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17131000000047

第47章 俗语民谚:妙语奇言有渊源(2)

趣味链接:骂人为什么说“狗腿子”?

狗身上似乎没出过什么好词,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狗腿子”等。这狗腿子就有个来头:从前,有一个富人的腿断了,他的奴才为了讨得主人的欢心,便主动要求把自己的腿截下,替主人接上。主人一听便问他:“你把自己的腿截了,断了的腿又怎么办呢?”这奴才毫不在乎地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呀!”主人又问:“那么,狗的腿又怎么办呢?”奴才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早就想过了,用泥巴捏一个假狗腿,接上就得啦!”据说,从那以后,狗在撒尿时,总要后面一条腿抬起来,是怕那条用泥巴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

“千金小姐”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吗?

在古代,人们总是称有地位和有修为的人家的女儿为“千金小姐”。那么“千金小姐”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吗?

这得从我国的古代货币单位说起。两千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要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以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在社交中,人们渐渐地,习惯上将未婚女孩专称为“千金小姐”了。可见并不是说小姐价值千金,而是对尊贵的小姐的敬称,言指贵重!

趣味链接:最早的女使节冯嫽

汉武帝时,汉朝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其中有位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胆识过人,才干出众,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乌孙内乱后,冯嫽作为汉朝使节几度出使,成功使汉朝与乌孙的联盟的关系没有破裂,成为我国历史的第一位女使节!

“晦气”一词有怎样的由来?

遇到不顺心的人或不吉利的事,民间叫“晦气”。

其实,晦气原来是个顶呱呱的厨师,请他办喜筵的人很多。但是每在喜事的场合,他却都会犯点口不择言的坏毛病。

有一次,城南的郭员外家儿子结婚要办喜筵,把晦气请去了。迎亲这天,花轿到了门前,鼓乐齐鸣,放起爆竹来,“咚”的一声,卧在门旁的一只狗被吓惊了,猛地往堂屋里蹿,把正在桌子下啄食的一只大公鸡惊飞了起来,扑进隔壁的厨房里,把晦气放在灶阁上的两只大花碗打碎了。晦气一看,跑出厨房就嚷:“你家的号丧狗见了鬼,惊飞了这只失魂的鸡子,把两只盛饭的大花碗打碎啦!”这一嚷,门里门外送亲的、迎亲的、喝喜酒的,各个目瞪口呆。郭员外呢,只好长叹一声:“晦气啊!”这以后,人们在遇到诸如不顺或不吉的事时,就顺口地喊声“晦气”了。

趣味链接:“太太”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太太”一词在古时或现代都是一种尊称,这一称呼是怎么演化来的呢?

据史料考证,太太的称呼源起于周族太王古公亶父时,他有贤妃曰“太姜”,即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之母。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曰“太任”,季历的儿子文王又有贤妃,曰“太姒”。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历、文王三代,皆有三位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所以才能形成姬姓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只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到了汉朝,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如近人梁绍壬言“此妇人称太太之始”。太太的称谓也逐渐在官宦中间得以传开。到了明代,中丞以上的官职就可以称自己的夫人为“太太”,明胡应麟《甲乙剩言·边道诗》记:“后凡官僚士大夫之妻,通称太太。”到清朝时,却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

70岁为什么被称为“古稀之年”?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遂为古人所用,把人到30岁叫而立之年,到了40岁就说是到不惑之年了。古稀之年也有这样一个典故,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任左拾遗时所写的《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时的杜甫慨叹人生蹉跎,能活到70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着名书画家唐寅填了一首《七十词》,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慨叹时光短暂、人生易老。

一唱一和之间,七十就成为“古稀之年”的命名了。

趣味链接:“结发夫妻”的称呼起源

古代人对头发有许多神秘的感情,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是家族、血脉、永恒等的象征。如用束发表示成年;“结发”表示成婚,永不分离。这里结发指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绺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古往今来,关于“结发夫妻”,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说明了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同进荣辱的感情和美好憧憬。相传,有一位皇帝第二天要登基了,但是却彻夜无法入睡。

原因是他的胡子太短了,而古代人们是会用胡子的长短作为衡量知识丰富与否的标准的,他对自己的样貌很不自信。这时身边的娘娘十分聪明,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仅仅一夜工夫,皇帝的短胡子就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群臣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

这则故事也就成为了“结(接)发夫妻”的源头。

北方为何把发生争吵叫做“抬杠”?

人们知道拌嘴、争吵在北方也叫抬杠,可知道“抬杠”是怎么来的人却不多,它由东北的“抬杠会”演化而来。

我国北方,过去有一种习俗,由满族传入中原,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天,一些身强力壮的人抬着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哨的话来对骂。对于青年人而言,他们就是抬着杠杆跟人拌嘴骂架。

这种抬杠会,进一步演化,就成了中国人现代“抬杠”的起源。

趣味链接:“小巫见大巫”有什么来历

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是在魏国做官的陈琳;一个是在东吴做孙权谋士的张纮。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

有一次张纮为栩榴枕作了篇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这篇赋后,赞赏不已。还在一次客宴上夸耀地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也不由得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极为感慨,在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况且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信口雌黄”最初说的是谁?

我们常说生活中,有人爱信口雌黄;或者某社会评论员、文学评论家可不能信口雌黄。这里“信口雌黄”是个成语,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是一种黄色的矿物,可做颜料,现在叫鸡冠石。古时用黄纸书写时,错了就用雌黄涂抹改写。

信口雌黄有个来历,最初指的是魏晋时期的王衍。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琊临沂人,西晋大臣,清谈名士。喜欢老庄之学,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而是约人讨论玄理。手里拿着鹿尾拂尘,侃侃而谈。遇到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便随口更改,于是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

趣味链接:信口开河

成语“信口开河”最早出自元曲之中,本作“信口开合”。

元人尚仲贤着有杂剧《气英布》,剧情大意是:汉楚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激战于灵壁,刘邦败北,屯军荥阳,项羽授英布为“当阳君”,率精兵40万驻九江。刘邦的“典谒官”随何,自幼与英布有交情,刘邦便派他去劝说英布降汉。英布犹豫后最终投降了刘邦,来到汉营。初自以为一定会被重用,不料刘邦却故意不接待他,对他很冷淡。待他傲气有所平息后,刘邦才设宴款待,封他为“龙江侯”。后派他带兵反攻项羽,大获胜利。剧中写随何奉刘邦之命,来到英布营中时,英布已料到随何的来意,唱道:喒(咱)道你这三对面先生来瞰(看)我,哪里是八拜交仁兄来访我,多应是两赖子随何来说我。

随何云:我好意来访你,下甚么说辞,要这等提防我哪?

英布接唱:你怕不待死撞活,功折过,一谜里信口开合!

为什么称作生意为“下海”?

“下海”最初意思是指出海。元代张之翰《再到上海》诗:“下海人回蕃货贱,巡监军集哨船多。”其中下海就是出海的意思。

关于“下海”还有一个小故事,出自戏曲《洛阳桥》。说的是清朝有一个姓蔡的状元,要为家乡建一座桥。但在建桥过程中,桥墩总是打不下去,当地百姓传言是“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为了能够顺利修桥,蔡状元贴出了一则布告,声称要找能下得海去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的人。几天后,两个衙役在酒馆里听说有一个名叫“夏德海”的醉汉,便谎称找到了“下得海”的人,投入了大江!

后来“下海”就指去从事有一定风险的事。在老舍的《四世同堂》里有:“论唱,论做,论扮相,她都有下海的资格。可是,她宁愿意做拿黑杵的票友,而不敢去搭班儿。”说的是非职业演员走向职业演员为“下海”。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就泛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成为做生意的意思啦。

趣味链接:什么是“磨砖不能成镜”?

马祖道一禅师年轻时修习坐禅。一天,南岳般若寺的住持怀让禅师弄了块砖头在他庵外磨了起来。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才开了庵门问:“你做什么?”怀让禅师说:“磨做镜。”马祖说:“磨砖岂能成镜?”怀祖便道:“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怀祖又说:“你若是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禅,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意思是:“坐禅的目的是为成佛,那么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因为佛法无所不在,没有固定的形象。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所以,仅靠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马祖后来投在了怀让禅师的门下,终成禅宗的一代宗师。

我们平日听到的“黄粱梦”到底是什么梦?

黄粱梦出自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所载故事。

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719年),有个叫卢生的秀才,经年郁郁不得志,这一次,又上京赶考。一天,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一个道士吕翁(后剧作家汤显祖创作《邯郸记》,将吕翁改为八仙中的吕洞宾),卢生对他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枕头让他枕上,说可以让他变得舒服。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回到了家乡,几个月后,娶了清河既富有又美丽的“崔氏女”为妻,生活极为幸福。后又中了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当了十多年宰相。他的五个孩子也高官厚禄,联姻的都是当世的豪门望族。一生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年老而死。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还坐在旁边,而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

原来“黄粱梦”就是一场关于荣华富贵的梦。现在多比喻虚幻不实的事,或者欲望的破灭就像一场梦。

趣味链接:《枕中记》和“黄粱梦”

《枕中记》所记之梦,既被后人称为“黄粱一梦”,又被称作“邯郸一梦”。自《枕中记》问世后,这个梦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代有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明代有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邯郸记》,清代蒲松龄的名着《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梦》,则以欷歔的笔触写了一个与卢生梦相反的故事。黄粱一梦对千古名着《红楼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代诗人元好问写了一首《题卢生庙》的诗:“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于是“卢生一枕黄粱梦”今日犹为人所传!

“说曹操,曹操到”难道真的是说曹操跑得快吗?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最初与曹操有关,但可不是指曹操速度很快,而是指他动作迅速,救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