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两代人的成长
17135800000025

第25章 父子两代牢记爷爷教导:夫妻别打架,子女考北大(1)

我们这一代人是人生不完美的一代,出生在和平年代火红的生活环境中,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初小还没有毕业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早几年出生的人,就是说1947年至1952年出生的人还能有初中、高中的文化基础,后来人称他们为“老四届”,邓小平改革抓教育,1977年全民青年不受条件限制可以考大学。在恢复高考制度后,许多人实现了上大学的梦。这部分人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各个领域的精英。

而晚几年出生的人在中学还有文化学习的氛围,有志学生也上了大学。而我们这些当时的初小、高小毕业生,知识结构几乎是空白,当时考大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学习的人,父亲也希望我们有机会考个大学。父亲有时开玩笑说:“老三,能不能考个北大啊,我们指着你那啊。”我只有苦涩地笑,说:“等着下一代吧。”

现在回头一看,当时的69届、70届、71届、72届所谓的初中毕业生真正考上大学的是凤毛麟角。

记得我们东城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干部,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可以说,家庭里有文化学习的氛围,平时也注意知识的积累,粉碎“四人帮”以后考大学,连考了五年才考上,最后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考了9分,我们大家都心酸而高兴地为她鼓掌。

我校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了两个“老四届”的学生,一个应届毕业生。他们都出生在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

后来我们看到,90年代以后,我儿时的伙伴、中学的同学很早就从企业下岗,买断工龄回家。没有知识就没有职业的工作岗位啊。

为什么心酸哪,因为我们文化基础差,学校工作忙,高考无望参加。现在这个团干部在中央组织部当领导干部。我多次想,我们要是有基础的系统知识结构该有多美好,哪怕只是高中毕业也好啊。

有了系统的文化知识结构,可以科学地认识世界,可以高质量地规划人生,可以阅读有品位的中外名著和杂志,可以享受旅游过程中的中外文化古迹,可以丰富多彩地度过生命的旅程,可以经营幸福、美好、有回味的爱情和家庭。

而我们这一代历史只给了我们生活的热情和感恩的心。文化是修养的源泉,经历是人生的一种文化。没有科学的文化就会成为井底之蛙,没有历练的经历不会成熟长大。

渴望知识的学习,渴望系统知识结构的掌握,成了我们一生的梦想。

父亲84岁离开这个世界,老人家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产,只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只留下了他高尚的做人品质,只留下了他指导我们父子的两句话:“夫妻平时别吵架,儿子努力考北大。”

我们父子俩每周都会挤出点时间去看望年迈的老人家。每次见到我,父亲总会笑眯眯地问:“老三,没跟小董(指我爱人,编者注)吵架吧,有事商量着来,别吵架啊。”

我说:“老爷子,您就放心吧,不会吵架的,不能惹您生气。给您点钱,您买点喜欢吃的东西吧。不用操心我们的事啊。”

父亲说:“我不要你们的钱,国家给我的退休金已经够用啦。真要不够用,不给也不成啊。马立,你爸要是不给,我就做一个纸牌到你们学校去啊,上面写‘我是马瑞祥的父亲,生活困难请大家帮助’。到学校募捐去,看你爸给不给啊,先去你们学校然后再去他们哥儿四个单位去,看他们给不给。”

老人家一边喝着酒一边调侃着。大家说:“老爷子说得好,缺钱就去学校,老师工资高啊,‘臭老九’翻身了啊。到时候我们陪着您去。”大家说着、笑着,家庭生活氛围非常融洽。

五弟下班回家以后主动给老人家洗脚,四弟经常去给老人家理发、刮脸、剪指甲。二哥二嫂每天变着法儿给老人家做饭,大哥也经常过来给老人家炒俩新鲜菜,改善老人家伙食,陪老人家喝酒聊天。

老人家每次都教育我们:“夫妻平时别吵架,彼此多尊重。有事商量着来。当我们想表示孝心给老人家点生活费时,老人家都拒绝接受。老人家对我们哥儿五个说,国家给我的退休金够用,只要你们把自己家搞得安定团结就行啦。”

如果我们再给老人家钱,老人家流着眼泪说:“我真的不需要你们的钱啊。要钱有什么用,要就要你们家庭和谐。把孩子教育好,考个北大、清华大学什么的,你们要教育好下一代,要把书读好啊。都应当以马凯为榜样,这孩子读书不易啊,他为了提高成绩真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啊。马凯有出息,从小学就当班长当到高中毕业,学校奖励不断,跟老三一样,给马家大院争光了。他是咱家第一个大学生,下一个看马立的啦。”

以后每次老人家见到马立就是一句话:“考北大啊。”老人家还用英语跟儿子说几句话。马立说:“爷爷您真牛啊,还会英语哪,比我爸爸强啊。”老人家说:“马立,你要考了北大更牛啊。”从此,夫妻平时别打架,儿子努力考北大,就成了我们家庭生活的目标。

夫妻平时别打架,儿子努力考北大。说说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夫妻平时别打架,儿子在家就要忍辱负重,就要少说话多劳动,就要忍受妻子的唠叨,就要给儿子做更好的榜样。

当然家庭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儿子的教育管理问题。作为丈夫,工资一交家,回家有饭吃就成,经济上没有矛盾冲突,夫妻也不会吵架。

儿子刚一出生就由姥姥带大,姥姥退休在家照顾他。姥姥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她88岁离开这个世界。她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少年时代曾经和陈香梅在一个班级读书。满清老北京人,礼多,规矩多。姥姥平时任劳任怨、辛苦持家。她自称自己是家里带工资的雷锋,每天还能看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写写书信,和亲朋好友联络联络感情。

她经常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马立,给马立讲过无数的故事,引导马立好好读书,遵纪守法懂礼貌。对马立提出的要求,儿子都是无条件地接受。姥姥对儿子思想上的影响,生活上的照顾,对马立的成长影响极深。

有一年,我献血在家休息,同事和朋友要来家中看我。他们找不到我家,因为我给学校留的地址少写了三个字。主要是不想让同事来家串门,因为地址有误来我家是找不到的。

我在学校担任主任工作,总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有些老师为了解决问题,达到个人满足找上门来。

我多次同家人讲,我不在家时,任何人敲门都不要开门。有时候家里来人敲门。马立开门一看,说:“我爸不在家。”赶紧把门关上了。

马立认识的人来了,送来礼物,主要是要办事,我就和家里人说,礼物不能收,也不好退,等办完事把礼物折合成钱再退。

有的时候折合成钱退了,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妻子和姥姥意见很大,说:“马瑞祥,你充什么大尾巴驴啊,不能收、退给人家。弄到家里来,影响我们的休息,热闹我们的眼睛,你用家庭利益装假正经,好人你做了,累我们受了,你想想这样做合适吗?”

我说:“不占别人便宜这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马立是个孩子,我们必须用正面形象教育他。这些老师为了朋友孩子上学就花钱送礼,认为花钱就能办事,这样社会风气就坏啦。更重要的是对马立成长不利。我们家是现在得到点利益重要,还是马立的成长重要啊。”

我对妻子和姥姥说:“你们忘了马立怎么去的幼儿园啦。当时有多难啊。”她们说:“没有忘。”这一提醒使我想起当初马立上幼儿园的经历。

我家楼下就有一个幼儿园,而我们的户口都在本地区,认为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应该没有问题。这件事也没有放在心上。

快到幼儿园报名时间啦,同事提醒我,现在上幼儿园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啊,主任,现在好多幼儿园要赞助费。我说,不会吧,我儿子符合入园资格啊。但同事的提醒让我知道,看来儿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我还真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5点下楼去排队,而且排在第三个。心情特别愉快,认为儿子上幼儿园的问题解决啦。早上8点面试,让三天后等录取结果。三天后到幼儿园门口一看,入园名单没有马立的名字。

进去找园长问为什么没有录取马立。

园长说:“你是东城的老师,应该由东城解决。”

我说:“你们招生简章也没写啊,我儿子符合你们入园的条件啊。”园长说:“你儿子如果非要来我们幼儿园,只有交赞助费,这件事不用商量。”园长很不耐烦地和我说话,一边说一边走,把我撂她办公室不管了,弄得我非常尴尬不知所措。

没有解决问题怎么回家啊。平时给家里做事就少,这件事办不好,岂不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线。这还真成一个大问题,在学校担任教育主任,每天面对两千学生,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放到学校门口幼儿园应该没问题,但接送是个难题。学校有事离不开不能及时接送啊。缴赞助费上家门口幼儿园,一个是家里没有存款去缴赞助费,再一个缴钱上家门口幼儿园也窝囊啊。

楼下徘徊左右,骑车到了学校。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在朝阳区担任副区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我打电话说了儿子上幼儿园的事,同时说我儿子符合入园条件。

区长说,小马别着急啊,你回家等着吧,没问题啊。我马上打电话问幼儿园园长是怎么回事。

等我骑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回来,看到幼儿园园长在我家。园长看到我回来了就满脸堆笑地说:“马老师不好意思啊,不知道你认识我们区长啊,我们幼儿园欢迎你儿子来啊。”

园长一边说一边往楼下走啦。姥姥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园长还亲自来家里请外孙子上幼儿园啊,外孙子面子真大啊。

事后,我去答谢区长,区长坚决拒绝。他说:“小马你也来这一套啊,别客气,我们是朋友,有事你就打电话。”

对于区长来说,这是一件不足挂齿的事,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一件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在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孩子走上社会的艰难,上个幼儿园都如此的困难。以后,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找工作,唉,这样的爸爸不好当啊。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家长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凡是我分管的工作,和家长有接触,就无条件地把它办好。让家长从我身上感受到温暖,同时用行动教育儿子怎么做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留给学校的地址不完整。因此,同事和朋友得知我献血的消息后,纷纷来看我,就是找不到我家。后来有同事说,马主任说过,他儿子在三元里地区是个名人,老头老太太都知道。于是,同事们到了小区就打听马立。

三元里小区的老人七嘴八舌地说:“马立家啊,知道,那个孩子是个好孩子,他姥姥教育的不错。马立从小就跟着姥姥一起玩,每次见到我们就主动打招呼,只要看到我们手里拿着东西,他马上跑过来抢过去给我们送楼上,这孩子懂事啊。”

楼下街坊一边说着一边指路,同事到了我家说:“马主任你把我们害苦了,我们找了半天,打听马立才找到这啊。马立这孩子不错,你们楼下街坊把马立夸得跟雷锋似的,姥姥教育有功啊。”

“姥姥教育有功啊”。在马立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以后,这句话让我想起许多的往事。没有姥姥的教育和影响,儿子能在基础那么差的条件下,脱颖而出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吗?

爷爷只是提出了目标,好好努力考北大。但考北大不是一句空话,这个目标的实现,从感情因素来说,靠家庭氛围的熏陶,靠亲情的雨露滋润,靠后勤工作的保障,靠家庭矛盾的调解,靠儿子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心灵港湾。

那时候,我妻子工作忙,大使馆经常举办宴会,她经常是加班到七八点才回家。回家以后,忙着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说,因为一些不值得的小事跟儿子唠叨没完,什么,文章不会写啊,作文不通顺啊,字写得不好看啊,不注意卫生啊,不如同事的孩子优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