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17130800000016

第16章 世界中古卷(4)

阿维农之囚——皇权战胜了神权

中世纪的欧洲是天主教的天下,天主教的特权处处可见,尤其是免税权常常令世俗君主不满。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就是这么一个君主,当他与英国作战而需要财政支持时,他开始向法国境内的教士征收赋税。此时的罗马教皇是卜尼法斯八世,他为了维护天主教权威,特意给腓力四世发去一个敕令,宣称罗马教皇对所有教会财产拥有最高主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不得向教士征税,违者开除教籍。卜尼法斯八世的敕令彻底激怒了腓力四世,他针锋相对地宣布凡法兰西王国的臣民,未经国王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这就意味着教皇在法国的征税无法运出法国,教皇失去了他在法国的财政来源。卜尼法斯八世被迫让步,撤回敕令,允许法王在法国向教士征税。

1301年,腓力四世与教皇的争端又起。事情是这样的,法国境内有一名罗马主教犯罪,腓力四世想要处罚他。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听说后,认为惩治法王的机会到了。他对外宣称主教只能在罗马受审,谴责腓力四世干预教会内部事务,进而谴责腓力四世以前对教会所犯下的罪行,最后宣布要将腓力四世开除教籍。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会议决定以国王名义在法国召开宗教会议,审判教皇。随后腓力四世派出一支军队前往意大利拘捕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受尽羞辱,很快便忧愤而死。

卜尼法斯八世死后不久,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此后数任教皇都是法国人,对法王非常恭顺。这就是罗马教会史上的“阿维农时代”,也称“阿维农之囚”。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趣味链接 卜尼法斯八世是如何被羞辱的?

卜尼法斯八世见到前来拘捕他的军队时,吓得仰面倒在床上,浑身打战,胸前的十字架抖个不停。之后整整三天,没有喝上一口水,没有吃进一点东西,受尽了法军的戏弄。教皇气得伸长脖子,拍着脑袋说:“这是我的头,这是我的脖子,你们可以处置,但我是教皇,死也要死得像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死后,人们笑话他:爬上教皇宝座时像只狐狸,行使职权时像头狮子,死时却像条狗。

神圣罗马帝国——荣耀遮盖下的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便被法兰克王国的君主继承下来。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后,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萨克森公爵奥托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进而于962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1157年,东法兰克王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称号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负担。众所周知,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长期接受罗马帝国的统治。德国皇帝为了再现昔日美好的理想,经常入侵意大利,干涉教会事务,同教皇正面冲突,从而分散了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到腓特烈二世时期,德国正式陷入分裂割据状态,“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空架子。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德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七大选帝侯选举德皇的制度。七大选帝侯是德国最有势力的大封建主,他们是三个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和四个世俗诸侯——波西米亚国王、勃兰登堡侯爵、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这些选帝侯联合起来,制约德皇的权力,使得王权的巩固和强化困难重重。后来,德皇查理四世颁布了一个《黄金诏书》,明确规定德国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也得到了承认,于是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完全的肯定。

《黄金诏书》从法律上承认了德国诸侯国的独立性,从此德国诸侯可以光明正大地在自己领地内排斥德皇的势力。这实际上确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德国诸侯可以公开地统一领地内的司法、税收等政策,加强诸侯政府的权力,巩固诸侯国的统一。这些诸侯国后来慢慢地发展为像奥地利、普鲁士等独立国家,“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空架子也随之解体。

趣味链接《黄金诏书》的内容

第一,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第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第三,世俗选帝侯由长子继承,男性相续,领地不可分割。第四,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第五,未经特别许可,不准城市结盟。第六,不准封臣反抗领主。第七,选帝侯拥有监督帝国的新的职权。

再征服运动——西班牙国家的统一历程

从8世纪至15世纪,西班牙由阿拉伯人统治,繁盛一时,首都科尔多瓦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长安并称当时世界四大都会。原先居住在西班牙的基督徒,或者改宗信仰真主,或者被阿拉伯人赶到北部边陲之地。但是从11世纪起,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走向衰弱,分裂为二十多个小王国,互相攻战。

当阿拉伯人陷入内战之时,被他们赶到山区的基督徒强盛起来,形成了卡斯提尔、葡萄牙和阿拉冈三个王国。这三个王国得到教皇和西欧大封建主的支持,开始了反击阿拉伯人的战争,史称“再征服运动”。

1212年,在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组织下,由法国、葡萄牙、阿拉冈、卡斯提尔等西欧各国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在托罗萨与六十万阿拉伯军队会战,结果阿拉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阿拉伯人的力量,“再征服运动”以更快的速度推进。之后卡斯提尔王国夺取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阿拉冈王国占领巴伦西亚,并向海外扩张,占领了西西里、撒丁及那不勒斯。

随着“再征服运动”的不断推进,教俗大封建主广占地产,势力越来越强大;小骑士成为军队主力,气势嚣张;城市取得广泛自治权并结成“厄尔曼达”(即城市同盟),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此对应的是,王权比较弱小,特别是阿拉冈王国的王权。现实的处境使卡斯提尔王国和阿拉冈王国走到了一起。卡斯提尔国王伊萨贝拉与阿拉冈国王费迪南结婚,这样卡斯提尔和阿拉冈合并,形成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费迪南和伊萨贝拉依靠城市、小贵族以及教会的支持,同分裂割据的大贵族作斗争,逐渐加强了王权,西班牙开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492年,费迪南国王亲率大军,攻陷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那达城,“再征服运动”结束。由于宗教仇恨等原因,基督徒迫害残留在西班牙的穆斯林,迫使大约五十万的穆斯林逃亡到非洲,西班牙一时陷入“无人”之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打击。

趣味链接“再征服运动”的性质

从表面上看,“再征服运动”是一场基督徒对穆斯林的战争,是十字对新月的战争,但是,发动这场战争的除了西班牙封建主外,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封建主,而且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因此“再征服运动”与“十字军东征”的性质差不多,都属于西欧封建主掠夺土地的扩张战争。

十字军东征——披着宗教外衣的野蛮征服运动

十字军东征发生在公元11世纪末至13世纪下半叶,长达两个多世纪。它以“从东方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名义,对地中海东部的中、近东地区发动战争。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为争夺耶路撒冷而进行的战争,其实质是基督教徒为掠夺财富而发动的野蛮征服运动。

1095年,土耳其人疯狂进攻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不敌转而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同年11月27日,乌尔班二世利用他自身对基督教徒的影响力号召基督教国家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他的号召得到了绝大多数基督教国家的支持,于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他的率领下开始了。十字军势如破竹,很快便到达了通往耶路撒冷的门户安提亚,将它包围在重兵之下。由于安提亚的城池修筑得十分坚固,战事打得异常艰辛。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艰苦作战,十字军终于攻下了这座圣城。十字军在所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提亚公国、的黎波里公国和伊德萨公国。

十字军对安提亚的占领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伊斯兰教国家便卷土重来。于是1147年,在法王路易七世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的率领下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由于这次十字军人数少,再加上路途遥远,还没有到达预定地点人数便丧失了三分之二,无奈之下只好撤兵。第二次东征以失败告终。

1187年,耶路撒冷被埃及攻占。为了遏制伊斯兰教国家日益膨胀的势力,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率领十字军发动第三次东征。由于腓特烈一世在途中病死,腓力二世在夺回亚克后自行回国,只剩下了查理一世一个人领导十字军。他与埃及草草签订了停战协议,保证了朝圣者安全后返国。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在没有夺回耶路撒冷的情况下结束了。

1202年,同样为了遏制伊斯兰教国家的势力,西方国家发起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但途中十字军竟然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不再进攻伊斯兰教国家,而是攻打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于1204年占领该城。十字军以此为都城,建立了拉丁帝国。受此打击,拜占庭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五年之后,十字军再度发动第五次东征,主要以进攻埃及为目标,并攻陷了米艾塔。紧接着十字军进攻开罗,但遭到了强烈的反抗。十字军被击溃被迫撤退,于是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而告终。

在此之后,十字军分别还进行了三次东征,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一次又一次的东征没有消灭异教徒,反而将异教徒国家紧密联合在一起。因此,从总体来说,十字军东征是失败的。

趣味链接 十字军取名由来

由于远征十字军参加者的衣服上缝着用红布制作而成的十字,于是他们自动取名叫十字军。公元1095年11月,十字军在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的鼓动下,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以后的东征打下了基础。乌尔班二世的鼓动很富有煽动性,他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徒的圣城,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

黑死病——14世纪的恐怖记忆

黑死病是一种发生于14世纪中期的流行病,人一旦染上这种病,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这种黑斑迅速在全身扩张开来,转变为渗出血液和浓汁的肿瘤。患者一般在两天之内便会在痛苦中死去,在当时无药可救。可谓是一种恐怖至极的传染病。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黑鼠的数量在14世纪异常繁多,因此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1339年,长期寄生在中亚的老鼠带着黑死病菌东奔西走,给许多城市和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的印度人死于黑死病;鞑靼地方、东欧一带、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亚美尼亚等地区尸横遍野;即便是逃进深山的库尔德人都遭到了病毒的袭击。1347年,黑死病传至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使得这两座繁华的城市一天之中就死了一千人。开罗的情况更糟,在黑死病的高峰期,一天死亡人数可以达到七千人。1349年,这场瘟疫袭击了整个中东地区,造成中东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城市人口死亡率更高,达到了二分之一。

黑死病的传播并不仅限于中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欧洲地区没能避免。在14世纪中期,黑死病迅速在欧洲蔓延开来。它从中亚地区向西扩散,并在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西南方向的地中海也不能幸免。紧接着黑死病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传至波罗的海。两年后,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英国和爱尔兰受到黑死病的袭击,随后便是瑞典、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差不多整个欧洲地区的国家都受到了这次黑死病的攻击,只有路途遥远和人口疏落的地区才幸免于难。据史料统计,在1348年至1350年间,欧洲总共有二千五百万人死于黑死病。但是,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因黑死病死去的人如此之多,以至劳动力严重缺乏,农田荒芜,粮食生产下降,无法自给,随之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了饥荒。

黑死病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即便是凭借着今天的科学技术,人类都仍然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更不用说是在14世纪了。

趣味链接 黑死病的症状

染上黑死病的症状是:跳蚤叮咬处起一个黑色小包,使得脖子、腋窝和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接着皮下出血,皮肤上出现黑斑。出现黑斑的地方首先发炎,接着再扩展到人的全身,患上黑死病的病人还会发热、发冷、剧烈咳嗽、吐血、全身散发出恶臭,其汗水、粪便、口痰和呼吸都臭不可闻。如果能够及时把疖里的脓血完全挤掉,黑死病人还是有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