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17131100000012

第12章 封建社会卷(1)

秦、两汉

灭六国,四海一——秦始皇一统天下

秦王赢政十三岁继位,二十二岁开始亲理国事。作为战国晚期最有实力的国家君主,嬴政亲政伊始,就开始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计划。他听取相国李斯的建议,采取“由近及远,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当燕国辽东郡被嬴政攻克后,韩国就成为了嬴政攻灭的第二个目标。

当时韩国一个名叫縢的郡守投靠了秦国,因此人对韩国国力、国情以及地理了如指掌,遂在其帮助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轻而易举地就将风雨飘摇的韩国一举攻破。之后,秦始皇便按计划开始进攻赵国。

当时的东方六国虽皆处于苟延残喘之际,但赵国相较其他五国,兵力尚算强劲。此外,赵国还有名将李牧坐镇。遂嬴政在兴兵伐赵时多遇抵抗。公元前229年,秦始皇趁赵国地震灾荒之际,再次发兵于赵。但赵国的城池在李牧的坐镇下固若金汤,结果伐赵之战僵持一年也未见转机。后来秦王嬴政效法先辈长平之战的经验,对赵国使出“反间计”,谣称李牧欲造反。结果赵王愚笨,竟信以为真,派人将李牧暗杀。李牧一死,赵国再无良将,都城邯郸终于公元前228年被秦军攻破,赵国彻底败亡。此时,秦已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统一北方后,秦始皇开始兴兵南征,首先进攻的就是魏国。魏国兵弱国衰,遂求助于齐,齐自身难保,只能置之不理。于是在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攻破魏都大梁,生擒了魏王,魏国彻底败亡。

灭魏后,嬴政乘胜追击,命令李信和王翦率二十万军队进攻楚国。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国力虽不比当年,但实力尚存;此外,秦军长途跋涉攻楚,在作战能力方面可能不及家门口等待的楚军,所以兵力应调至六十万乃上策。嬴政思考再三,认为王翦之言在理,于是又增派四十万兵士大举向楚进攻。经过数月激战,楚军死伤殆尽,彻底败亡。

曾经辉煌一时的战国七雄,只剩下了秦、齐两国。嬴政灭齐,已势在必行。从春秋至战国中期,齐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中的翘楚,可是在公元前284年,因为燕、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齐,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的齐国再没能复强。所以,在秦军攻城之时,齐国未做任何抵抗便缴械投降了。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将,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依次平定了燕、韩、赵、魏、楚、齐六大国家,为历时半个世纪的战国时代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封建王朝——秦朝。

此后,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几个世纪,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趣味链接 “皇帝”的称号从何而来?

使用“皇帝”称号,秦始皇乃千古第一人。因为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未有过的统一,所以他自认为功劳胜过先贤“三皇五帝”,于是取众贤的合成,自称为“皇帝”。我国的历史,也因出现了这个从未有过的“皇帝”而改写。明代思想家李贽更誉其为“千古一帝”。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的极端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的事业刚刚完成,就在分封诸子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主张将占领不久的燕、齐、楚等故地分封于秦始皇诸子,如此一来,定会有助于秦王朝的统治。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之所以相互攻伐,正是缘于分封制,若想免除祸乱,使秦国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设郡县,废分封。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皆源自分封”,所以他采取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八年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宫廷大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对秦始皇说:“陛下,古之殷周统治‘千余岁’,是因分封诸子、功臣为枝辅。而今天下一统,不分封,使子弟为匹夫,如遇齐之田常、晋之六卿篡夺事件,谁来相救?正所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针对这个问题,丞相李斯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李斯还进一步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必会导致祸患,统一亦可能会遭到破坏。此外,李斯还认为社会流传各种各样的书籍,正是造成思想分歧的根源。

因此他向秦始皇提出焚书的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者,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3.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焚书”事件。

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而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

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发表了不满言论,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于是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的两种历史观激化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对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有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大量古代文化经典,造成了文化上的大损失。

趣味链接 阿房宫和骊山皇陵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并建造骊山墓。先建造的是阿房宫前殿,东西宽500步,南北长50丈,殿堂上可坐万人。宫前竖立12个铜人,各重24万斤。宫门用磁石做成,以防止私带兵器入宫者。新王宫没有全部建成,秦始皇就死去了,而阿房宫后来也被项羽焚毁。与此同时,为秦始皇营造的骊山陵墓也在加紧施工。据记载,墓高50多丈,占地5里多。墓基极深,用铜液灌注。还用水银仿造了百川大海。墓中,用人鱼膏为烛,以期长明不灭。还有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俑,在墓中守护着秦王。

沙丘之变——胡亥窃国夺皇位

秦始皇一生功业巍巍,但也失误颇多。其中,未向全国臣民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此为其一;信任并重用赵高,此为其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10月,秦始皇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等一同前往。不料车队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时,秦始皇突发重病。由于秦始皇素来忌讳谈论死,遂群臣皆不敢张罗国丧,只能眼睁睁看其病情急剧恶化。

不久,秦始皇自感不妙,遂亲自写下加盖玉玺的诏书,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但诏书写完后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发走,秦始皇就已辞世。整个巡游车队此时已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而这封诏书和秦始皇的玉玺就被身兼“中车府令”与“行符玺事”的赵高暂时压下。始皇病卒的事,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和几名贴身宦官知道。随行文武百官皆被蒙在鼓里。就在这时,奸臣赵高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篡政计划。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为扶苏,胡亥为第十八子。虽然秦朝是新建立起来的政权,但“嫡长子世袭制”的传统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即使秦始皇生前并没有就继任一事昭告天下,但长子扶苏凭借其刚毅、勇敢的性格,加之师从大将军蒙恬,武艺超群,遂扶苏继位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赵高一点也不希望扶苏继位,因为扶苏的老师是蒙恬。赵高曾因犯了一点小错差点被蒙恬治死,要不是秦始皇出面,赵高怕是早已命丧黄泉,遂赵高对蒙恬十分嫉恨。此外,胡亥自幼师从赵高,如果胡亥能继位,赵高岂不是也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吗?

所以,当秦始皇病逝于途后,赵高立刻找到丞相李斯,以“始皇病卒于途,诸公子及天下恐有变,到时随行百官皆必死”为由,逼迫李斯秘不发丧。李斯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遂加入了赵高的篡权行列以求自保。

拉李斯下水后,赵高马上找到胡亥,以历史上那些杀君弑父的事例加以开导,击垮了胡亥心中并不怎么牢固的道德防线。他再以权力和享乐进行引诱,使之完全堕入自己预设的政变阴谋中。接着,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由李斯出面,伪造了一份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诏书,从而使胡亥窃夺太子之位有了“合法”的依据。接着,他们又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出了一份置扶苏与蒙恬于死地的诏书。身在咸阳的扶苏不知秦始皇已死,读过诏书后,以为是始皇之意,遂悲泣难抑,立即拔剑自杀。以上就是赵高、李斯、胡亥篡政的主要经过,史称“沙丘之变”。

准备工作都已完毕,李斯、赵高、胡亥一行,才簇拥着秦始皇的尸体向咸阳折返。当时正值盛暑,秦始皇的遗体己开始腐烂,车中不时发出恶臭之气。赵高命从官装载很多臭鱼“以乱其臭”,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于是,尸臭和鱼臭相互混合,弥漫在整个车队之中。

回到咸阳,万事皆已俱备,于是赵高、李斯按计划将秦始皇病卒之事公之于众,随后立即趁热打铁举行胡亥的登基典礼。当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才于当年九月将秦始皇葬于骊山陵墓。

后来赵高和胡亥为巩固政权,又合谋诛杀了为秦朝立下不世之功的蒙恬、蒙毅兄弟,同时将胡亥的十二个亲兄弟和十个亲姐妹都送进了阴曹地府。胡亥与赵高就这样建立起了他们的恐怖统治。

趣味链接 “中车府令”与“行符玺事”

“中车府令”是皇帝专用车队的队长,专管皇帝的车马,这是极受信任的官员才能担任的官职。官名上加“中”字,意味着他可以出入皇宫。“行符玺事”,“符”是皇帝调兵的符节,“玺”是皇帝诏书上加盖的玉玺,“行符玺事”是专管皇帝调兵符节与玉玺的官。这个职位也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赵高一个人兼任了两个重要的职务,说明秦始皇对赵高非常宠信。

苛政猛于虎——荒蛮残暴的秦二世

胡亥没有经历其祖宗创业的艰难,自出世以来,就耳闻目睹其父为所欲为的权力和无以复加的享受。在赵高等奸佞之辈的教唆下,他把秦始皇政策中那些最劳民伤财的部分,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了下去。后人将其暴政归纳为以下主要三点:

1.继续修建招致天怒人怨的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工程;继续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在埋葬秦始皇时,他残忍地将后宫无子的嫔妃全部殉葬,将了解地宫情况的工匠全部杀死。

2.继续推行苛捐杂税。胡亥把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工程的费用以赋税和徭役形式全部加在广大百姓头上,使百姓苦叹“苛政猛于虎也”。此外,他还调发五万士卒来屯卫咸阳,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

3.屠杀忠良。胡亥继位后,为了使自己能够独享秦始皇留下的江山社稷,对功臣宿将和宗室贵族肆意杀戮。秦始皇时期的旧臣,因不忍胡亥大肆屠戮而忠贞劝谏,结果却遭致杀身之祸;而阿谀逢迎之徒,却得到提拔重用。如此一来,统治阶级内部渐渐离心离德,各怀异志,秦朝很快就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趣味链接 公子高之死

胡亥即位后,为巩固政权,大开杀戒。忠良贤臣、兄弟姐妹但凡有碍其统治的,一概以谋逆之罪斩杀。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有名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遂下定决心“以己一死”保全家人。他上书于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大喜,不但答应,还赐给他十万钱作为陪葬。这听来真是可笑至极。

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秦始皇时期,苛捐重税和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至秦始皇末期时,中原各地已出现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秦二世胡亥登基后,其残暴统治更甚于始皇,最后,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公元前209年,农民领袖陈胜、吴广于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掀起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农民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这次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亦为后来各地反秦势力的崛起打响了第一枪,秦朝灭亡的序幕就此拉开。

陈胜,阳城(今河南方城)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农民出身。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淮河流域农民900名,远赴渔阳(今北京密云)屯守,陈胜、吴广担任该队伍的屯长。

由于当时正值7月,队伍行至大泽乡时遭遇暴雨,遂行期被延误。按照秦律,过期不到即当斩。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发生了“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两件怪事,很多人都预感到要有大事发生。第二天,陈胜、吴广向众农提出了“揭竿而起以抗秦”的建议。反正“误期当斩”,“造反亦当斩”,与其无所作为地等死,还不如揭竿造反以求生。遂900名农民一致推举陈胜、武广为起义领袖,并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兵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