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17136700000012

第12章 山雨欲来(下)

1958年夏天,赫鲁晓夫为了解决连续发生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秘密访华,与毛泽东紧急会晤,并对此发表《联合公报》。然而,就在赫鲁晓夫离开中国的仅仅半个月后,毛泽东就突然发起了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行动,引起了苏联领导人的不满。此后随着台海危机的逐步升级,苏联先是片面中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之后两国的领导人又在北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山雨欲来风满楼”,中苏之间开始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痕。

从1949年,蒋介石的军队战败被赶出中国大陆,偏居台湾岛的那一刻开始,厦门沿海和金门等岛屿便成为国共双方交战的前沿。但是在1958年之前,尤其是在中国空军迅速成长,取得了沿海的制空权以后,虽然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集团,时时叫嚣着反攻大陆,但是厦门沿海始终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在1958年突然调集如此之多的炮兵,对金门岛进行密集轰炸呢?在当年周恩来总理接见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安东诺夫的谈话记录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毛泽东炮击金门的初衷。

“正是由于美军占领台湾,才形成了紧张局势,只有美军撤离这地区才能消除紧张局势,我们要动员全部力量要求美军撤离台湾地区。”

从记录上我们能清楚了解到,中共炮击金门并非针对妄图反攻大陆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而是针对他们的后盾美国。

新中国建立前后,美国为阻止中共解放台湾,把台湾纳入西太平洋的反共“岛屿锁链”,屡次图谋分离台湾。而在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中,将美国拖进台海战争,正是他反攻大陆的关键一步。

1958年,美国出兵黎巴嫩,中东陷入危机,毛泽东审时度势,他认为此时乘美国无暇顾及远东地区之际“炮击金门”,不仅是支援中东 ,反对美国侵略黎巴嫩的实际行动,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通过炮火把金门、马祖、台湾、澎湖与大陆连在一起,再次表明它们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使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难以得逞,但又能保持中美大使级外交会谈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造成一种强大的气势和压力,迫使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

但要走好这步“一箭三雕”的绝妙高棋,毛泽东当时还没有十足的把握。而此时,赫鲁晓夫的秘密访华却无意之中给毛泽东带来了一次十分有利的战略机会。

最初他把炮击金门解释为想声援一下中东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讲,中苏这个联合声明,当中国炮击金门的时候,确实是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就是两家商量好了,然后中国在台湾海峡制造了一个比较大的军事行动,然后苏联在背后为中国撑腰。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在采取军事行动时,让对手感受到中苏同盟的存在和中苏团结的力量,并且以此制约美国在台海的行动,这是有利于中国的。因此,赫鲁晓夫秘密访华无意间就给中共炮击金门这一行动造成了一种外在的有利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事件却是赫鲁晓夫始料未及的,这对于习惯于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指手画脚,指挥别人的赫鲁晓夫来说,心中那是很不高兴的。而随着“炮击金门”战事的不断升级,中苏两国之间是否还能保持以往亲密协作的关系呢?

在炮击金门的第二天,蒋介石就要求美国总统发表声明,“表明美国对外岛局势的坚定立场”。由于美台之间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承担着所谓保卫台湾的义务。因此,美国白宫迅速做出了有限干预的决定。美国海军派出规模庞大的护航舰队在海面为蒋舰护航,美国空军则接防台湾。

面对美国对炮击金门做出的激烈反应, 8月31日,苏联为了表示对中共的支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指责美蒋“在远东地区组织实施了军事挑衅行动”,并表示了支持中共的立场:“解放台湾和其他所有属于中国的沿海岛屿是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如果有谁企图通过侵犯中国来进行威胁的话,那么他不应该忘记,这是在威胁苏联”。

与此同时,美国的强硬态度也在不断升级。9月2日,美国军方甚至威胁中国,在未来危机升级的情况下,美国将可能使用核武器。

但就在局势步步紧张之际,9月3日,毛泽东却责成中央军委起草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下令炮击暂停3天,海内外对此大惑不解。实际上,毛泽东在做出炮击金门的决策前,就曾思考再三,反复权衡,他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防止美国对炮击行动做出激烈的反应。

其实呢,毛泽东他不想跟美国人打,炮击金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炮之前,他(毛泽东)一直问林彪和叶飞,就是说我这炮打出去,能不能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免得把美国人给惹进来。所以实际上毛泽东他知道这个利害关系。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但是炮击金门开始不久,美国还是做出了激烈的反应。其

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炮击金门的真实意图是要警告美国,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不允许任何人搞分裂,而并没有决定要同美国开战。因此面对美国的嚣张气焰,毛泽东审时度势,采取了有理、有节的斗争策略。

9月4日,电台广播了中国政府声明,宣布我国领海线为12海里。毛泽东提出,美舰入侵我领海,我有权自卫,但不一定马上打炮,可以先发出警告,同时准备与美国恢复谈判。

显然,毛泽东宣布扩大领海权,不过是最后一次警告美国不得为蒋军护航。但是在白宫看来,这是试图迫使美国放弃已经做出的决定。于是,9月4日杜勒斯发表声明,宣布美国认识到“保护金门马祖已同保卫台湾日益相关”,并做好了军事部署,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冲突将采取从护航直至投掷原子弹的行动,台海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并惊动了身在莫斯科的赫鲁晓夫。

这下赫鲁晓夫慌了,马上派葛罗米柯到中国,说你们中国究竟要干什么?你们是不是要解放台湾?那么我们说不,我们不解放台湾。说你们是不是要占领金门、马祖?不,金门、马祖,我们也不占领。他说你既不解放台湾,也不占领金门、马祖,你打的哪门子炮嘛,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呢?毛泽东说,就让他紧张紧张嘛,是战争边缘政策。每一个危机,都是套在帝国主义头上的一个绞索,最后大家使劲一拉,就给他勒死了。这是他的绞索的理论。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在两次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会谈中,毛泽东与周恩来向苏方表示,中国虽炮击金门但并不打算攻打台湾,而只是要调动美国人。中国将自己来承担这个战争全部责任,中国不会拖苏联下水。

因为葛罗米柯是很有经验的外交官,(他)大致判断这件事情也就是这样了,只要中国不去再进一步升高作战行动。所以回去以后,赫鲁晓夫就表态,坚决站在中国一边,支持中国捍卫主权的行动。然后他给艾森豪威尔前后写了三封(信),前两封(信)写得非常强硬。就是说你如果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苏联作为中国的盟友,就有义务承担反击的责任,保护中国的责任。这也是促成美国后来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赫鲁晓夫的信件于7日晚交给美国,同时在电台播出。在这封信中,赫鲁晓夫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并郑重声明:侵犯中国也就是侵犯苏联,苏联将尽力维护中苏两国的安全。这个表态对于制约美国的决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的确,此时的毛泽东没有打算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气势上,中国一定不能示弱,此时毛泽东需要一种威慑力量,这种威慑即使不能阻止美国帮助台湾当局,至少可以防止事态扩大。而赫鲁晓夫写给美国总统的这份信函,正是显示了中苏同盟的力量。毛泽东对此十分满意。

为了缓和局势,9月10日,周恩来批准了中方为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起草的协议声明。同时,9月13日,毛泽东又指示炮击改为“打零炮”,“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

实际上,在摸清了美国的底牌之后,中国此时的强硬态度只是为迫使蒋军撤离金门所做的最后努力。大敌当前,一致对外,莫斯科似乎已经忘却了对中国擅自采取军事行动的不满,再次向外界显示了两个盟友国的亲密关系。而苏联政府在表示对中国支持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番考虑。同仇敌忾的外表掩盖了两国政府之间已经出现的分歧,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毛泽东之后拒绝了苏联向中国派遣导弹部队,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开始显现,并出现了步步升级的态势。

9月16日,赫鲁晓夫接见中国驻苏大使刘晓,除对台海紧张局势表示不安外,还提出一个建议:为打破美蒋在太平洋地区的海空优势,苏联打算向这一地区派遣一支空军部队,帮助中国制止美蒋的侵略阴谋。10月4日赫鲁晓夫又来信,提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派遣导弹部队。在这一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毛泽东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地空导弹应卖给我,由我使用,苏联派少数人来教。”

赫鲁晓夫说可以给你啊,但是米格19,我不但给你飞机,我飞行员也得去,由我们控制。我导弹给你可以,但是我导弹部队也得去。结果毛泽东就不干,说你那个飞机来可以,人就不要来了,你导弹来可以,部队不需要。所以在处理危机的问题上,双方也有矛盾。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在“长波电台”与“共同舰队”事件发生时,毛泽东就没有让步。现在,赫鲁晓夫又试图向中国派遣导弹部队,让毛泽东再次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因此,他很快回信,婉言谢绝了苏联的建议。

事隔两个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说:“苏联要派导弹部队和空军到福建前线,看来,他们还是想控制我们的沿海,控制福建,就像美军驻扎在台湾一样,以后我们有什么动作都得问他们。”

中国的拒绝令赫鲁晓夫十分不满,而且随着事态的发展,中苏在如何利用外交手段消除危机方面的分歧也逐渐加深。中国主张通过中美及国共之间的直接谈判解决问题,而赫鲁晓夫却决定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他主张由联合国或多边国际会议来处理危机。

中国认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个国际问题。赫鲁晓夫他的想法就是你中国听我的就行了,我保护你,你的一切我来包办。苏联想把中国当东欧国家一样对待,那怎么可能呢?

——荣植(驻苏使馆工作人员)

10月6日,彭德怀发表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正式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暂不收复金门,台海局势渐趋缓和。迫于中国政府的态度,苏联不得不收回了自己的建议。

但仅仅过了半年后,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毛泽东,赫鲁晓夫以目前苏联正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日内瓦进行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此时若给中国原子弹样品及有关技术资料可能受到西方指责为理由,暂停执行了1957年10月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迟迟不兑现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承诺。赫鲁晓夫的这一行动,又进一步加深了中苏双方已经出现的裂痕。

从台海危机全过程来看,毛泽东不告诉赫鲁晓夫我国炮轰金门的决策,后来又拒绝苏联派军队到中国参战,反对苏联召开10国首脑会议的建议,处处都以实际行动显示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处理国家事务的地位和能力,中共领导人意识到,苏联可能要在中苏关系上采取一种新的方针,中苏之间的摩擦必然增多。果然,仅仅几个月后,毛泽东就和赫鲁晓夫在北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

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美国他四处演说,一路风光。他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3天的戴维营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对美国之行的效果充满信心,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赫鲁晓夫也感到自己的国际地位明显上升。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讲,这次访问的成功是赫鲁晓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呢,对中国来说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还是一个权力的关系的问题。赫鲁晓夫访美回来以后发表一个讲话说,共产主义运动在重大的问题上必须要对表,就是大家要对时针,那个意思就是说还得听苏联,按照苏联的这个步伐来,那么他希望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要配合苏联的政策,中国领导人就比较反感。

——牛军(中共党史专家)

因此,当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结束访美之行,匆匆地赶到北京参加中国国庆10周年大典之时,他很快感受到了与以往的不同气氛。虽然机场上安排了热烈的群众欢迎队伍,但苏联人感受到的却是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彬彬有礼而远非亲切热情的接待。这同几天前赫鲁晓夫访美之行的礼遇不啻天壤之别。

赫鲁晓夫没下飞机的时候,因为他高兴啊,他那会儿兴奋啊,打一电话说下飞机他要发表演说,本来没安排的,但是他既然提出来了嘛也不好意思(拒绝)。下来了,下来在那个机场上竖了个麦克风,大家围着,赫鲁晓夫在讲,刚讲5分钟,呱唧,断电了,那扯着嗓子在那嚷嚷,这赫鲁晓夫心里就不高兴了。然后见了毛主席以后,他想解释一下这个,就是6月20日关于停止给中国原子弹样品的事情,刚张嘴,毛主席话都没让他说下去,说这事不用谈了,你愿意给呢,我们就接着;你不愿意给,就算了。这话就没法往下谈了。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当晚,赫鲁晓夫在毛泽东的陪同下出席了盛大的国庆宴会。然而,赫鲁晓夫在场的一番讲话,再次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讲话之前,他把翻译稿交给中国翻译李越然,李越然发现这个翻译稿中间有影射攻击中国的言论,就是说我们虽然强大,但不要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固性,中国人民是不会支持这样干的人。这几句话,是影射攻击中国领导人的,周总理把这个情况告诉毛主席,毛主席本来要在宴会上致辞,讲讲话。后来毛主席一听到这个情况,就不讲了。

——朱瑞真(毛泽东访苏随行翻译)

而这种不和谐的气氛,到第三天会谈时终于演变成一场暴风骤雨。10月2日,面对苏方在中苏关系、中印边境等问题上指手画脚的态度,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与赫鲁晓夫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赫鲁晓夫从美国回来,也有一些话要跟中国说,他主要想说什么呢,就是你中国人不要和美国人硬干,你抓了几个间谍是不是给人放了?这个毛(泽东)就很不高兴了,说你干嘛来了,你替美国人来说话来了。所以两人话一出口就呛,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访美不满意,认为你是向帝国主义投降去了。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从这份当天的谈话记录中,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这场争执的激烈程度。

当时赫鲁晓夫对陈毅的指责感到不满,他说如果你认为我们是机会主义,你就不要把你的手伸给我,我是不会同你握手的。陈毅也反击道:我也不会,我告诉你,我不怕你发脾气。

赫鲁晓夫气坏了,因为当时毛泽东叫了刘少奇、张闻天、陈毅等11个人来,赫鲁晓夫他们就3人。会议记录,“赫鲁晓夫大叫,说这不公平,你们11个人,我们才3个人”。你想两党会谈到这种地步,这关系已经很恶化了。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 主任)

此时的赫鲁晓夫再也难以承受中共的尖锐批评,加上中苏两党在台湾和中印边境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因此,这次会谈成为了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天,怒气未消的赫鲁晓夫通知中方,国内有急事,他必须取消在中国各地访问的计划,提前回国。之后,赫鲁晓夫更是口无遮拦地把毛泽东形容成“好斗的公鸡”。尖刻的言辞和激动的情绪导致中苏两国之间的分歧明显公开化,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瞬间走到了破裂的边缘。仅仅一年之后,赫鲁晓夫便单方面招回苏联在华专家,使中苏关系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1964年10月,苏联召开苏共中央全会,解除赫鲁晓夫党内外一切职务,勃列日涅夫上台,这位新的苏共领导人又将把已不稳固的中苏关系推向怎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