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逻辑课
17133100000017

第17章 应用篇(2)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有嘴说不清”的窘迫境地时,你可以选择一个中立的、可靠的第三方站出来,帮助自己说话,他会让你的反驳如虎添翼。此外,在辟谣时,你还应注意,要将详尽的信息说清,把来龙去脉细细地道出,否则,你唐突地说自己是“清白”的反而会让人们心生疑惑。总之,不让他人的言论来左右你的言行,你便不会迷失在他人的言语世界里。

会吃亏是睿智,能吃亏是境界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吃亏,但是一味趋利的做法未必总是正确的,而吃亏也并非总是坏事情,很多时候,人要懂得吃亏,甚至要主动吃亏。一个人吃了亏,表面上看不到任何好处,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却能够获得许多利益。

当我们面对竞争对手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上的纠纷,没有人会轻易让出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受到一点损失,但是实际上吃亏并不意味着失势,完全可以看做一种暂时的退让策略,对于长远的竞争反而有利。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更应该懂得适时吃亏,不愿意吃亏的人可能会因此遭受更大的伤害和损失,所以耶稣在劝诫自己的门徒时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连左脸也要转过去由他打。”从长远来看,一时的吃亏、忍辱和示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吃亏可以看做是一种包容的手段,当你懂得坦然地原谅别人的无礼举动后,对方也许会因为你的大度而感到惭愧,双方之间原本的仇怨和矛盾冲突反而会消弭殆尽,很多时候吃亏是缓解矛盾甚至赢得尊重的重要方法,能够确保自己得到一个更加稳定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生活中,人们对吃亏二字很是敏感,好像一不小心被它沾上,就会成为倒霉鬼。而对于那些吃了亏的人,人们的眼神总是充满了怜悯。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吃点亏,未必就不是好事。

尤其在职场中,新人们往往单纯而直爽,说话常常有口无心。对于他们来说,“小人”不但会将他们的无心之语当作把柄拿捏在手,更会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让他们防不胜防。

年轻女孩莫莉单纯直爽,毫无心机,一起共事的搭档没少欺负她,脏活累活都扔给她不说,那人还常在老板面前故作勤奋状,而将她贬得一钱不值。但莫莉却没有理会搭档的挑衅,不但工作起来更加卖力,更是不断地充实自己。

一天,主管心血来潮,要对所有的员工进行能力测试。勤奋努力的莫莉,自然立刻脱颖而出,而搭档滑头的伎俩,也被人一语点破。

其实,所谓“小人”大多是只善于暗地使绊者,要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一定不是你的对手。试想,他们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对付身边同事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用来工作,用来积累人脉和经验呢?

因此,只要你埋头关注手中的事情,即使让小人偶尔占下便宜,也未必是一件吃亏的事情。相反,你若能够适时借用小人的力量,还能出其不意,让那些等着看戏的小人哑口无言。

艾米丽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她为人踏实肯干,又能言善道,刚进公司不到一年,她的业绩便如芝麻开花一般,节节攀高,既而受到高层管理的注目。俗话说,上帝偏爱的人,也总会得到撒旦的垂涎。

在艾米丽接受年度嘉奖之后,“霉运”也就此缠住了她。先是她为客户准备的一些重要资料常常不翼而飞,接着她又屡次发现自己电脑中的重要文档被人偷偷篡改。更令人气愤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司居然传出了她与经理的绯闻,这使得男友对她产生怀疑,并日渐疏远。

她的心中也曾一度充满了阴霾。但擦干眼泪后,艾米丽将所有的委屈都咽进肚中,资料被盗,她就将所有的信息都记在脑海里;文档被改,她索性将原始文件在别处多备几份;至于与经理的绯闻,既然经理单身,她干脆顺水推舟,让绯闻变成了事实。后来,那些小人也不敢继续纠缠她了。

当我们面对小人的时候,适当吃亏,也算得上是一种福气了。能吃亏的人,其肚量一定不会小,因为他能容忍在别人看来不公正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时也能包容伤害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比那些锱铢必较的人更容易成大事,因为他的品行好,而他的品行直接决定了他的人际关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吃点亏又何妨?

哈佛大学在给学生家长的信中这样写道:“要让孩子懂得‘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的道理。”由此可见,吃亏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世界总是公平的,吃你亏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安;而吃了亏的你,又会从中学会忍耐和包容。所以,不要怕吃亏。不怕吃亏的人,心里充满阳光,在其顺从和软弱的表面背后,其实是一个豁达、宽容的世界。

小处让人,大处才能得人

“微软”和“苹果”是代表世界最高科技的两大商业巨头,双方为了争夺计算机这一新兴领域的市场份额,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针锋相对,成为了一对死敌。进入90年代以后,“微软”在比尔·盖茨的出色领导之下,渐渐在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而“苹果”公司则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几乎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此时颇具眼光的盖茨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向陷入困境中的对手提供了1.5亿美元的援助,所有认识盖茨的人都在为他做出这一决定感到惊讶和惋惜,人们一直认为“微软”原本可以借机扫除一个劲敌。

比尔·盖茨却并不这么想,他认为此时帮助“苹果”公司,有利于双方开展合作,而这对于“微软”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000年的时候,“微软”为“苹果”推出了Office2001,此举标志着两大公司正式开始合作,而双方也因此实现共赢,并将这种合作关系保持了下去。

很多时候,朋友和敌人都不是绝对的,也可以相互转化,把对手转变为自己人,不仅减少了困扰,而且扩展了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对于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正如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所说:“你可以用一千种方法来打击你的对手,从而取得自己所需的利益,不过征服对手最好、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把他变成朋友。”

1968年的美国大选,是民主党候选人纳尔逊·洛克菲勒与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之间的对决。基辛格作为纳尔逊的智囊人物,立场自然与尼克松相对立,为了帮助纳尔逊成功竞选上总统,基辛格经常在媒体公众面前大肆攻击和诋毁尼克松,他还讥讽尼克松命中注定只配做个老二,因此建议经验丰富的尼克松不如全力去竞争副总统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降低对手的公信度,基辛格还呼吁民众不要把选票投给尼克松,他声称尼克松可能会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危险性的总统,不过即便如此,选举的形势还是日益朝着共和党那边倾斜,而民主党由于准备不足,渐渐处于下风,最终在大选中败下阵来。

基辛格作为民主党的智囊人物,实际上此时已经失去了继续发挥作用的机会。失败者的结局当然是没落的,但是此时的尼克松并没有以一种胜利者的高傲姿态来挖苦对手,反而自降身份向这位几乎将自己骂绝了的对手伸出橄榄枝,他真诚地希望基辛格能够加入自己的幕僚团队。尼克松当然有着自己的打算,一方面基辛格的确是个出色的外交人才,另外当时美国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不断恶化,低调宽容的表现不仅可以缓和与民主党的关系,还可以借此取得民众的支持。

尼克松后来多次约见基辛格,两人敞开心扉的交谈让基辛格转变了对尼克松的看法,基辛格甚至不吝赞美之词:“在对外政策上,尼克松比1956年以来的所有总统候选人都要好。”他为尼克松宽大的胸怀以及高人一等的识人能力所折服。此后,基辛格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和国际舞台,积极为尼克松出谋划策。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排斥外物的一面,但是又有融入外部环境的强烈愿望,没有人愿意主动树敌,给自己徒增烦恼。当敌对的某一方能够率先做到谦让,一般来说,对方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积极正面的回应,很多时候都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征服对手最好的方法不是靠力量打压和击垮对手,而是消除对方的敌对情绪,将其拉到自己的阵营。

你怎样去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来对待你,这是人情上的一种互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所以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懂得谦恭做人,面对他人,我们要尽量放低姿态,待人接物要做到谦卑有礼貌;其次要懂得倾听,倾听往往是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最好方式;最后要懂得包容,包容别人才能让自己被人接受和包容。与人交往时,只有表现出足够的敬意,别人才更容易接受你的存在,也更愿意和你交朋友。

交朋友并不是作秀,我们不能轻易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只有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才能受到更多的欢迎,才能收获更多的真心友情。你把自己放得太高,别人或许就“高攀”不上了,只有让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卑微低调,才能起到海纳百川的效果,大家才愿意向你靠过来。适度地放下架子和身段,并没有让高贵者的身份和地位降低,也没有使卑微者变得更加卑微,更不会使别人看低你的存在,相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总是会被人拒于千里之外。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石油巨头保罗·盖蒂说:“做事最忌目光短浅,只见到眼前利益的人,从来不会发现隐藏的机会。”我们要懂得进行人脉投资,如果能在小事上帮助别人、谦让别人、满足别人的自尊心,对方自然就会义无反顾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你提供帮助。不要逞一时之勇,也不要留恋眼前的得失,只要你真正放低自己的姿态,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真心。

分享快乐,与世界同乐

有个细心的老师发现班上有个同学不爱问问题,便将他叫到了办公室。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了四根蜡烛和一盒火柴,对这位学生说:“你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它将其余三根引燃可以吗?”学生大惑不解,但还是照办了。老师又说:“最后的那三根蜡烛都是通过第一根点燃的,但是对第一根的光芒有影响吗?”学生沉默良久说:“没有。”“那好,”老师继续说,“和你们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我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更大的快乐和满足,所以我时时欢迎你来问我。”

除了知识之外,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东西与人分享也会增多,比如快乐,比如幸福,它们与人分享得越多,双方得到的也就越多。

1+1=2是经久不变的公式,但在分享中却成了最荒诞的谬论,正因为拥有了分享,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有了正无穷大的绝对值;也因为失去了分享,快乐、幸福等精神上的价值就会变得异常渺小。

“假若你手里有5个苹果,你会怎样吃掉他们呢?”这是一个老者对不远千里前来拜师学艺的后生们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有个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在给自己留一个之后,会将其余的分给四个朋友。”

“哦,”老者感兴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年轻人说:“我吃一个苹果,能尝出它的味道,这样的苹果别说再吃上四个,就算是吃掉一筐可能都是这一种味道,与其独享,不如将剩下的四个苹果分与他人,让更多的人也享受一下苹果的香甜。5份苹果的味道变成1份苹果的味道与4份快乐,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这位后生被这位艺术精湛的大师留下了。

与人分享快乐,便是以自己小小的喜悦去点亮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喜悦,因为与人分享快乐的过程就是放大自己快乐的过程。手里有糖果的孩子,懂得分给友伴,不怕没有朋友,也不怕玩得不快乐。因为快乐是可以靠分享传递的。你的一点点快乐,与别人分享后,是把快乐扩大,大家共享,是大家共乐,同时你也得到了尊重与信任。与别人分享快乐,并不是在减少你的快乐,而是在增加快乐。

如果我们都能把快乐带给周围的每个人,用积极的心态感染他人,那么,我们也会活得更加有意义。快乐是最常见和最常经历的一种情绪,不管一个人的经历有多坎坷,他在一生中一定会尝到快乐的滋味。但是,我们几乎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一个人的快乐只是他自己的事。他成功了,所以他快乐;他恋爱了,所以他快乐;他乔迁新居了,所以他快乐……但他不知道,当他因成功而快乐的时候,他的家人和朋友也会很快乐;当他因恋爱而快乐的时候,他的父母、朋友和他的恋人也会因他的快乐而快乐;当他因入住新房而快乐的时候,他的家人、父母甚至同事也会因他的乔迁之喜而快乐……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谁的快乐是只能独自享用的,快乐是可以“传染”的。

哈佛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教授詹姆斯·福勒共同完成了一个“快乐传染”的实验。他们二人发现,快乐情绪能够感染亲人、朋友、邻居和室友等。他们还估算出,如果社交网络中有一个人感到快乐,其朋友和兄弟姐妹感到快乐的可能性分别会增加9%到14%,而室友和邻居的这一可能性分别会增加8%到34%。

同时,他们还证明,快乐通过人际传播,最多能持续传播1年,影响3个社会圈子的成员。据推算,当某个群体中有一个人感到快乐时,他的快乐情绪感染给“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可能性为5.6%,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快乐情绪比5000美元更能让他兴奋,因为实验证明,5000美元只能让一个人增加2%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