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17131100000016

第16章 封建社会卷(5)

不久,王莽利用政治权力与民意,强迫小皇帝让位给自己。王莽还故意表示谦让,而小皇帝则一再歌颂王莽的功德,一定要让位。最后,王莽只好“勉强”地接受了小皇帝的禅让。他于公元8年,登基成了真正的皇帝,改国号为“新”。至此,统治了210年的西汉王朝结束了。

趣味链接 王莽碎玉

西汉末年,王莽被罢官,南阳太守派王莽的下属孔休担任新都相。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来探望,王莽就送给他一把玉饰的宝剑。孔休觉得礼重,不肯接受。于是,王莽说只是把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他,因为美玉能治他脸上的疤痕,可孔休还是不受。王莽便把剑鼻打得粉碎,亲手把他包起来送给孔休。孔休见他如此真诚,才把它收下。由此可见王莽笼络人心的手段。

绿林起义——王莽新政仅十六年即告败亡

王莽称帝后,企图通过改革以缓解社会危机,然而由于其改革措施严重脱离实际,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商贾和一部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极大苦难,所以受到举国不满。加之王莽法滥用刑罚,妄兴兵戈,至新朝末年,社会危机严重恶化。朝不保夕的贫苦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除了用最激烈的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外,再无他路。遂王莽称帝后不久,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就已在各地点燃。之后,星星之火越来越旺,最终变成燎原之势,将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推入深渊。

公元17年,王匡、王风二人率领数百农民起义军,抢了官仓的粮食,以绿林山为根据地,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人们将其称为“绿林军”。

起义初期,绿林军先后占领了多座城池,队伍不断壮大,王莽多次派兵镇压也无济于事。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许多绿林好汉得病死去。绿林军只好分几路转移,一路占领了南阳,一路占领了南郡,一路占领了平林。

正当王莽政权处于分崩离析之时,一些对王莽政权不满的地主豪强,也以各种形式从事反莽活动。如西汉宗室刘玄加入了绿林军;刘缤、刘秀在南阳起兵,后加入绿林军。

公元22年,当王莽的主力军队东攻赤眉军时,中原空虚,绿林军抓住时机,汇三军于河南泌阳。他们大败王莽的官军,并将南阳城团团包围。

公元23年2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刘玄称帝,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其后又派王常、刘秀等人统率军队,迅速攻占昆阳、定陵等地。王莽闻讯后,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征发各郡精兵四十二万,将昆阳层层包围。此时的昆阳绿林军仅有八九千人。刘秀等主要将领经过商讨,决定由刘秀冲出重围,联合其他处的起义军来援助昆阳,其余将领则死守此地。

面对易守难攻的昆阳,王莽大军数次强攻均遭失败。而刘秀在成功说服外地起义军来援后,便迅速组织一支一万余人的冲锋队杀向王莽大军。死守昆阳的更始军见援军一到,士气大振,趁势出击,内外夹攻王莽大军。四十多万人的王莽大军迅速溃败,王莽逃回洛阳。而绿林军乘胜追击,最终将王莽斩杀。王莽新朝建立仅十六年即告败亡。

趣味链接 赤眉军

和绿林军同时起义的,还有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公元18年,山东琅邪人樊崇于山东莒县聚众百人发动了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因为他们都把眉毛涂成红色,所以被称为“赤眉军”。早在绿林军攻占洛阳的时候,赤眉军的势力也进入了中原地区。其首领另立旗帜,与绿林军相抗衡。建武元年(公元24年)九月,当绿林军主力刘秀正忙于关东统一战争之时,赤眉军趁机攻入长安,杀死更始帝刘玄。刘秀听闻,迅速杀回,与赤眉军大战数月,终将赤眉军全部消灭。

光武中兴——东汉开国,天下回归大统

刘秀乃汉景帝后裔,汉高祖的九世孙。新朝王莽末年时,刘秀于南阳起兵反莽,后加入绿林军。经过三年战争的历练,刘秀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手上兵力都堪称卓越。公元25年,在众人的拥护下,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改元建武,是为光武帝,并于次年定都洛阳。

为巩固新建的东汉政权,光武帝以史为鉴,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包括:

第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即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其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

第二,简化机构,裁减冗员。即命司、隶、州、牧各部裁减吏员;同时,废地方兵制,撤销各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取消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第三,提倡儒学,表彰气节。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同时,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第四,注意民生,与民休息。即释放奴婢、刑徒;整顿吏治,提倡节俭;薄赋敛,省刑法;实行度田政策,抑制豪强势力。

各项政策措施的实行,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同时也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国家强盛的经济基础。因此后世史学家将刘秀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趣味链接 光武中兴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兴”,刘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到了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梁冀专权——外戚专权,干涉朝政

东汉王朝自光武帝刘秀开国,至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共经历了14位皇帝,196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东汉统治并不算短,但是就在这196年东汉历史中,有十位皇帝都是小孩,他们分别是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在这十位皇帝中,有的甚至还是“襁褓婴孩”时,就做了皇帝,而年龄稍大一点的也不过是十四五岁。试想,区区孩童,怎能治国?孩童年幼,当然不能治国,所以外戚、宦官就在这种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东汉的皇帝除明帝、章帝外,几乎都在幼年继位,因而每一代“儿皇帝”开始继位时,总是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这些年轻的皇太后,要掌握封建国家的专制权力,只能依靠两种人,一是她的父兄,即外戚;二是她身边的奴才,即宦官。

公元125年,东汉王朝的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梁商的女儿被拥立为顺帝皇后,从此东汉大权落入外戚梁商、梁冀父子手中。梁冀为人骄横,胡作非为,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插手政事不说,还联合宦官谋算皇帝。公元144年,汉顺帝驾崩,梁冀独揽朝权,立年仅两岁的刘炳为帝,是为汉冲帝。而半年后,梁冀就将汉冲帝害死,继而又在皇族中找了一个八岁的孩子接替,他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聪明伶俐,他对刁钻蛮横的梁冀甚为厌恶,遂在朝堂上公然指责梁冀“嚣张跋扈”。梁冀听后气愤至极,心中暗想:区区毛孩竟如此厉害,将来必是大患。于是梁冀暗中勾结宦官,将毒药放在煎饼里,毒死了质帝。其后,太尉李固等主张“建立长君,以安定帝位”,此举正好犯了梁冀的大忌,遂梁冀与朝中奸臣合谋,将李固诬陷下狱摧残致死。其后,梁冀又与宦官曹腾合谋,扶拥十五岁的刘志继承皇位,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后,梁氏的外戚势力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独揽朝权不说,还更加穷奢极欲。梁冀依仗权势搜刮民财,私盖大量宫殿宅院,霸占洛阳近郊民田,以作私家花园。梁冀无法无天地掌了将近二十年大权,令汉桓帝忍无可忍。于是他也仿效梁冀,暗中使诈,秘会单超等五位跟梁冀结有怨仇的宦官,趁其不备,带领千名御林军合围其宅。梁冀得知情况后,惊慌失措,最后服毒而死。

除掉梁冀这个障碍后,汉桓帝开始倚重宦官。他论功行赏,封单超等五位宦官为侯。从那时起,东汉王朝的政权又从外戚转到了宦官手中。

趣味链接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分别是:庆父(春秋)、赵高(秦)、梁冀(东汉)、董卓(东汉)、来俊臣(唐)、李林甫(唐)、秦桧(宋)、严嵩(明)、魏忠贤(明)、和珅(清)。

党锢之乱——士族与宦官的火拼

汉桓帝、汉灵帝时,宦官把持政权,狐群狗党布满朝堂,严重阻碍了士人、儒生的进身之路,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反对宦官的党派,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宦官集团进行抨击与打压。而宦官们亦结党营私,不断栽赃嫁祸士大夫及官员,致使东汉王朝陷入混乱,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这场轰轰烈的派系斗争,最终以宦官用“党人”罪名禁锢士人而结束,史称“党锢之乱”。

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于是宦官党羽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轻处了这些官员。这时太尉陈蕃以及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要求桓帝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桓帝不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但从此以后,宦官与士大夫就形成了派别对立,他们相互仇视、嫉恨,而君子出身的士大夫们显然无法与阴险狠毒的宦官匹敌。

张泛、徐宣等宦官由于不敢直接冒犯位高权重的陈蕃和刘茂,就拿其他大臣及地方官员开刀。他们在桓帝面前极尽谗言之能事,趁机打击报复,结果导致众多被牵连的官员被免,而成瑨、刘质等人也被诬陷下狱,最终惨死狱中。

同年,宦官党羽张成纵容其子杀人,不料办案的李膺在有赦令的情况下,仍将其子处死。于是,在宦官一党的唆使下,张成上书,诬陷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士人与宦官间的矛盾再次爆发。

桓帝大怒,下令逮捕并审理党人二百多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章”,拒绝平署诏书。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于是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审理此案。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辞。

当时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也就是民间普遍认同的“贤人”。而度辽将军皇甫规,以自己未列入“党人”名单为耻,遂上书桓帝,自请入狱,桓帝不理。太尉陈蕃亦再度上书劝谏,桓帝嫌他多嘴,遂免其太尉一职。而司空刘茂也受到连累,被桓帝免职,改以宣酆为司空。

公元167年,桓帝下诏,赦免二百余“党人”,将其放归田里,明书于三府,禁锢终身,永不得入仕为官。

桓帝死后,其幼子灵帝继位,大将军窦武辅政,朝廷即将面临一场权力“大洗牌”。窦武乃气度高洁之士,生平最看不起的即是奴颜婢膝的宦官,所以窦武一上任,就将“党人”李膺、杜密等人再次召回朝堂以对抗宦官。宦官自然不甘坐等受死,以中常侍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暗中勾结灵帝乳母赵娆,献媚太后,将太后服侍得面面俱到,实际上是将太后控制得服服帖帖。结果窦武两次将“诛宦谋划”上奏太后,都得不到批准。而宦官趁机反扑,挟持幼小的灵帝,命他发诏捕杀窦武。经过一场血战,窦武兵败被杀。公元169年,侯览等宦官又诬告张俭谋反,曹节上奏拘捕所有牵连其中的“党人”。李膺、杜密、虞放、朱寓等一百多人被诬杀,而其他幸免于死的人则均遭禁锢,数量高达七百多人。

公元172年,太后去世,宦官借口有人在朱雀门上书写反叛之言,遂再次下令拘捕党人。与宦官有嫌隙的士人、太学生尽被抓捕,数量多达千人。

公元176年,因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伸冤,触犯宦官忌讳,遂宦官再次对“党人”大施淫威。不仅曹鸾死于非命,而且连“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也尽遭“免官禁锢”。宦官们再次弹冠相庆,为他们的胜利频频干杯。

几次“党锢之祸”,不仅使大批的官僚、知识分子愤怒绝望,甚至使广大人民对汉朝政府丧失了信任。宦官的为所欲为,残害百姓,最终酿成黄巾之乱。而已然对朝廷绝望的士大夫、豪强,在黄巾之乱后争相割据,最终使东汉王朝彻底败亡。

趣味链接 大赦天下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掌握子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常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驾崩、更换年号、皇帝生儿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胜仗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天下大乱或者自然灾害,也会大赦。因为自然灾害的时候,民不聊生,犯罪现象就会增多,所以皇帝就通过大赦天下,来缓解社会矛盾。也有一些情况正好倒过来,比如大丰收,经济形势很好,然后皇帝一高兴,也会宣布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