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氏家族全传
17137500000035

第35章 民族之战(1)

心怀鬼胎,日本显露狰狞

公元1931年9月18日深夜。没有星光月亮。

黑夜掩盖着罪恶,罪恶伴着黑夜发生,炮声、枪声交加,曳光弹在夜幕中拖着长长的尾巴,把人们从酣睡中惊醒……

原已根据不平等条约而驻扎在东北的不过一万多人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突然发动进攻。第二天,日本军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东北二十多座城市。二十多座城市同时飘起了日本的青天白日旗。继而,四个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武装侵华事件,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经过日本裕仁天皇长期地酝酿造成的,是其曾祖孝明天皇和祖父明治天皇的侵华战略的继续。

1862年,孝明天皇正式批准了长州藩的《长州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步,实现内部联合和国家现代化,主旨在于增强国力。

第二步,向海外扩张,在日本与西方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区,也就是统一亚洲,由日本人做盟主。

这个政策,成为日本以后的基本国策。但此国策又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予以修改,增加内容和扩大规模。

明治革新后,明治天皇又进一步把《长州计划》肯定下来,并付诸实施。为此他在各方面积极准备。主要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科技;积累资金和皇室财富,扩充军备。

1894年,明治天皇开始实施侵略计划。同年7月,首先促成朝鲜内乱,继而侵占朝鲜;同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12年7月29日,明治天皇患胃癌死去,大正天皇继位:他的侵华行动是于1916年10月策划刺杀张作霖,以吞并东三省。但此次刺杀计划没有成功。

1921年12月,大正天皇因病不能理事,由21岁的儿子裕仁摄政。裕仁摄政前,游历欧洲各国,网罗了许多日本留学生,这些人在以后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骨干。他们主要在巴黎、苏伊士和法兰西三角地带刺探和获取最新工业技术,并用于改变日本国的新工业技术。裕仁摄政时谨慎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宪政统治者,以和平使者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但他暗地里又建立了一个秘密组织,研究周边各国情况,尤其是中国。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裕仁于1927年加冕。此时他已得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但东三省面积为本国的三倍,有精锐的东北军,如果强取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裕仁为了不费一枪一弹而获取东三省,起初对东北军司令张作霖千方百计地拉拢,当研究认为蒋介石最有可能成为领袖人物时,便彻底地抛弃了张。炸死张作霖,控制张学良。开始同蒋介石秘密磋商,最后达成一个不为人知的协定:裕仁支持蒋介石反共,但要蒋只统治长城以南的中国土地;长城以北的满蒙地区则由日本控制。等蒋介石的个人统治建立后,裕仁还希望蒋把西方的资本家赶出上海,以独霸中国。按李宗仁说,蒋介石于访日期间出卖了东三省,等他完成统一大业后,他又将在日本订的密约从日本人手中骗回销毁,使日本人无凭无据。这种说法,无文字可以证实,但日本方面也讳莫如深。所以一般认为无此密约,但从以后事态发展来看,则又和密商之说吻合。权作蒋介石与日本的口头许诺吧。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突然易帜使裕仁计划落空。于是裕仁便产生了武力侵占东三省,驱逐张学良的念头。在裕仁的密谋和策划下,发生了开头的一幕——“九一八”事变。

应该说,事件的突发,是蒋介石南京政府长期奉行不抵抗政策而把主要精力用于与汪、胡政治“分赃”和“剿共灭共”的政策上所导致的必然事件。

事变的爆发令国人大哗。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国难已迫在眉睫!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喊出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满腔怒火。

然而蒋介石自有打算,他已经和裕仁有了口头之约,在事变发生前就做好了前期工作:

7月12日,蒋对张学良发电:“此非对日作战之时。”

7月13日,于右任(杨虎城的靖国军老上司)又电:“中央以平定内乱为第一,东北同志宜加体会。”

7月23日,蒋介石向全国发出《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8月22日,蒋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

9月12日,蒋介石亲到石家庄与张学良进行密谈,令张不要抵抗,而求助于“国联”调解。

9月16日,蒋又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南京政府采取这种态度,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由于民族危机已到严重关头,国民党阵营内部也出现急剧分化和破裂。

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本土上的事实,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工人农民是要求反抗日本侵略的。青年学生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经过四年多的低沉状态后,也纷纷行动起来要求抗日,沉寂多时的城市重新沸腾起来。北平、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学生、工人和市民群情义愤,纷纷游行示威,罢课罢工,发表通电,强烈要求南京政府抗日,但得到的却是蒋介石无情的镇压。

再说日本几乎未遇到抵抗便占领了面积三倍于本国的东三省后,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1932年1月28日开始策划成立伪满洲国,使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转移国际舆论和中国人民的视线,同日,日本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但是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蒋介石还是不予积极抵抗,仍希望能依靠国联干涉,得到和平解决。1月29日,蒋介石确定应付“一·二八”的原则为“一面预备交涉,一面抵抗”。在方法上交涉开始以前,为国联与九国公约国接洽,及至交涉开始时,同时向九国公约国声明。“对日本先用非正式名义与之接洽,必须得其最大限制。”在程度上,“交涉必须定一最后限度,此限度至少不妨碍行政与领土完整,即不损害《九国公约》之精神与不丧失国权。”又确定以“十九路军全力守上海”、“前警卫军全力守南京”。

2月18日,上海日军司令植田谦右、总领事村井仓松分别向十九路军和上海市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中国军队20日下午5时前撤退。中国方面未予答复。3月1日,日军向上海驻军发起全线进攻。

天亮后不久,大片大片的火光掠过天空,惊天动地的炮声撕裂了晨霭,在震耳欲聋的坦克和装甲车的重压下,碎石铺成的路面惊惶不安地颤动着。一架架漆着太阳旗的飞机贴着江面飞来,抖抖翅膀,扔下一颗颗重磅炸弹;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本海军“名取”、“氪思”、“得内”、“由良”号巡洋舰也一齐开火,顿时繁华的市井化为一片火海。

此后,战火弥漫了大上海。

上海的天空,一片燃烧的天空。

同时,大上海保卫战开始了。

一群群市民,在中国军队的掩护下,奋不顾身,顺着街区往前奔跑,奔向枪声最剧烈的地方。

胳膊上缠着红十字标记的年轻护士,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市民,今天却一个个扛起了担架;刚从工厂里出来的工人,顺手抄起太平斧,端起锋利的钢钎;无法读书的大、中学生,挨家挨户募集门板、棉被,送往市郊加固工事。戴眼镜的教书先生,把长袍掖在腰间,不顾吱吱横飞的流弹,跳上方桌,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

驻守上海的驻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的指挥下,奋起抵抗,从而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越来越多的市民涌上街头汇成了一股股汹涌的人流,涌向前方。叫喊声、咒骂声、命令声此起彼伏:

“到闸北去!到闸北去!”

“杀尽鬼子!杀尽鬼子!”

“鬼子不投降,就叫它灭亡!”

“叫长官给咱们发枪!给大刀片也行,老百姓能打仗!”

“保卫大上海!上海不能失!”

人们的呼喊声压住了机枪的射击声,压倒了坦克的履带声和迫击炮弹尖利的爆炸声。几艘冒险驶入苏州河的日本汽艇,还未抛锚,便连人带船被平射炮弹掀翻在江中。那些落水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刚从水里冒出头来,眨眼间便被岸边扔过来的石条石块砸成了肉泥,喂了河里的鱼虾。

日本海空军发狂了。

从巡洋舰“出云”、“川内”号上起飞的九二式水上攻击机,犹如大雷雨前的扑灯蛾,不顾死活地窜进上海市区。它们那宽大的机身,几乎擦着美丰洋行的屋顶,见工事就往下撂炸弹,见人就往下扫机枪。

“嗒嗒嗒”,苏州河岸上蹿起更多的火苗,四下蔓延,烧得焦枯的洋槐树上挂满了断臂残肢,暗红色的血液在马路上流淌……

偌大的祖国没有制空权。

上海遭空袭!

上海人无处藏身!

伤员增加,无处安排……一封又一封的加急电报发往南京;一声一声呼叫着——“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第十九路军奋力抵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由于上海、南京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当日本大举增援后,南京政府迫于形势也派出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率部赴上海参战。可是蒋的基本方针依然是求和,害怕战事扩大,引火烧身。

日本为了挑拨十九路军和其他中国军队的关系,孤立十九路军,竟故意放风说,日本只与十九路军作战,不与南京政府以及其他中国军队为敌。蒋介石的嫡系何应钦立即下令“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许其他军队支持十九路军。

再无援助的十九路军根本无法阻挡源源不断的日本增援部队,3月2日,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宣布撤退,并发表通电,宣布:“我军抵抗暴日,苦战月余,以敌军械之犀利,运输之敏捷,赖我民众援助,士兵忠勇,肉搏奋战,伤亡枕藉,犹能屡挫敌锋。日寇猝增两师,而我以后援不继。自2月11日起,我军日有重大伤亡,以至于正面战线,而日寇以数师之众,自浏河方面登陆,我无兵增援,侧面后方,均受危险,不得已于3月1日夜将全军撤退到第二道防线,从事抵御。”

然而,无意抵抗的蒋介石却正在和日本议和。5月5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允许日本军队在吴淞、闸北、江湾等地驻扎,而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周围设防……”

蒋介石为了自己的私利,弃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真正成了民族的罪人。

张学良代蒋受过

再说北方。

面对蒋介石的步步忍让,日本却丝毫没有领情,不久又发动了“华北事变”。

1933年初,日寇开始向热河进犯。

1月6日,日军进攻山海关。山海关守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安德馨营全体官兵300余人力战殉国。长城抗战爆发。但因孤军无援,没有抵挡住日军陆海军联合进攻的势头。

1月8日,山海关沦陷。之后,日军开始向长城一线推进。听了蒋介石话的张学良放弃了东三省,保留热河、河北,苟延残喘,静候蒋介石同日本人交涉。山海关战事一开,张学良便知,如再不抵抗,热河、河北就不能保住。于是决定调长城以内的东北军四万人进入热河布防。但是张学良对抵抗没有把握,便致电蒋介石求援。

1933年2月11日,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受蒋介石之托开始北方之行。随行的有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内政部长黄绍竑、参谋部次长杨杰等。专车由南京经徐州陇海路经郑州,再转平汉路到达北平西站。宋子文抵达北平后,即在阜成门内原清朝顺承王府会见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听取前方情况的汇报。

2月18日,张学良陪同宋子文视察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在承德热情款待宋子文一行。在一次欢迎会上,宋子文慷慨陈词:“本人代表中央政府,敢向诸位担保,吾人决不放弃东北,吾人决不放弃热河,纵是敌方占领我首都,亦无人肯作城下之盟。”

在此期间,宋子文、张学良等人在承德清宫清音阁召开一次军事会议。会议期间,宋子文、张学良联名致电日内瓦中国驻国联代表团,表示中国军民“决心抵抗日军之进一步侵略”。张学良还与宋哲元等二十余名高级将领发出通电,表示抗战到底,呼吁国人支援。

为了确保热河的防守,回北平后,宋子文还与张学良拟定了热河保卫战计划草案,决定成立两个集团军,每集团军辖3个军团。第一集团总司令由张学良兼任。第二集团总司令由张作相担任,辖孙殿英、汤玉麟各一军团和张廷枢的第十二旅及冯占海等义勇军。

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大政方针下,2月21日,日军纠合伪军共10万人,分三路进攻热河,一路由绥中攻凌源,一路由锦州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开鲁。当地守军20万人,不作抵抗,望风而逃。日军长驱直入,于3月4日以百余骑兵先头部队突入承德,热河失陷,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装满了200多辆汽车,运往天津租界,他本人也跟着逃走。

热河失守,全国舆论哗然。张学良自知失职,曾表示要亲率王以哲等军去与日军拼杀,收复失地热河,结果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