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136000000059

第59章 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3)

沼气能开发利用,综合效益显著。2007年沼气工程实施一年后,有200多个村的8000余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既清洁处置了人粪尿和畜圈杂物,又避免了炊事活动带来的浓重烟火味,农牧民家庭卫生状况随之改观。同时,使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使农作物增产,增幅达10%—15%之间;沼气池建设能带动生猪养殖和禽类养殖,为养殖户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沼气生产配套建设的塑料大棚,既可以给沼气池增温,又可以供在里面种植蔬菜,农牧户在冬春蔬菜淡季照样吃上某些新鲜蔬菜;用上沼气的农牧民基本上不必再上山砍柴、挖草取暖做饭,实实在在地保护了当地植被。

沼气清洁、使用方便,备受用户欢迎。有位记者描述:“早上8点,日喀则市综夏村农民普琼来到厨房。她首先观察了一下挂在墙上的沼气气压表,随后拧开输气阀门,点着燃气炉,开始为全家熬制酥油茶。看着蓝色沼气火苗,普琼很感慨:‘以前家里烧牛粪,生火的时候烟气熏得眼睛都睁不开,而且制作牛粪饼要分很多劳力。现在用上了沼气,厨房里总是干干净净的。’”

四川、

青藏高原发现新型能源: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者固体酒精,遇火即可燃烧,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据科学家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我国作为第三大冻土国,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在南海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先后发现了可燃冰。

有的用户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村里老百姓不比城市人生活差,照明、做饭不仅方便而且省钱。自搭建起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后,一年下来能节省开支2000余元。家里两亩多菜地也沾上了光,池肥浇灌蔬菜,病虫害明显减少,产量上去了,产出的菜是绿色蔬菜,城里的菜贩子争着提前订购,卖上个好价钱!”

“过去做饭满屋烟,满面灰尘泪不干;如今做饭拧开关,只闻饭香不见烟。”民间流传的打油诗,谐谑地表现了农家厨房的变化和家庭主妇含泪的微笑。

藏药产业:藏药材和藏药方共同成就

来藏旅游,不少游客特意选购一些藏药或者名贵藏药材。这是颇有眼光的选择,藏药和藏药材是名副其实的西藏特产。

藏药疗效为什么神奇?一是源于藏药材的品性,二是藏医独到的处方,以及藏药研制秘方。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经过2300余年发展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藏医药学体系。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化育了丰富独特的天然藏药材资源,植物类有2584种、动物类175种、矿物类200种,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珍贵药材就有350余种。

藏药材是藏药产业的核心资源,品种多样而性状地道的藏药材资源是藏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寒冷,风力强劲,而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藏药材的品种及性状是在这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藏药材与普通药材相比,细胞中的果胶物质、糖类等含量高,因而对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有着一般药物无法比拟的功效。

从另一个方面说,藏药疗效源于藏医处方。藏医处方源于藏医药学理论,藏医药学理论植根于藏民族的生命活动。藏民族生活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下,由于饮用酥油茶、食用牛羊肉等高蛋白食物,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温差大、气候寒冷,容易引起关节疾病;生食风干牛肉、大量饮酒,容易引起肠胃肝胆疾病等。藏民族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孕育出来与众不同的藏医药学理论。

藏医药学认为,人出自然,天人合一。《甘露精要八支秘诀续》有这样一个比喻,母亲及其腹中的胎儿与连接母子的脐带,三者关系犹如水塘、庄稼和水渠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胎儿好比庄稼,脐带就是水渠了,水塘里的营养水分通过水渠供给庄稼,使之健康成长。自然事物间的关系对应人体功能系统间的关系,只有自然关系和谐了,才会有人体健康。

人体为什么会生病?藏医认为,人体内所存在的龙“气”、赤巴“火”、培根“水”和“土”,三者虽然各有功能,但是并非彼此孤立,只有互相协调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若其一偏衰,就会生病。同时认为,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有二,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龙、赤巴和培根三元素的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

藏医治疗的原则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治疗方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以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熏、敷汤、药水浴、穿刺等。药物剂型多用丸、膏、散剂。丸剂又有水丸、蜜丸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酥油丸。

藏医常用的配方用药,少则仅二三味,比如止鼻血的二味三棵针,多则可达上百味,比如七十味珍珠丸,130味常觉漆木解毒丸等。

藏医医德:“做好事,善良的心。”藏族有句格言,出生菩提心要比发菩提心更重要。菩提心,是让众生摆脱或远离病痛的心。藏医学有个名词“甘露”,即藏语“堆孜”,“堆”字意指致人疾病、伤害人命的元素;“孜”字意指消除病苦、带来福泽。医生,是能妙手回春、给患者带来福音的不寻常之人。

藏医疗法费用低廉,放血疗法1次仅10元,藏药处方也是10元左右,很受农牧民的信赖和欢迎。

由此可见,藏民族在雪域环境下生息繁衍,从采摘一片花叶、挖取一条草根入药,到一次疗伤、医治顽疾,经过历代藏医大师艰辛探索和潜心研究,几经与外来医学成果碰撞和交流,汇集锤炼出来独树一帜的医疗方法体系和药物学理论,成为藏族文化中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实用价值最大的一个组分。西藏今天的藏药产业,有着广阔的医药学理论背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藏药产业实现了产业化。藏药生产企业,由昔日的手工作坊发展到今天机械化的生产形式,成立了自治区藏医药产业发展协会,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藏药生产企业有18家,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获得国药准字号的299个品种,54个文号20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甘露”和“奇正”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甘露”藏药,是西藏自治区藏药厂生产的300多个产品的总称。在甘露系列产品中,有在国内外屡获殊荣的拳头产品“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10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有独家品种八味秦皮丸、八味檀香丸等。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更高需求,推出了一批精致、贵重藏药材饮片、功能性保健品和保健食品系列,以及抗缺氧、防感冒等症状的红景天、高原宁、六味能消胶囊等高原旅游常备药。

“甘露”藏药处方:多源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系医药大师的智慧结晶。比如仁青常觉配伍技艺,因非凡的医学价值入选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学类。

“甘露”产品药材取自青藏高原,部分含有名贵藏药材,比如藏红花、九眼石、绿松石等。世界屋脊的海拔高度,充足的光合条件,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以及相对较大的昼夜温差,使青藏高原产出的植物具有活性成分高、纯净无污染的特点,而且“甘露”产品药材采集在时间、区间方面等均有严格要求。藏药材的药性,跟独特的藏医处方和炼制秘法(简称“坐台”)一起,保障着“甘露”产品的疗效和用药安全。

“坐台”是“欧曲坐珠钦莫”的简称,既指藏药生产中著名的工艺、藏药的炼制秘法,又指把珍贵的矿物质加以特殊加工炮制而研制出来的特殊药品,被藏民族称为“藏药中的宝中宝”。中、西医目前都没有“坐台”。历代名医临床证明:“坐台”对脑溢血、麻风、痞瘤、炭疽、黄水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各种炎症、过敏、中毒症、病毒等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无病之人服用有滋补、强身、增强五官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加皮肤光泽、防止皱纹、延年益寿、抗衰老等效果。

“坐台”与其他药物合理配制,可以延长药品有效期,可以明显提高原药疗效。临床实践证明:“坐台”使“甘露”七十味珍珠丸对中风、偏瘫等疾病治疗效果更稳定。华西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藏研所等单位对“坐台”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表明:“坐台”技术使用是安全的,运用了“坐台”技术的药物中毒性减少,内地患者服用后没有或者很少出现毒副作用。“坐台”在甘露藏药中被广泛应用,“仁青常觉”“仁青芒觉”“坐珠达西”等产品均含有“坐台”。没能服用含有“坐台”的藏药,就算不上吃到真正藏药。作为绝密级技术,“坐台”仅被少数的藏药专家所掌握。1988年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正式获得“坐台”技术专利证书,这是整个藏区有史以来第一项藏药制作技术的专利。

藏药产业化,藏药材是主角。藏药规模化生产,对藏药材需求旺盛,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野生藏药材濒危,常用藏药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此情况下,掠夺式采集和收购药材引起了藏药材自然资源的破坏。自治区藏药厂藏药主管药师旺玖表示:“藏药材90%是天然药材,这些天然药材的季节性特别强,植被也特别脆弱。但是,一些人在利益面前不顾藏药材的生长规律,需要叶子入药的连茎折断,需要根茎入药的更是连根拔走。船行乌头是藏药中普通的一味药材,以前的价格在2—3元一斤,随着需求量增加,现在已经涨到60—70元一斤,高利益的诱惑让一部分农牧民、商家、厂家对药材进行了杀鸡取卵式‘开发’。近些年又兴起了‘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一些藏药材就陷入了‘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藏药材供给不足甚至断货,藏药产业化生产就难以为继了。

藏药产业化生产,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设备,拥有一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执行行业生产标准、在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经营团队。这些条件的作用,一是充分体现藏医处方的精髓与发挥藏药材的天然药性,不断研制出一代又一代品牌藏药;二是在藏药产业化生产中自觉推行清洁生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现藏药材最大限度利用,妥善处置企业的污染物,保护好环境。但是,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企业经营团队无法取代藏药材在藏药生产中的主角地位,藏药材是藏药产业化的刚性条件,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野生藏药材,芬芳在田野。为了缓解藏药产业发展中药材供求矛盾,要依靠成熟技术实行人工培育,大力发展藏药材人工种植业。相关部门为此编制了拯救濒危藏药材计划,2005年区科技厅联合区藏药厂、区藏医学院、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即刻组织了“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项目明确,繁育藏药材先保种后发展。把那些濒危藏药材在实验室里培植出来,以防灭绝;然后把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药材移入田野,实行规模化种植。目前形成各类濒危藏药材野生抚育基地4000余亩,窄叶柴胡、西藏龙胆、甘青青兰等被成功种植出来,并供货给了制药厂;试种濒危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和螃蟹甲获得成功后,又扩展到试种船形乌头和唐古特青蓝等多种濒危藏药。

然而,有专家对人工药材心存忧虑。藏药草人工栽培、种植在本区尚处于试验阶段,而且藏药材对海拔、气温、紫外线等生长条件有特定要求,越是珍贵藏药材,越是生长在海拔高、环境差、人迹罕至之地。这样的生长环境人工很难创造出来,很多药材无法实现人工种植。即使某些品种人工种植获得成功,人工药材的疗效与野生药材的疗效是否相同?这是个未知数。如果人工药材与野生药材的疗效不同,在配方制药时就需要重新配置药材比例,否则生产出来的药品要么疗效不够理想,要么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有实验表明,有的藏药材对人工环境不适应,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差异也由此得到鉴别。本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对毛瓣绿绒蒿的叶片组织进行培养,形成幼苗,移栽到野外,有40%发芽存活。可惜,“当时种植基地附近的农民在田地里使用除草剂,对我们移栽成活的毛瓣绿绒蒿造成了影响和破坏,使我们的幼苗全部枯死。”项目研究员遗憾地这么说。同样,云南科研院也碰到了相似问题,研究实验了几年都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