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17136500000043

第43章 案例篇(11)

2. 网络水军的出现对网络媒介的正向传播提出了迫切要求

2012年,电影《王的盛宴》导演陆川承认雇佣“网络水军”增加影片的好评度,不仅反映出舆论场对于电影创作方的影响力,同时也引发出对于左右网络舆论的组织行为、演进过程的考量和探究,尤其是不计其数的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在“网络水军”中是否扮演角色,在这种现象的舆论场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由于网民和电影观众的重合性,使得影片制作方日益重视网络宣传。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对于新电影的关注和讨论也构成了这部电影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关注和讨论并非是影片制作方所主导的,但自组织内形成的主导性舆论对于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却将产生直接作用,随着各种类型的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规模的扩大,网络舆论就成为决定一部电影是否好看、是否值得看的风向标。因此,在电影放映前后,影片制作方为了增加对所出品电影的美誉度,打压同档期的其他电影作品,就会雇用网络水军来引导网络舆论。网络水军并非电影业独有的怪现象,而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博取大众认同、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一种手段。正是由于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为影片制作方获取水军数量、找到传播渠道提供了便利。影迷网络自组织的组织者或者成员也有成为网络水军一员的可能性,自组织所依托的平台也可能成为影片制片方传播信息的通道,这样就使得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内对于电影的艺术评论转变为了商业行为,从而破坏了自身的纯洁性。因此,青年影迷自组织有必要加强自律和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警惕网络水军的混入和被利用,只有这样,自组织才有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3. 促进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产品形态的创新

青年电影观众凭借新媒体平台组建自组织进行互动,不局限于交流传统的大屏幕电影,还在互动交流中生发出新的文化产品样式,电脑、手机、pad等各种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影迷参与讨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影迷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新媒体平台受众的出现和队伍的壮大促使了创作者开始从不同平台的特性出发探索新的文化形态,出现了“微电影”“网络电影”“小电影”等名称不同的新媒体电影。不论名称如何界定,但新媒体电影是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介质为传播载体,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碎片化时间内观看的、时长不限、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首先,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拍摄设备成本的降低,摄影机、照相机、手机等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使得影迷可以尝试新媒体电影的制作和发布。在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上,有专门的栏目和频道供普通网民上传自己制作的电影视频。其次,新媒体电影使得电影观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可以与电影创作者就电影情节的发展走向展开互动。例如,2000年,台湾地区出品的网络电影《175度色盲》,就尝试与网友进行互动,“网友可直接上网,依照喜欢的顺序观看片段并与之互动,由于《175度色盲》的剧情仍在继续发展,网友的回应也可以主宰男女主角未来的命运。”[49]

4. 主导性舆论影响下的逆向选择带来艺术水准和票房收入的巨大反差

在规模化的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中,主导性舆论观点与观影行为呈逆向运动,负面的网络舆论反而勾起观众好奇心,出现了口碑不好反而引发更多观影行为的现象。2013年,人气偶像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尽管被称为“烂片中的烂片”,[50]却得到了90后学生群体的青睐,并引发了观影热潮,使得票房和口碑形成巨大反差,反映了明星粉丝团作为依托网络平台出现的自组织对于电影票房的巨大号召力。之后,《天机·富川山居图》在豆瓣网、时光网的评分系统中创下超低评分,但恰恰是这种超低的评价使得这部电影获得了过亿元的票房收入。主导性的批评舆论反而引起了电影观众的好奇心,以期观看完电影后也能在网络自组织内痛快“吐槽”、与他人进行交流是观众观影的心理动机。但是,观众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不能持久,观看太多的差评片不仅会降低观众的欣赏品位,也会使观众产生厌倦心理。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文化建设过程中,因为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慢热性和滞后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非能完全同步实现有机统一。

注 释

[1].人力葵花同学会官方博客:“人力葵花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493fea0100z5ed.html

[2]. [美]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3]. [美]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4]. 人力葵花同学会官方博客:《2011年9月24日朝阳公园志愿者联谊活动的发言》,http://blog.sina. com.cn/s/blog_7c493fea0100z5i9.html

[5].人力葵花同学会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kuihuahr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美]约翰·菲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8].《文本的偷猎者》 Matt Hills:《迷文化(文本的偷猎者)》,朱华瑄译,台湾书伯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79页。

[9]. [美] 约翰·菲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10].刘燕:《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11].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

[12]. [美] 威尔伯·施拉姆:《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译,台湾源流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3]. Dewey,J.(1916).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966edn.)New York:Free Press,pp5~6.

[14].数据来源:知微工具分析:http://weiboreach.com/Try/exa2.jspval=3655018877562691_1662171433

[15]. [美]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动机与人格》,方士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

[16]. Chris Ansell,Alison Gash,“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2007(18), p543~p 571.

[17].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4页。

[18]. 郑长忠:《关系空间变迁的政治逻辑—中国共青团90年组织形态发展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第5~11页。

[19].朱建刚:《草根NGO 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第36~47页。

[20]. 史诗:《媒介与权力视角下的网络集合行为—权力倾向及作用机制研究》,复旦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1].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载《网络传播研究》2009年第10期。

[22].郭倩:《同志博客中的同性恋亚文化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3].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赵伯英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24].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 Peter Steiner,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 Are a Dog. New Yoker,1993,July5

[26].王彦林:《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群体文化身份认同浅析》,载《新闻传播》2012年第3期。

[27].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余佩媛、孟雅丽:《学生网络组织发展的基本问题探微》,载《未来与发展》2012年第8期。

[29].刘胜枝:《冲突与共融—Cosplay活动的文化性与商业性探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30]. http://banciyuan.com/start

[31].谢莒莎:《Cosplay文化之于大学生需求满足过程透析》,载《青年探索》2006年第3期。

[32]. http://banciyuan.com/start

[33]. http://www.chinacoser.cc/forum.php

[34]. http://www.cosplay8.com/

[35]. http://www.cjsyr.com/

[36].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7].王贝贝、张景书《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角色与管理》,载《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8]. 冯云霞、葛建华:《组织文化的象征化过程研究—给予组织身份建构与认同的视角》,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9]. Tajfel,H.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Scientific American,1970.

[40].谢静:《组织隐喻与组织认同》,载《今传媒》2009年第12期。

[41].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葛云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2].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3].怀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4]. 网易娱乐专稿:《2012电影总票房破10亿,国产片首次输给进口片》,http://ent.163. com/13/0109/21/8KQDM41U000300B1.html

[45]. 张辉、付广军、杨茜:《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我国电影消费者群体特征研究》,载《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6期。

[46].《国内票房9亿创纪录,中国观众与电影同步换代》,载《北京青年报》2013年5月8日。

[47].[法]皮埃尔·布迪厄、[美]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

[48].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49].《世界首部网络电影〈175度色盲〉诞生》,载《扬子晚报》2000年8月21日。http://www.people. com.cn/GB/channel6/33/20000821/195957.html

[50].《<;小时代>;被骂“烂片中的烂片”》,光明网201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