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17136500000041

第41章 案例篇(9)

3. 意见领袖的作用

监管协调。“管理型”意见领袖拥有监督管理权,可对成员中的不良言行予以警告、阻止。此外,一旦成员之间因某种原因产生了矛盾,例如对某一Cos作品看法不同而进行激烈的争吵时,他们也会充当倾听者或调解人,进行成员关系的协调和修复。

信息传播。“中国Cosplay站”QQ群的活跃度很高,每天的聊天记录均保持在1万条左右,如此大量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是依靠“信息型”意见领袖的号召力来实现的。他们依据自身经验、信息量及社交等方面的优势在群里发布信息并帮助成员们解决困难,从而使成员的各种需求获得了极大满足。

艺术审美。作为“兴趣爱好”群,“中国Cosplay站”QQ群话题自然围绕“Cosplay”展开,而那些“技艺型”意见领袖便成了成员们信任、求助、崇拜的对象。基于此,他们对“Cosplay”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的分享为所有成员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自身“Cos”水平提供了帮助,从而促使该群的整体艺术水平逐步提高。

四、Coser组织的认同路径

组织心理学家Fred Mael认为组织认同是一种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或共同感,是组织成员认为自己的特征与组织特征相一致的程度。[38]而社会认同理论的代表人物泰费尔也指出,个体对其“成员身份”的意识是产生群体行为的最低条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39]由此可知,个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是实现组织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新媒体使Coser组织的组织方式虚拟化,组织结构网络化,这便打破了Coser成员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同时新媒体赋予了Coser新的身份,通过对个体的身份建构,进一步实现了集体的组织认同。

1. 身份隐喻

组织经常以隐喻的方式,传播组织的基本价值与理念,为其成员建构独特的组织认同。[40]以“China Coser”(CC站)网站为例,Coser组织的隐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网站本身即整个组织身份的隐喻。通过网站、微博、QQ群等诸多平台反复宣扬“China Coser是Cosplay和ACG漫友的大家族”等标语,“CC站”被比喻成一个家庭,站长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所有成员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这种隐喻通过站长、资深Coser等意见领袖向新成员传达,通过反复传播被一次次强化,最终在所有成员中形成一种“家庭”的共识。这种把组织比作家庭的隐喻,使Coser获得家庭成员的集体归属感。

“CC站”的另一种隐喻则是对Coser成员身份的隐喻。在该团体中,很多成员都有独一无二的“称号”,比如站长和QQ群主是“C叔”,重要的“管家婆”是管理员“C娘”,还有一位PS高手“哒哒”,因很多人都向其请教,故称其为“师父”或者“二哥”。这些成员身份的隐喻无疑都加深了他们与组织的融合度,同时也提高了其他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感。

2. 身份平等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Coser组织呈现一种扁平化的层级结构,使Coser们拥有平等的身份。尤其在Cosplay作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个成员虽然分工不同,但都处于平等地位,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自由,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在Cos作品中所承担的角色自主地发挥效用,并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对整个作品的形式提出调整意见,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样一种成员身份平等的情况下,每个成员都需设身处地为Cos作品考量,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在这样的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人都得到重视,完成“自我实现”,从而强化了Coser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

五、Coser组织的控制管理

作为非政府组织,Coser青年自组织拥有自主性,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活动中检查、监督、确定组织活动进展情况,对实际工作与计划工作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因此,在Coser组织的形成机制中,控制整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安东尼·奥勒姆在其《政治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社会整合是调整和协调系统内部的各套结构,防止任何严重的紧张关系和不一致对系统的瓦解,从而维持或改变一个社会系统诸力量的平衡”。[41]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也认为,整合性功能是寻求社会之中最低限度的社会团结,以使社会中的成员和组织互相合作,避免分裂性冲突,为此必须形成某种制度结构以加强社会团结,在冲突发生时进行调节。[42]他在《社会系统》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要维持社会均衡、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社会化”和“社会控制”。[43]

1. 社会化:强调社会成员共享价值标准,按其角色体系而行动

将帕森斯的理论从社会系统代换到Coser组织系统中,“社会化”条件演变为“组织化”表现。在新媒体平台上,Coser组织通过网站标语、论坛主题、QQ群标签等方式为Coser构建了集体核心价值观。例如赛亚文化传媒旗下Coser俱乐部官网—“赛亚Coser”网站首页上方以醒目的标语“中国Coser之家”“关注Coser、分享Coser”来表明该俱乐部的关注点在于Coser个体。此外,俱乐部通过发布对“饕餮娘子”“米碌”“七夜娃娃”等著名Coser的访谈,分享他们“Cosplay是梦想和憧憬的具现”“获得认可就是收获”等观点,以“潜传播”的方式为所有成员植入核心价值观,逐步使该组织成员完成“社会化”。

2. 社会控制:使社会行动控制在基本秩序的维持之内,遵照规范行事,以免形成离异或冲突的文化模式

新媒体为Coser组织等此类网络青年自组织提供了“组织控制”的途径和平台。以“半次元”网站为例,在成员加入该群体的最初阶段—“会员注册”时,便与该网站签订协议,会员必须遵守该协议的规则条款,可选择加入不同的小组进行发帖、跟帖等参与讨论活动。“小组”板块的性质与论坛类似,通过“新人报道帖”等置顶帖子规范新人发帖格式及内容限制。站长和组长等管理人员有权“封杀”违规帖以及该发布者的发布权限,甚至撤销违规会员的会员资格,使所有会员控制在基本秩序之内。该网站另一个突出的功能是“社团”板块,这里的社团不仅是网络“虚拟”社团,更多的则是线下社团在此开通其线上社团主页。而网络的开放性使任何会员均可提交社团页面申请,截至2013年12月已聚集了300个Cosplay社团,网站通过对其团体的集体规范控制,从而达到了更大范围的组织整合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特点虽然使线上Coser组织的团队规模迅速壮大,但同时也存在着成员庞杂、管理松散的隐患,为很多动机不纯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传销组织混入Coser组织中来为Coser“洗脑”从而操控青少年欺诈犯罪,或者某些商家诱导Coser被经济收买从事色情商演等。因此,Coser组织应规范对成员的监管模式,对成员在组织重要的交流平台上的言论以及群邮件的发送权限等进行有力监管,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

案例6青年迷群自组织舆论场的影响力分析——以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为例

日趋成熟的网络平台为迷文化在青少年群体里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美国学者亨利·杰金斯在1992年出版的《文本的偷猎者》中对媒体迷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一个人要成为一个迷,他“不仅仅是某个节目的有规律的收看者,还要将收看电视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关于节目内容的感受与想法和朋友分享,加入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的迷结成的社区”。迷最典型的特征是过度性和主动性。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盛行一时,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喜爱某个明星、某类艺术甚至某个物品等形形色色的粉丝群,并利用网络平台,自发形成群成员认可的宗旨目标、组织行为和运行规范。这些迷群呈现出许多新特质,并对社会成员和文化生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其中,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电影因其贴近青年人的审美心理的表达形式、具有视听冲击力的艺术特性吸引了大批的青年观众。出于对电影的兴趣和偏好,依托QQ群、贴吧、网络论坛/bbs、微博、微信等,在网络上出现了数量众多、活跃度较高的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本文以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为例,从当前存在的青年影迷自组织的类型和行为出发,通过对自组织的生成基础以及功能来考察舆论场的形成机制和呈现方式,梳理分析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的存在和内部舆论场的形成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一、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的类型和特征

本文中所指的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基于对于电影作品、明星、导演等与电影有关的人和事的喜爱和关注,因共同的兴趣,自发形成、自我管理、自主运行并且自由发展的超越时空限制的虚拟集合体。其类型主要有明星粉丝团、以电影类型区分的电影社团、以地域划分的影迷会等,每种不同类型的自组织在汇集人群、讨论主题、沟通方式、管理模式、分布范围、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 明星粉丝团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出新。2004年以来,因电视选秀节目而出现的“粉丝”现象也波及了电影业,催生出大批以电影明星为追逐对象的粉丝团,并在网站上自主创立、自主管理明星“贴吧”,使其成为明星的信息集散地,持续保持粉丝对明星的高关注度。其中,以百度明星“贴吧”最为典型,汇集的人群都是明星的铁杆粉丝,贴吧内容以分享明星相关资讯为主,包括明星生活和工作中大事小情,采用文字、图片、视频、MV和音乐等方式,以发帖、回帖、转帖为主,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粉丝间的沟通。吧主从热心网友中产生,有权限管理自己的“贴吧”用户和内容,粉丝根据发帖的数量和活跃度确定不同的等级,获得各种不同的粉丝福利。粉丝的范围不限地域、不限文化背景、不限社会阶层,在“贴吧”中获得平等、自由的发布信息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另外,吧主和吧友可自主发起线上或线下活动,例如明星见面会、观影会等,明星粉丝团强调自组织成员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分享。

2. 以电影类型划分的影迷社团

按照年代、地域、主题、内容、风格、样式等不同划分标准,电影自身有着不同的类型,自然也吸引着不同的受众群,这样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电影的网络影迷社团。例如豆瓣网上的文艺片小组、恐怖电影小组和动画艺术实验室,时光网上的天堂电影小组、红花会、悬疑帝国。以个人偏好而组建的影迷社团在很大程度上已突破了传统的电影类型划分标准,这恰恰也体现了网络自由灵活的特点和青年人敢于创新、不受拘束的精神特质。这种影迷社团吸纳的人群多是因为自组织的定位契合了个人对于电影的偏好和强烈兴趣点,讨论的主题也多是关于所喜好电影的相关内容,沟通的方式以发布影评为主。由网友自主创办,管理员人数不定,多由参与性、活跃度较高的影迷担任。管理模式在认同入会准则的前提下以自我管理为主,人员的范围广泛,不受限制。

3. 以地域划分的影迷会

因居住在不同地域、不同的城市,也出现了以区域划分的影迷会。在时光网上,多以居住城市命名,成立了北京影迷会、上海影迷会、天津影迷会、广州时光影迷会、南宁时光影迷、长沙影迷会等。这些影迷会只吸纳所在城市的影迷,讨论的内容除了影片以外,也包括电影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中的人和事等。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和交通的便利性,相比其他类型的影迷自组织来说,以地域划分的影迷会,多会将线下组织的观影活动、聚会活动和线上的发帖内容结合起来,组织成员之间如果线下活动频繁,不仅仅是网络上的虚拟集合体,也是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圈实体。

二、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的生成基础

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正处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的历史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乃至政治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大变革给青年人带来了新旧社会风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和语言习惯的冲突与激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的逐渐繁荣和新媒体的日趋成熟交织在一起,为青年影迷网络自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性也决定了青年影迷自组织天然就具有自媒体的功能,形成的舆论场不仅对自组织成员的观念产生影响,所产生的主导型舆论观点也作用于社会大众心理和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