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713300000062

第62章 乐山海棠文化的传统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1)

乐山海棠文化的传统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李钊 方海燕

内容提要:乐山,古称嘉州,因其大规模的香海棠种植而享有"海棠香国"的美誉。唐宋时期就形成了以赏海棠、品海棠为核心的海棠文化,较之周边地区,可谓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我国海棠文化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其传统价值主要表现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和广泛的社会认同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要让海棠文化重放海棠香国异彩,就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本文拟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旅游商品的开发等方面,把海棠文化与乐山的旅游业结合起来,使海棠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增强其发展生命力,为乐山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乐山;海棠文化;旅游业

一、乐山的海棠文化

乐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历史悠久。这里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北周始置嘉州,取其"郡土嘉美"之意,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元代改为嘉定路,明代改为嘉定州。到清代,则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建置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乐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花草植物的生长。在唐宋时期因盛产娇艳馨香的海棠花而久负盛名,享有"海棠香国"的美誉。海棠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被称为"花中神仙"。其花姿妖娆,果实亦可观赏,深受人们喜爱。并且,"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人们由海棠花的形态、习性、品质等特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借海棠花来表达思想观点、寄情寓义,使海棠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有关海棠花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和各式各样的以海棠花做装饰或海棠式样的艺术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棠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乐山人从香海棠的种植栽培到观赏品味,更是不断赋予海棠思想与情感,将海棠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在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形成了以海棠为中心的文化现象,较之周边地区,可谓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我国海棠文化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

学术界迄今关于海棠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姜楠南的《中国海棠花文化初探》,对中国海棠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孙云的《论〈红楼梦〉中的"海棠"》,分析了海棠花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唐长寿的《嘉州海棠与"海棠香国"》,则对古代乐山的海棠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海棠香国"的意蕴所在。可见,目前学术界很少有笔墨触及乐山海棠文化,即便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对其表层的解读,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及其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将乐山海棠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内涵相结合,拓展其社会价值的开发应用领域,从而对提升乐山旅游形象的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措施。

二、乐山海棠文化的传统价值

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乐山人从来没有遗忘过海棠。这种意蕴悠长的灌类植物,早已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而深入人心。乐山海棠文化具有丰富的传统价值,主要表现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三个方面。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郭沫若曾说"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道出了乐山海棠文化的深厚底蕴。乐山海棠的种植与培育在唐朝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海棠文化。时人记载:"嘉州海棠,色香并胜";"蜀海棠有闻......风雅尽在蜀矣"。晚唐时期,嘉州刺史薛能为我们留下了较多关于海棠的诗篇,如"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可计,妍多画半遗......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晴来使府低临槛,雨后人家散出墙"的诗句,说明了当时嘉州寻常百姓家已经普遍种植海棠的史实。

进入宋朝,嘉州海棠文化走向全盛。这一时期歌咏海棠的诗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不少记载嘉州海棠花的专著,如沈立的《海棠记》、陈思的《海棠谱》等。宋人《广舆记》载:"海棠,嘉州出者香。"说明此时嘉州的香海棠已久负盛名。进士王十朋作《嘉州香海棠》词云:"丝蕊垂垂,嫣然一笑新妆就。锦亭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证明了海棠虽非嘉州独有,但"嘉州出者香"是无可置疑的。孙长民则在其《海棠记》中说道:"海棠盛称于蜀中,然亦唯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本大。"再次印证了嘉州海棠文化的领先地位。

明朝时期,嘉州正式被赋予了"海棠香国"这一名号。明清《嘉定州志》记载"廨后为甘棠楼,旧名桂花楼,不若甘棠之切也。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明朝人李采曾在嘉州任职,在他的《挺秀轩前海棠》中,留下了对嘉州海棠香韵的描写:"淡烟轻锁帘生媚,细雨初经院度香。"汤显祖的《送陈仲道饷延绥归嘉定州》亦有诗云:"海棠香尽归休晚,解道峨眉似远山。"张所望《阅耕余录》载:"蜀嘉定州海棠有香,独异它处。"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一时期嘉州海棠文化仍是相当浓烈。

清代的方象瑛在《使蜀日记》中写道:"谯楼榜曰'海棠香国',所谓海棠无香,惟嘉州独香也。或云昌州今重庆府大足县有香菲亭,然汉嘉海棠实香,州守为余言,气似兰云。"清同治《嘉定府志·物产》则记载:"嘉州旧多海棠,今不常有,有亦非真者。惟郡署数株,既佳,子尤累累可爱也。"这些相关记载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嘉州海棠盛名依旧。

自唐宋至明清,海棠文化的高度繁荣,与乐山地区经济的相对发达及文化产业的兴盛不无关系。由于这一时期乐山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嘉定府志》才会有"土地沃美,民勤耕织,士尚诗书"、"山川秀发,商贾喧阗"的记载。与此同时,乐山的文化氛围也很浓烈。以印刷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繁荣,藏书事业兴盛,书院普及,文人辈出,"唐代乐山地区只有5名进士,到宋代增至1204,占川籍进士的28%。这个比例,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元、明、清各朝都未能再有此辉煌成就",这样一来就为嘉州海棠文化的兴盛创造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氛围使得嘉州百姓生活相对富裕悠闲,慢慢地形成了当地的休闲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则直接孕育了海棠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魅力。

(二)丰富多彩的海棠艺术文化

海棠的花色娇艳,有绯红色、朱红色、粉红色、橘红色、白色和复色等。其花姿娇美,象征着美好、吉祥、富贵与理想。因此,海棠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也为很多画家所钟爱。从《宋光宗会僚属赏海棠偶有题咏》"浓淡名花产蜀乡,半含风露浥新妆。妖娆不减旧时态,谁与丹青为发扬"等诗句中,可以看出宋人喜爱画蜀海棠。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海棠春睡图》,就是以蜀海棠为题材,并题诗云:"锦绣裹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以此寄托了自己对四川老家的怀念以及对亲属旧友的思恋之情。

此外,海棠品种多样,有木本和草本的,包括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四季海棠等多个品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美学特征,受到历代园林人士的喜爱,成为我国打造园林不可或缺的花卉品种之一。海棠还是园林制作盆景的上佳选材。其树姿优美,较易整形,而且观赏季节较长,可观花,可观果,可制作成临水式、悬崖式、曲干式、多干式、斜干式和双干式等多种造型,为园林增添了更为雅致的意蕴。

从古至今,人们把对海棠的独爱也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古建筑、家具和工艺品,都采用海棠进行装饰。这些装饰式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海棠纹样与海棠式样。海棠纹样,是指工艺品中描绘、雕刻有海棠花的具体形状;海棠式样,是指左右对称的四瓣花样式,包括四瓣等长与对应两瓣等长,相邻两瓣不等长两种基本形式,都被称为海棠式。海棠式样、海棠纹样是对海棠花形象的抽象概括。"唐代华清宫杨贵妃沐浴的池子"海棠汤",采用的就是海棠式样。在古代建筑中,海棠花图案也得到广泛运用。如落地长窗、洞窗、铺地等,常常采用美妙的海棠图案。

(三)广泛的社会认同

唐宋两代是四川文化的兴盛时期。在繁荣的文化氛围下,海棠为风雅之物,被誉为"解语花",自然就成为了文人墨客所喜爱的对象。宋朝咏唱海棠之风更加盛行,上自皇帝大臣,下至文人雅士,都喜欢咏唱海棠,借海棠来寄托和抒发自我情感。据宋人陈思的《海棠谱》记载:"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然记牒者不多,恐近代有之。......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川矣。......以海棠为花中神仙,诚不虚美耳,近世名儒巨贤,发于歌咏。"在《海棠谱》一书中,收录了宋真宗、宋光宗、晏殊、宋祁、张冕、苏东坡、陆游等人的海棠诗。

陆游的《夜宴赏海棠醉书》写道:"便便痴腹本来宽,不是天涯强作欢。燕子归来新社雨,海棠开后却春寒。"杨万里的《春晴怀故园海棠》有这样的诗句:"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此外,《海棠谱》还转载了《冷斋夜话》刘渊材的"四恨海棠无香"的记述,表达了如此妍丽而又深含感情的海棠缺少了花香实属遗憾的情感,此事在《二如亭百花谱》中亦有类似记载。然而,有这种遗憾的人何止刘渊材一人!可见,海棠以其美丽的姿态而成为文人墨客咏唱对象的同时,也赋予了海棠更多的人的情感,体现了古人的人文主义情怀。海棠就是这样在文学的影响之下深入民间,不断地完成着自己从文学到生活、从生活到文学的结合,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从而才有嘉州广植香海棠,形成了海棠香国的宏大规模。

无独有偶,很多政府官员与文人雅士不但喜欢咏唱海棠,而且更喜欢在海棠树下饮酒娱乐,使得在海棠树下宴饮娱乐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宋代嘉州有一海棠山,发展成为了当时的游乐宴饮之地。在不少的古籍中,就有对这一海棠山的记载。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写道:"在石碑山上,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过郡治前。"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则这样记载嘉州海棠山:"在石碑山上,皆植海棠,为郡守宴赏之地。"《群芳谱》中收录《花史》对嘉州海棠记载:"(嘉定府)西山多海棠,为郡守宴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