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两代人的成长
17135800000016

第16章 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2)

儿子初一的时候,我们组织教职员工到山东石岛旅游。那时候,不如现在这么方便,大家没有什么财力,学校补助的钱有限。我们是半自助旅游,可以带家属。

儿子愿意和我去,我对儿子说:“愿意去可以,但是一定要懂事,坐车、吃饭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能在车上、在旅游中、在饭桌上只知道自己合适。”

儿子说:“可以做到。”我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要把大家安排好。结果旅游刚开始就在火车票上出了问题,多数人是卧铺票而少数人要坐硬座。

这件事和大家协调起来还真有难度。我首先和儿子一起坐硬座,下火车以后要乘坐大巴车前往石岛,因为人多而座位太少。我和儿子从威海火车站,又站着到了石岛。

有老师看见儿子小,在火车上我们俩已经坐了一夜硬座,想把座位让给我们父子俩,被我谢绝了。

吃饭时,我让儿子晚点来吃饭,结果儿子来了以后,桌子上的饭菜已经被大家吃得差不多了,他经常吃不饱。儿子有意见,认为都交一样的钱,凭什么他就要事事靠后。

因为来时在家里已经谈好,对他有要求。儿子只是嘀咕嘀咕,没有情绪化地表现出来。

晚上我们俩在一起又重温来时的要求,在交谈中他明白了我这样做的意思。儿子也就能接受了。后来有老师对我说:“马主任,应该排排队,编号坐车、编号吃饭。省得一有困难你们父子上。”我想,怎么排队,怎么编号也不是解决的办法,因为条件有限,总得有人做出牺牲。

后来,儿子和我说:“那几个老师的小孩也太不自觉啦。什么事都抢在前面,抢座位,抢吃抢喝,喜欢吃的一扫光。”

我说:“你是主任的儿子,你不带头吃苦谁带头吃苦?难道爸爸让别的孩子去吃苦吗?这样也不合适啊。”

我给儿子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1980年,国家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丰富学生活动,学校决定组织优秀学生夏令营。每班可以参加十个学生。每班负责一天的伙食。

学生从北京自带粮食、蔬菜、油。说起来你不信,那时候每人每月只有半斤油票,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要交一两油票。没有肉又缺少油,学生做的饭五花八门,但是都能做熟喽。

做的面条,宽宽窄窄、薄厚不均。切的菜大大小小。同学们吃的非常香,没有挑食发牢骚的。住在北戴河二中教室里,地上铺的是稻草和麦秸。

屋里没有空调和电扇,只有蚊虫的叮咬。

卫生条件极差,洗个手都得排队,上卫生间更不方便。

夜晚没有路灯,大家就分组打着手电去。

所有外出活动都是排队步行去。大家没有怨言,热情很高,没有班主任,参与活动的老师也不多。这些活动给那个时代的学生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这次参加石岛旅游,条件是差一点,但是和那时候的学生比,今天旅游的条件不是强百倍吗!两天后,第二批参加石岛旅游的教职员工来啦。外出时儿子自觉地让座,主动帮助老师拿行李照顾老师们,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想起上初一的时候,我在班里当排长,那个时候不叫班长。一个年级是一个连队,一个班是一个排。1969年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

全校师生动员起来挖防空洞,以便对付苏联的突然袭击。大家的政治热情非常高。

我们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到杜英同学家自制砖窑,自己在家摔砖坯,自己到工厂垃圾堆捡煤炭,到河边捡柴火。不让班主任老师知道,想给老师一个惊喜。

班主任赫老师家里有80多岁的老妈妈,儿女都在外地插队。赫老师每天要回家给老妈妈做饭,所以我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个计划,不给班主任赫老师添麻烦。

把这件事做好的想法是好的,但要把事情做成谈何容易。

在杜英父亲的帮助下,我们建起了砖窑。同学们放学以后就去摔砖坯。有的同学还把家里富余的木材拿来,更多的同学是到学校周围去捡柴火。

我记得当时李占贵和赵福清同学为了捡亮马河冰面上的柴火还险些掉冰窟窿里。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同学们冻的手脚冰凉,但集体中没有一个同学叫苦的。

当我们把烧的第一批砖送到学校时,支左的解放军马政委连连感叹,三连五排的学生了不起。赫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后来克服困难也参加了我们的行列。

此情此景、时光已逝,虽然过去了40多年仍然历历在目。

吃苦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国家利益,仍穿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灵魂深处。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如同四季的阳光不可缺少。有经历、有阅历才有财富,有体验、有悟性才有成长。

把教育的主体置之度外,靠灌输、靠说教、靠课本来成就一个孩子的成长,那是梦中理想。

看看我们历年的高考状元哪个在中国的区域发展中成为精英,看看应试教育的优等生在区域发展中创造了哪些辉煌。

我们需要有为的青年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不需要分数状元在校史的陈列中展览。

一次,我校一位已经转行做其他职业的同事来学校看我。聊天时聊到社会的变化,聊到儿子的成长。

她问我马立最近怎么样,我说:“马立不在北京,他自己申请到湖北工作一年,因为那里工作需要,现在去了4年还没有回来,他在中海油石油化学公司,湖北宜昌公司做财务经理。”

他和我讲在宜昌工作的故事。由于是新成立的公司,他们要自己到深山里勘探,要带着猎人和厨师去。山里有野兽,猎人保护大家安全,厨师给大家做饭。虽然深山里山清水秀,景色很美,但是工作的条件也很危险,要是碰到熊瞎子就麻烦啦。

但是乐观的马立没有退缩,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善于负责的精神,磨炼了他的意志。

马立和我说:“爸爸,您知道我在湖北那里过什么日子吗?我是经常对着小鸟说话,对着月亮想问题。”

我说为什么啊,儿子说:“刚去湖北时,湖北人说话听不懂,方言特别浓,语言交流有困难,每天只能对着小鸟说话,遇到事情自己拿主意,只能对着月亮想问题。”

说得轻松,听着沉重。我对儿子说:“这段故事千万别在家里讲,你妈妈你姥姥听了还不着急死啊。”

记得儿子刚要申请去湖北的时候,我们俩有一段谈话。儿子说:“爸爸,我们单位号召年轻人到外地去,到艰苦地方去建功立业。我想申请去湖北的大峪口干一年,那是一个大企业,想当初是李先念主席建议国家拨款50亿建造的化工厂。希望您同意,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从小到大,都是因为您的谨慎让我的成长总是慢半步,读初中可以去北京二中,我妈说交通不方便留在了你这;考高中,想考北京四中,说太远了又留在了你这;考大学,想考北京大学,你说人民大学也不错,结果我去了人民大学。这次能不能给我一次自己做主的机会?”

我说:“跟你妈和你姥姥商量吧,她们同意我就同意。”最后和他姥姥说他要到外地代表中海油去参加篮球比赛,要去一段时间,打篮球比赛还有补助,等拿到补助费,分姥姥一部分打牌用。姥姥说:“还有这好事?”高兴地同意啦,马立这才去了湖北。

儿子没想到,到了湖北化工厂工作,经常要接触有害气体,还要到几十米的地下采矿。

更没想到在湖北还遇到了特大洪水,洪水冲的要到高速路上寻求安全。没水喝、没饭吃、没有房子、没有电源、没有交通,只有高速公路两侧滚滚流动的洪水。

更没想到后来还要到深山去工作,一方面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要防备野兽的袭击,同时因为开发农民的土地还要解决和处理农民的矛盾问题。

在处理工作矛盾时因为利益问题而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于发生武力冲突。当地的黑社会势力还组织力量包抄企业领导的家,逼迫企业领导答应他们的条件。

他们组织上千人在路上拦截中央领导谈判、阻碍交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企业工作经常遇到麻烦。

这些人用恶劣的手段挑战企业领导的心理极限,企业要用社会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讲到湖北工作时,在开会过程中,市检察院来了检察官,在会场上宣读逮捕令。眼看着四位同事因为腐败问题被检察院逮捕。触目惊心啊,当时还劝这几个同事要注意点,不听结果因为几十万元钱走进了牢房。

每每儿子回来讲这样的工作情况,讲的是他工作的故事,听得我是心惊肉跳。

儿子告诉我,他们化学公司比石油公司条件好多了,中海油的石油工人海上勘探采油一去就半年,一年才调整休息。这半年在海上,简单孤苦,化学公司工作条件好多了。

我微笑着听儿子讲,告诉他不要回家说给他妈妈和姥姥听,不然会发生家庭战争,但心里每天替他担心。

如果孩子的妈妈和姥姥知道他在这样的一种工作环境去工作,宁肯让儿子回家做“啃老族”,也不会同意他到湖北去做艰苦的工作。

但我想到,别人的孩子能去这种环境工作,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虽然都是独生子女,但我作为一个中学教师,一个孩子的父亲,懂得环境的培养比灌输的培养要重要一百倍。

成熟不是表现在年龄上,成熟表现在心智上,表现在内心的强大上。

儿子去湖北将近5年,如同在湖北这所社会大学读了5年研究生,只是没有文凭的研究生。这张社会文凭能使他张开理想的翅膀去飞翔。

我和我的同事讲了儿子去湖北工作的事情。

我问同事:“你儿子几年不见啦,最近怎样啊?”

她说:“我儿子也长1米72啦,是一个大孩子啦,在学校表现不错。比较聪明,就是不用功。学习成绩还不错。经常有同学请他给补课,给同学补课还能挣零花钱,现在有存款啦,不跟我要零花钱啦,孩子聪明啊,已经长大啦,现在就能够挣钱啦。”

我说:“你儿子今年多大啦。”

她说:“初二啊,快十四岁啦。”

我说:“你儿子这样做不合适吧,哪有给班里同学补课挣同学钱的道理啊。”

她说:“怎么不合适?从小培养孩子做生意,这是新的教育观啊。主任你不懂,你想如果他们同学请家教得要花多少钱啊,花的钱多不说,效果未必好哪,同学之间有共同语言互相了解,效果好啊,补完课他们同学还请他吃饭,又挣钱又省钱,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我无语啦。她说:“主任我请你吃饭吧。”我说:“不用啦,回家吧。”听了这样的话,哪有心思在一起吃饭。

到家后,我反复地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代替孩子成长是错误的,误导孩子成长更是错误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主要是有效处理两种关系。一个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这里面是要处理好欲望和度的问题。要有物质的追求欲望,但不要太贪婪,主要是掌握好度的问题。

智慧生活、智慧消费,适可而止。不然物质的占有欲将会污染人的灵魂。

另一种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职业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等等,其中最头疼最快乐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简单又奇妙、揪心又费心,遇到麻烦扯不完扔不掉,发生矛盾着急不生效,打不成骂不跑,哭泣喊叫找烦恼。这个关系相处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用原始的本性去说教。

要用平等、祥和的态度去拥抱孩子的心灵,才会有收获的回报。

多少年轻人平时话说得头头是道慷慨激昂,在遇到工作矛盾时,辞职逃跑再就业,工作没几年,岗位换了七八个。

年龄30岁,婚姻已经有三次,事情办起来是乱七八糟。

那是因为没有生活的历练,没有文化的底蕴,没有辩证的思考,那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想当然是幼稚可笑的。

要有生活的积累才能享受智慧的光芒,学会换位思考才会走出幼稚的成长误区。

我们看到多少家长,他们的知识一流、地位在某一领域号称专家、学者、领导者,包括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台上八面威风,千人瞩目,但因为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剥夺了他们的成长权,把书本知识学习的结果作为目标,用孤独的业余空间来追逐孩子的高分数,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使家长面临孩子成长的误区时束手无策、苍白无力。

教育的结果是品尝苦果、自戴枷锁。

昨天,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一位在宣传部门工作的高级领导干部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刘总编去串门,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他们单位的副总编正跪在地下求女儿好好学习,流着泪对女儿说:“小祖宗,你把成绩弄好点啊,给我争口气好吗?只要你这次能考到及格,妈带你去欧洲旅游啊。”

孩子坐在那里玩电脑,一句话也不说。

一个宣传领域工作的局级干部,在女儿面前,用下跪的方式,用眼泪恳求女儿好好读书。显得如此凄凉,万般无奈。

刘总编看到了劝了一下,把同事拉了起来。

一个从事舆论宣传的领导同志,每天要通过电视、广播教育多少人,但在孩子面前却一筹莫展、跪到孩子面前去哀求。家庭教育显得那样微乎其微。

听到这个故事,我想到孩子的教育不是靠说教,儿子在湖北这种环境下工作,我相信能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锻炼他的生活能力,能使他成为一个大写的社会人。

在陌生的环境下成长,如果能够战胜孤独、寂寞,能够独立地成长,没有依赖、没有退路,那一定是真正的成长。

家长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孩子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阅历经历有成长,

仅靠灌输迷方向;

悟性成熟自奋强,

仅抓分数雾茫茫;

偏离需要失航向,

船到中途丢了桨;

父辈要把故事讲,

未来不是在天上;

脚踏实地有成长,

内心强大自会强;

问问自己路何方,

实践真知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