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17130800000035

第35章 世界现代卷(3)

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暂时得到了抑制。但和约国对战败国进行的掠夺性惩罚,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趣味链接“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1888-1985),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史上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他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之后又出任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一战后的世界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时,沙皇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国内人民的唾骂,卷入战争当中。由于军备落后和指挥失误,俄军节节败退,伤亡十分惨重,致使社会矛盾空前紧张。国内农田荒芜,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工厂倒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极端恶劣,工人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而此时的无产阶级随着俄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他们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的愿望十分强烈。随着人民的大声疾呼,代表人民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党随之建立起来。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带领广大的贫苦农民进行革命。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绝对控制权,被迫退位。资产阶级于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在革命运动中,工人和士兵也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掌握在工人和苏维埃士兵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俄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

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回到俄国。他在布尔什维克党会议上作了重要报告,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征、前途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7月,俄军在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久临时政府公开反对,镇压革命,政权很快转移到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有关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5日,在列宁的领异下,彼得格勒的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很快起义队伍攻占了火车站、国家银行等重要据点。深夜,停靠在波罗的海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全体官兵起义,驾船轰击冬宫,不久便攻占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接着,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便在俄国落地生根。它的出现,为以后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趣味链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1905年5月曾参加过日俄间的对马战役。“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1917年10月24日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苏联解体后,大多数人比较平静地看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去留。正如第一苏维埃博物馆馆长加琳娜所言,“‘阿芙乐尔’号是一个博物馆,不管地位如何,记录的是一段历史。”

华盛顿会议——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分赃活动

巴黎和会之后,由于美国自身利益未能实现,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此,战胜国企图通过和约在战后建立全球新秩序的愿望破灭。一战使得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国力蒸蒸日上。为了维护海外既得利益,它大力扩充海军。同时,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并且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列强之间,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争夺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军备竞赛。

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国发起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等有关国家。经过激烈的争论,参加会议的列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四国条约》生效后,英日于1911年的同盟协定终止。2月6日,美、英、意、日、法五国签署了《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这个条约使美国在海军装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从而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终结。条约未从根本上缓和列强对海上霸权的争夺。

列强为了争夺在远东权益,中国山东问题便成了华盛顿会议的一项重大议题。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了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并要求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同时呼吁废除列强在华的不平等条约和享有的特权。与会代表据理力争,加上美英同时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放弃“二十一条”中的某些条款。与此同时全体与会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使中国重新沦落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瓜分的局面,为列强进一步在远东扩张和争夺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提供了便利。

趣味链接“五九国耻”,列强瓜分中国的印记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最终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接受“二十一条”的要求,于5月25日完成签字,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也称《民四条约》。然后,5月9日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称“五九国耻”。

衰落的英法帝国——战胜国的困扰

一战时,英、法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满足了他们的种种要求,瓜分战利品,收获巨大。但是,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而英、法两国则困难重重,并迅速走向衰落。

在大战中,英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军队人员伤亡十分惨烈,数目惊人,据英国官方不完全统计约为一百七十万人。在华盛顿签署的《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在海军装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使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致使英国海外投资损失严重,因此英国欠下大量外债,变成美国的债务国,从而使伦敦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在国内,传统工业面临新型工业的冲击。由于缺乏资金,使传统的煤炭、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更新速度慢,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竞争力下降,传统“优势”变成阻碍新型工业的绊脚石,使其慢慢走向衰落,并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工人为了争取工作岗位,罢工浪潮席卷全国,斗争持久激烈。罢工使英国的各大工业区陷于瘫痪,更使本来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给政府造成严重威胁。由于经济霸权地位的动摇,政府权威的削弱,战后,英国的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要求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的一些郡脱离它的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享有自治权。1931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被迫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

由于一战主战场在欧洲大陆,法国是德国攻击的主要目标。战争使法国丧失了大量的人口,死亡的官兵达一百四十万人,受伤近三百万人。法国大部工业区遭到德军占领和破坏,破坏程度严重,需要大量资金加以修复。然而德国国内却债务膨胀,财政赤字猛增,欠下美国大量外债,数目十分庞大,财政入不敷出。严重的财政危机阻碍了法国现代化和标准化工业技术的推行,工业陷入了陈旧、落后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瓜分德国,寻求安全保障,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1925年10月,法国被迫和与会国签订的《洛迦诺公约》,这大大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威力。法国的衰败在所难免。

趣味链接 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作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1939年4月28日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鲁尔危机——两败俱伤的军事行动

德国赔款问题是巴黎和会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的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一千三百二十亿金马克,限六十六年付清。然而,德国支付了十亿金马克后,经济陷于混乱,政府收入锐减,于是提出了延期支付赔款的请求。英美为了自身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接受了德国的请求。但法国坚决反对。它联合比利时,在1923年1月出动大量军队占领德国着名的工业区——鲁尔,酿成了“鲁尔危机”。

针对法比联军占领鲁尔工业区的行为,德国实行了“消极抵抗”政策。命令企业一律停产,经济损失由国家补偿,失业工人由国家救济。鲁尔危机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陷于崩溃的边缘。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惊人的地步。然而法国也没有从鲁尔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支付了高额的“占领费”。

法比联军占领鲁尔工业区,一时引起了英美两国的恐慌不安,它们都希望德国较快地恢复经济。英国想使德国成为制约法国和反制苏俄的重要力量。美国更关心是否能得到德国的战后赔款。英美感到,法国以武力相逼,会使德国的经济陷于崩溃,造成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因此,它们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在英美的压力下,法国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重新审查赔款问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1928年,以美国银行家杨格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新的赔款计划。它规定德国赔款总数为一千一百三十九亿金马克,五十九年内付清。德国乘机,提出以战胜国军队撤出莱茵河地区作为接受该计划的先决条件。在英美的压力下,法国等被迫同意。法比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暂获解决。但“杨格计划”提出后不久,便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德国又提出延期支付赔款的请求,得到美、英、法的同意。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宣布停止支付赔款。最后,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趣味链接 花园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的调整,鲁尔区具有了较强的生命力。这里从前的夜晚被工厂车间昼夜不熄的灯光所照亮,如今夜晚则是经人工精心设计的灯火照耀的辉煌的世界。从前,工厂的灯火映红了天空;而如今,工业地区的夜晚被探照灯和彩灯照得熠熠生辉。如今,鲁尔区成为德国最大的休闲体验公园,它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墨索里尼上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是一个相对贫弱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更加剧了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再加上作为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太多好处,从而促使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全国各地罢工不断,革命运动愈演愈烈,工人纷纷指责政府软弱无能。为了加强统治,意大利大资产阶级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铁腕人物来扭转意大利的局面,以武力实现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