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136000000033

第33章 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12)

西藏湿地资源保护现状。据2011年9月完成的第二次全区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西藏湿地有4个湿地类、17个湿地型,而4个湿地类分别是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现有湿地总面积为652.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31﹪,位列全国第二;湿地巨大的生物量使其每年可以固定二氧化碳12334万余吨,同时释放氧气9136万余吨;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7地(市)中,那曲地区湿地面积最大,为299.3万公顷,阿里地区湿地面积位居第二,为200.64万公顷,其他依次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拉萨市、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湿地动物中有鸟类57种、鱼类71种、两栖动物45种、爬行动物55种、哺乳动物132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47种。

最近,自治区林业厅有关领导表示: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23项,落实资金3.47亿元,湿地各种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维护。其中,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为西藏安排湿地保护与建设资金9000万元,新建了玛旁雍错、麦地卡等8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3.41万公顷;新建了多庆错、雅尼、嘎朗3处国家湿地公园,面积4.4万公顷,填补了西藏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项目空白。玛旁雍错和麦地卡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另有17处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仅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资源保护两项工程,使西藏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90%以上自然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

关于未来的行动,林业厅的领导表示: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区湿地资源分布、类型和主要生态特征,建立了湿地资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编绘了湿地资源分布图;接下来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特殊人文价值的湿地保护下来;拿出专资4000万元,用于奖励在保护与建设湿地生态环境方面贡献突出的群众,补偿因为湿地保护而给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自治区林业厅将联合其他部门把湿地保护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依法规范湿地开发利用行为。

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现状。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出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与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跨省域和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与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呈国务院批准。目前全国共有18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比如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长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黄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三江平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塔里木河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等。

小贴士

村民守望麦地卡,湿地保护成绩大。麦地卡自然保护区,是西藏羌塘草原上第一个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那曲地区嘉黎县措拉乡,平均海拔4900米,面积43496公顷,属于内陆湿地,涵盖着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三个类型;系拉萨河的源头。200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8年列入自治区自然保护区。麦地卡湖泊和沼泽湿地每年能为拉萨河供水近100亿立方,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措拉乡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队,乡领导带队落实保护措施。划片负责,明确巡逻、宣传、防盗、捡拾垃圾等保护任务,发给20名队员每人每年5000元补助。村民来旺是保护队里的一名野保员,每天骑车巡逻他负责的保护区,查看是否有破坏湿地的行为发生,有没有野狗咬伤其他野生动物的情况。五村有湿地9万多亩,全靠他一人看护。每天早上准备出门巡逻的时候,父亲总是叮咛他:要认真巡逻,眼尖心细……在秋冬两季,需要照看好不愿迁徙的恋家鸟儿,经常前去看一看它们是否受伤了、在此地越冬是否安全?来旺一边整理出门的行头,一边笑了笑点头应承,他从不厌烦父亲的这种唠叨,正是父亲经常性的耳提面命,让自己从不敢懈怠,确保了自己承包的那一亩三分地的绝对安全。

每年5—6月份,黑颈鹤、斑头雁等候鸟成群飞回来,在草地上栖息、繁殖。此时,来旺的看护任务就加重了,主要防止牛羊进入湿地啃草,防止野狗偷吃鸟蛋、伤害幼小野生动物。每年冬季,都会有一些鸟儿留守在此。为了防止它们被伤害,来旺特地做了一圈铁丝网围栏,尽其所能为黑颈鹤创造生存条件,让其安全越冬。

结合自己的监护体会,来旺主动给村民及孩子们讲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指导他们养成保持湿地卫生的习惯。

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麦地卡湿地监测站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县城监测站和措拉乡监测点,2009年项目先后建成了,对野外生态实施常规监测。目前,整个麦地卡湿地保护工程启动,包括保护和恢复工程、科研和监测工程、宣传教育工程、社区发展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措拉乡做出规定:建设工程只能在原地施工,不能扩建或者占用湿地;为了防止牛羊进入湿地,对圈养实行补贴,一只绵羊能领到补贴资金60元。

当地相关领导介绍:麦地卡湿地保护项目是生态建设基础性工程,建成后将为拉萨及拉萨河下游地区输水、储水、供水发挥效益,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有效保护野生生物栖息地及物种多样性,保障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中有发展;调节小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进污染物降解,增强湿地单元生态系统活力;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适当利用湿地资源,增加当地群众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到2015年,那曲地区将有95%以上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西藏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现状。自“十一五”以来,全区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1个,保护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2%。2001年11月,在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雅鲁藏布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作为第二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之后,拉萨市、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地区陆续建起一批地(市)级的生态功能保护区。2005年,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编制了雅鲁藏布江、怒江及拉萨河源头、拉萨周边湿地、尼洋河源头及中下游湿地的总体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审查。2006年,一并把“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保护区”“藏东南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纳入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

2008年,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核查和调整工作,贯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政策,对涉及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生态补偿,落实资金16.1亿元,加大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11年,首次把日喀则城郊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拉萨周边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纳入《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工程之中,疏通了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2012年,完成了班戈、改则等8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和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工作。

青藏铁路、青藏电路等工程中生态保护

西藏人及赴藏游客都习惯地选用“吉祥天路”“电力天路”来称呼青藏铁路和青藏交直流联网线路,表达对工程建设中生态保护措施的认同,对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肯定。同时,两条地上和空中的便捷通道被点赞为“绿色通道”。西藏境内及毗邻地区生态相对脆弱,有些地方是绝对脆弱,这个环境特点和客观情况成为这些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敏感问题和绕不过的问题。它的妥善解决让整个工程赢得“绿色工程”的美誉,技术专家和施工人员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显示了其卓越智慧。

青藏铁路“谦让”藏羚羊,沿线环境卫生得到保持。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仅生态保护专项投资就有15.4亿元,并填补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中生态保护项目空白。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移植草皮;正式运营8年来,铁路沿线环境依然保持着圣洁奇丽的原生状态。2008年,青藏铁路生态保护项目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这是国家第一次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的环保项目颁发的最高奖项。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藏羚羊主要栖息地之一,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铁路在此穿过。为了尽可能减小对藏羚羊生活环境的影响,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在修建该段铁路的时候,遇到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或者繁衍,施工人员主动为其“让道”,采取远离等候、撤离、暂停作业等保护措施,尽量不打扰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在野生动物通道视域内树立醒目的标志牌,提醒人们注意:“前方进入野生动物通道区域”“当心,这里会有藏羚羊出现”等,用心用意细致入微。

每年的6至8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五道梁至楚玛尔河一带,藏羚羊从卓尕湖、太阳湖产子归来,母子相伴,成群结队,安然穿过“绿色通道”,返回故里。

青藏铁路运营以来,围绕西藏境内线路两侧的生态环境维护问题,西藏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国家环境保护部做好相关工作。自治区环保厅配合国家环保部完成了青藏铁路环境恢复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任务,启动了青藏铁路试运营期间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青藏铁路环境监测机制,坚持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水、气、声、生态环境进行不间断监测;会同自治区建设厅、交通厅等部门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协调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建设厅,确定了铁路沿线主要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项目;研究部署了以铁路沿线为重点的重要城镇、交通道路沿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垃圾清理及日常保洁工作。

经过施工和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沿线范围内植被恢复和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仅青藏铁路格拉段绿化带长度超过675公里,绿化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随着绿化带不断延伸,青藏铁路将会变成青藏高原上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天路”。同时,青藏线上进藏列车和普通列车不同,车体内所有污水和垃圾均实现零排放。列车上的厕所采用真空集便装置,配备专门的回收设备收集废物废水;列车停靠格尔木车站的时候,工作人员要集中进行吸污作业和垃圾回收,等到污物箱、污水箱和垃圾箱清空后,列车才进入格拉段运行。

青藏联网工程建设中格外注重环保、水保。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包括西宁至格尔木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格尔木至拉萨±400千伏直流输变电、藏中电网升级三个工程项目,线路全长2530公里,其中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长1492公里,±4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线路1038公里,总变电容量465万千伏安,换流容量120万千瓦。青藏联网工程是世界上迄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的输电工程。工程投资超过160亿元,环保、水保的投资占了3.7个亿。

工程建设区间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天气干燥多变,线路所经地区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多年冻土之类生态系统脆弱,对外界扰动反应敏感,一旦受到扰动甚至破坏,在自然状态下恢复进程缓慢、周期长。格尔木至拉萨直流段工程,要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沼泽湿地、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环境区,途经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色林错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以及热振国家森林公园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点。因此,国家电网公司一方面在设计输电路径时尽量避开这些生态敏感区,另一方面在工程概算中专门安排了3亿多元用于工程建设中植被恢复、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冻土生态保护、湿地生态保护,以及固体废物处理、水土流失工程治理等。

每当场站施工面对临时占地、占道等场地选择时,施工人员尽量利用已有场地,或者选用植被稀疏地段;采取隔离措施,让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同时尽量避开野生动物迁徙高峰期和繁殖区;严格划分施工材料和草皮、砂石等摆放区域;在施工区内铺设草垫或者棕垫,以减小施工机械对地表植被的碾压。

“对因立铁塔而破坏的草地,主要采取人工种草的方法进行修复。格尔木至拉萨直流段人工种草投入超过2500万元,种草面积超过2000多亩。”现场施工人员这样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