的侵略计划做准备。“七七事变”后,日军又占领了平津地区,开始由平汉线、津浦线南下,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发生,彻底暴露出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从根本上触动了蒋氏政权的利益,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采取“全国抗日”,“必出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

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

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五百年的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如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迫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土寸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绵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庐山谈话》表明了蒋介石开始履行自己在西安事变中所做的政治承诺,宣告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三个月灭亡中国”

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虽然开始了,但是由于两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相差很大,战争一开始,就呈一边倒的状态,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中国军队连连后撤,狂妄的日本军人竟叫嚣着一个月占领太原,十天占领上海,三周占领南京,一个月占领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占广州,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弹丸岛国竟想演一出蛇吞象,其图谋可谓疯狂。

蒋介石对日本这种狂妄的态度十分恼怒,决心与日本一较高下,但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只得采取战略防御措施,尽量阻延日军的进攻态势,利用广阔的国土,力图在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在这里,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八一三”抗战,这次会战,是蒋介石决心抗战的第一次会战,蒋介石欲在此次会战中出了一口恶气。

一贯不把中国士兵放在眼里的日军将进攻的矛头直指上海,因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与军事中心,占领上海不仅可以削弱中国的反抗气势,同时还可溯江而上,直逼南京和武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然而侵略者却忽视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革命传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这次有国民政府的号召。侵略者的不义行为必将受到人民战争的打击。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正在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即将打响的上海会战。

“日军如此嚣张,乃是英美等西方诸国坐视不理之果,今以上海作为战斗地址,一可威胁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迫使他们表明态度;二可牵引日军在华北主力,使其不能自北而南切断国民政府的西撤之路,威胁抗日腹地。”蒋介石回过头问,“对于上海之战,吾欲拼力而争之,诸位有何良策?”

“日本此次兵发上海,来势凶猛,但持久能力不强,我军若有强有力的援军支持,取胜必有希望。”张发奎首先发了言。

“我看还是做两手准备,上海能保则保,不能保则应将我军主力撤出战场,以备后续作战。”何应钦觉得上海战役胜算率不大。

“日军军事装备远胜于我,取胜务必取进攻,进攻需要兵力,敌有炮弹,我有人弹,报效党国,在此一役。”陈诚斩钉截铁地说。

……

你一言,我一语,会场一会儿就开了锅。

蒋介石左看看,右看看,发现旁边的冯玉祥一直沉思没有说话,于是点将道:“冯将军,你在想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