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17132700000017

第17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1)

天津教案

法越之战

中日天津条约

与日本议和

停战条约和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过

李鸿章在国际上所取得的很高声望,来自于外交,而李鸿章在中国所背负的千古骂名也来自于外交。如果概括李鸿章的个人生涯,可以将其一半归之于外交生涯。想要来评判和断定他一生的功过,不能不把外交当作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在这些事情上必须特别留意,需要展开叙述。

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是从处理天津教案开始的。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叛乱平定之初,内忧刚刚消除,突然就发生了天津的民众破坏教士传教,还放火焚烧法国领事馆的事件。(同治九年,即1870年)法国人借此事件进行要挟,联合英国、美国来胁迫我国政府,他们的要求非常过分。曾国藩这时刚刚就任直隶总督,深深感到在此事件上我方理屈,而列国都想要轻罪重判,从中获得好处,并不是马马虎虎就能糊弄过去的,便曲意与他们周旋,镇压天津的百姓,就地正法了八人,治罪二十多个人。但法国人心里对此仍然不满意,还坚持继续索要巨额赔款,并且要求治天津的知府和知县重罪。曾国藩对外应对西方人,已经足够殚精竭虑,但在内海又被京城的顽固派所抨击,称他为“卖国贼”(北京、湖广会馆将曾国藩题字的匾取下并烧毁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弹劾控告他的函件一封接着一封,全国上下都想杀掉他。通商大臣崇厚担心事情被闹大,就向朝廷请求免除曾国藩的职务,任用李鸿章来替代他。于是朝廷下诏敦促李鸿章赴任,这是李鸿章承担重要外交职责的开端,这时候是同治九年八月。

那时的李鸿章,如同天之骄子一般!在仕途上顺风顺水、扶摇直上,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上天似乎是有意设计了这样一个位置来为其成就功名一样,在他直隶总督刚上任不久,就突然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人慌忙回国应对,无暇顾及其他,而欧美的其他各国也开始奔走相顾,忙得不可开交,纷纷研究起西方的大问题,相比之下,这东方的小问题,变得几乎没有人在意了。于是天津教案很快就消沉下去,之后不了了之。当时在中国国内的人,没有一个了解世界大局的,对如普法战争这样惊天动地大事也熟视无睹,还以为是李鸿章的声望和韬略起了大作用,全都认为李鸿章的能力要强于曾国藩数倍。于是,李鸿章的身价顿时猛增。

天津教案以后,与日本交战以前,李鸿章处理的外交事件有几十起,而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法国越南之战、日本朝鲜之战。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在越南挑起事端,又对我国虎视眈眈,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本来中法之间早已有约定,但法国借此事端撕毁条约,于是中法之间的战争便爆发了。法国的水师提督格鲁比,预先制定了作战策略:由海军率先夺取海南,然后占据台湾,接着直捣福州,歼灭我军的舰队;陆军则从越南的北部地区出发,进攻云南和贵州。照这样的计划,则水陆两军都必将大获全胜,将来法国在东方的势力,就能够和英国相比了。于是格鲁比一边发电报到其国内,请求提供军需并增加部队;一边趁着福州没有防备,轰炸我们的船厂,破坏我们的军舰;还一边派陆军在越南北部集结。当时中国南方的天地间,呈现出一派风雨飘摇、萧条惨淡的景象,李鸿章于是使用“伐谋伐交”(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破坏敌人的联合阵线)的策略,想挑唆英国和德国出来牵制法国,当时曾纪泽正好担任驻英国大使,就受命办理此事。虽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法国政府却也因此而有所顾忌,向中国增派兵力、增加粮饷的议案,在议会上遭到了否决。格鲁比此时正对台湾淡水久攻不下,越南的法国陆军,也被黑旗军所阻挡,无法施展他内心的抱负,忽然接到此议案被否决的消息,他差点被气死。法国人于是先向我们提出和谈的请求。在这场战争以后,李鸿章的外交手段开始受到欧洲人的关注。

法国这件事还没处理完,朝鲜的京城又发生了袭击日本使馆的事情,中国军队和朝鲜军队都准备行动。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独立自主,长久以来已经多次在中日两国之间提出过抗议。各种冲突和交错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日本趁我国处于多事之秋,派伊藤博文来到天津进行交涉。伊藤博文刚到天津,法国就已经向中国讲和。李鸿章本身就有一种自大的心气,如今看到如虎狼一般的法国,尚且也俯首求和,便心忖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又能怎么样呢?所以在伊藤博文到来的时候,对其表现出极为傲慢的姿态。伊藤博文后来在与张荫桓、邵友濂议和的时候,曾在私下对伍廷芳说,之前在天津见到过李中堂的威严,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害怕。这也是他在得意之时宣泄一下自己以往留下的不满情绪吧。伊藤博文这次来到中国,并没有实现其目的,仅仅是签订了一个条约:约定如果他日朝鲜出事,甲国派兵前往的话,必须要提前照会乙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津条约》。虽然这样,这一条约还是成为了中日之间后来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李鸿章在对朝鲜的外交策略方面,出现了种种的失误,前面已经说过。正是因为如此,《天津条约》最后逐渐“演变”成了《马关条约》。唉!庄子曾经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开始时很微小,结果往往变得很巨大。)善于下棋的人,对看似无关紧要的几步棋,也不愿意轻易地放过。以后再有人碰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多加小心。战争打到甲午年冬天的时候,中国除了求和之外,已没有更好的办法。正月,中方便派张荫桓、邵友濂到日本进行议和。日本方面认为派出的这两个人官职不高、说话没有权威,拒绝与他们议和。于是,中方派出了李鸿章。二月李鸿章就出发,随同的参赞有李经方等人,二十四日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开始谈判。第二天谈判首先谈的是停战条件,日本先提出用大沽、天津、山海关三个地方作为抵押。辩论进行了很久,双方都不肯做出什么让步,于是便商定暂停停战条件的谈判,直接进入议和。伊藤博文说:“既然这样,就必须把停战的协议撤回,以后也不能再提及。” 双方又磋商良久,却始终无果。到了二十八日,双方进行了第三次会议,李鸿章在返回住处的途中遇到了刺客,刺客枪击了他,击中了他的左颧骨,子弹射进左眼的下面,李鸿章差点儿就晕死过去。日方闻讯后,前来探望的人一个接一个,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也亲自前来慰问,极其恭敬地向李鸿章谢罪,并流露出忧虑的神色。日本天皇及日本的所有臣民,都一同深重地表示同情。于是同意在中国之前提出的停战协议上签字。在谈判当中依靠口舌辩论所不能争取到的,凭借这一颗子弹受的伤而得到了。于是谈判中的停战一事,有了一些眉目。在他刚刚遇刺不久时,日本天皇派出御医、军医来为他治疗,所有的医生都说只要取出子弹,枪伤就很容易痊愈了,但是必须要静养多日,不可劳心劳神等等。李鸿章慷慨地说:“国运艰难,促成和平之局刻不容缓,怎么能因为我的延误以致误国呢?”于是宁死也不让取出子弹。在他遇刺后的第二天,有人看见李鸿章遇刺以后沾满了血的袍服,说:“此血可以报国了。”李鸿章激动地说:“要是丢掉我的性命而有利于国家,那我也将在所不辞。”他的慷慨激昂和忠诚报国之气如此,让所有仁人君子都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