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氏家族是楚国的贵族,原先在河南项城一带居住,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最后一个名将。当时,秦军横扫天下无敌手,只有项燕能够接招,加上项燕爱护军民,在楚国的人气非常高。项燕战死后,很多楚人不愿意相信他已经死去,认为他躲在山林草莽间,一旦有机会,就会跳出来灭掉秦国。
楚国灭亡时,项羽只有十岁,随后跟着叔父漂泊。这叔侄俩的外表差异很大,项梁个子矮小,性格温和;项羽牛高马大,脾气火爆。长大之后,项羽力能扛鼎,而且非常叛逆,只有项梁才能制得住他。项梁虽然是乱世中的落魄贵族,但也杀过人。他逃难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逃避仇家的追杀。
项梁教项羽读书,项羽对学问丝毫不感兴趣;项梁又教他剑术,项羽学到一定程度就觉得没意思。项梁很生气:“你这么不学无术,将来想干嘛?”
项羽回答说:“学剑术只能打败一个人,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心想,既然他有这个理想,不妨教他万人敌。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最开始听得津津有味,后来也烦透了,所谓兵法也不过是一些理论。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的性格天生就是浅尝辄止,对于自己觉得不喜欢的东西不愿去适应,凡事凭感觉,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话说陈胜起义之后,自立为将军,任吴广为都尉,首先拿下大泽乡,接着攻下蕲县,继而北上破陈城。这时,陈胜已经有兵车六百乘,千余骑兵及步卒数万人,声势浩大。陈城的父老向陈胜建议恢复楚国社稷,立楚王后代。陈胜自己不是楚国人,便自称为“张楚王”,打出张大楚国的旗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叛很快席卷全国各地,那些服役的民夫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加入反叛大营。
会稽太守殷通看到全国一片骚乱,思前想后,觉得秦帝国这口大锅的锅底已经破裂,再依附秦王朝已经没有前途了,决定加入起义军的大营。
说到造反,殷通想到了两个人,桓楚和项梁。桓楚的身份跟刘邦有点类似,是本地的流氓地痞的头头,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有这两个人的帮助,造反大业如虎添翼。在殷通眼里,项梁是一个温厚老实的读书人,熟悉兵法,同时又是贵族的后代,容易控制。
殷通让人通知项梁赴宴,项梁带着项羽,两人在傍晚时分前往太守府。见到项梁后,殷通满面笑容,搭着项梁的肩膀,将项梁招呼进自己的内室里,项羽则留在院子里。
当殷通告诉项梁自己想起兵造反时,项梁大吃一惊。殷通身为秦帝国的官僚,昨天还鱼肉百姓,今天就摇身一变成了反秦志士,扬言要诛灭暴秦,解民倒悬。这么一想,项梁觉得秦帝国真是无可救药了。
项梁想了想,对殷通说:“容我跟侄子商量一下。”
项梁来到院子里,跟项羽嘀咕了一阵,两人一前一后走进殷通房里。
项梁对殷通说:“这是我的侄儿项羽,反秦之事也算上他一份。”
殷通笑道:“好,好……”
项羽突然过去,一剑刺进殷通的胸膛里。殷通的尸体缓缓倒下,项梁从他身上解下郡守的印绶,又找到郡守符印,随后项羽护送项梁出门。侍卫们知道有变故,一拥而上,项羽怒吼一声,不一会儿就放倒了七八个人。侍卫们盯着项羽不敢上前,项梁举起符印说道:“从今以后,我就是会稽郡的太守,服从我的人我当以礼相待,不服从我的人刀剑无眼。”
据说项羽接连砍翻了八九十人,最终才搞定会稽郡。项氏叔侄就这么轻松地拿下会稽郡,而沛县那边的刘邦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流氓英雄
刘邦出生在江苏沛县,这里水草充沛。传说刘邦的出生很不平凡,他母亲有一天在一个草地上休息,忽然之间电闪雷鸣,一条金龙缠在她身上,然后就生下了刘邦。这当然是神话,这条金龙很可能只是附近的一个地痞流氓,当时礼教约束不是很严,露水情缘的事情比较常见。
与刘邦同日出生的还有邻居卢绾,两人算是发小,感情很好。在刘邦创业过程中,卢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配角,所以尽管卢绾平庸,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后来还是封侯封王。正所谓一起患难容易,共同富贵难。当上燕王的卢绾最后居然造反,失败后逃往匈奴。
很长时间以来,刘邦不治产业,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至于,他是靠什么生活,书上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帮社会流氓能靠什么生活,无非是偷盗打劫之类的。不过,刘邦从来不在乡里做这种事情,要干的话也是去外地,回来之后豪爽得很,大手一挥,分给沛县的兄弟们。因此刘邦在家乡的名声非常不错,在人们眼里刘邦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
在沛县,刘邦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长相奇异,大腿上有七十二个黑子,长得据说像龙。最关键的是,刘邦这个人身无所长,却能吸引很多人围在他身边。现代人把这种力量称为人格魅力,刘邦在沛县的实际地位相当于黑社会老大,一方面刘邦豪爽大方,另一方面也是有仇必报。所以,即便是地方上的官员都对刘邦忌惮三分,玩明的刘邦不是官员的对手,但是玩阴的,这些官员根本干不过刘邦。
因为隆准而美髯,刘邦逢人便吹嘘自己是“龙的传人”。还别说,这招挺管用的,在科学知识极其匮乏的古代社会,大家对神秘玄乎的东西比较相信。
萧何曹参都是在县衙里面当官的,对刘邦非常照顾。萧何是一个天生的管理者,汉朝建立后,担任第一任丞相。曹参个性豪爽却粗中有细,他紧跟着萧何的步伐,当上汉朝的第二个丞相。
这时候跟着刘邦混的还有屠夫樊哙,樊哙长得熊腰虎背,是一块打架的好料。他相当于刘邦的一个保镖,刘邦之所以行事这么不低调还能毫发无伤,樊哙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樊哙曾经说过:“谁要是敢对刘大哥动手,就是寻遍九族也要给他大卸八块。”
后来,萧何介绍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尽管如此,萧何在心里还是看不起刘邦的,萧何经常对沛县的人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刘邦这个人只会说大话,没真本事,应该说萧何的评价是客观的,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的标准来看,刘邦都是一个夸夸其谈没有实干本领的人。
刘邦一直没有结婚,在他三十五岁那年,有个姓吕的老头子避难来到沛县。吕公是一个富裕之人,跟沛县的县令关系不错,来到沛县避难后,县令大发“英雄帖”,想让沛县的一些大户人家出份子。县令举办了一个宴会,参加宴会的人都必须送礼,根据礼金多少安排座次。刘邦囊中空空,大大咧咧说送钱一万,喜得县令乐开怀。
萧何知道刘邦是说大话,忙出来给他解围,谁知吕公看到刘邦后,大为惊异,忙对刘邦说:“没关系,没关系……”还让刘邦坐在自己身边,原来吕公会相面之术,他看刘邦的长相是大富大贵之相。
宴席结束之后,吕公让刘邦留下来,对他说:“小兄弟,你的面相真是世间少有啊!你千万要努力,将来有一天你会一飞冲天。”
吕公将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刘邦就这样结婚了。
有一次,刘邦奉命押解犯人去咸阳修骊山陵。沿途犯人不断逃跑,刘邦也没有追回这些犯人,他很清楚,这些人到了咸阳就有去无回。都是人,刘邦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只是这样下去,他交不了差,交不了差自己的人头就不保。现在要他在自己的人头和别人的人头之间作一个选择,刘邦干脆豁出去了,咱们就地解散,不去什么骊山了,你们逃你们的,我逃我的。
当时有几十个豪士被刘邦的精神打动了,表示跟随刘邦,就这样,刘邦带着这几十个人逃到了芒砀山一带,窝在里面好久不敢出来。刘邦的老婆吕雉和萧何、曹参、樊哙等人负责给他们送饭。
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还待在山里,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沛县的衙门里炸开了锅。大家讨论的问题无非是选择阵营,是应该坚持秦帝国的领导,还是跟随起义的大流?思量再三,县令还是决定加入起义军,这倒不是道德觉悟高,而是担心起义军洗劫衙门,屠杀全城。而且县令对秦帝国没有信心,朝政由赵高把持,赵高才不关心千里之外小城人民的死活,所以,为了自保,投靠起义军安全系数更大。
县令想自己出头做老大,萧何建议说,我们都是秦朝官员,不适合出这个头,还是由亡命在外的刘季带头吧!县令一听,心里疑心顿起,故意支走樊哙,让樊哙去找刘邦。
项羽杀害会稽太守的事情早已传遍全县,县令纵使有天大的胆子和极高的觉悟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冒险,支走樊哙后,县令立刻下令关闭城门,通缉萧何和曹参。哪里知道,萧何曹参早已跟着夏侯婴逃出城了。
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亲自把刘邦接到城下,萧何告诉刘邦,县令反悔,关闭城门。刘邦问怎么拿下城池,萧何想出了一个计策,让人写了几十封书帛,内容是:天下人受秦朝的折磨已经很久了,现在各地义军如潮水般涌来,如果父老乡亲们跟着县令一起守城,只怕会惨遭义军杀戮,不如大家擒杀县令,打开城门,欢迎义军进城。
乡亲们果然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刘邦进城。进城以后,大家推举一个首领,刘邦表示自己资格不够,推荐萧何曹参等人,萧何和曹参都是谨慎人,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刘邦就这样当上了沛公,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
天下已经大乱,但深宫之中的皇帝和赵高丝毫没有感觉,依旧继续着宫廷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