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
17129700000016

第16章 成长中的精神负重(3)

孩子的内心需求——寻求关注的捣乱

不管你是一位老师,还是一名普通学生,一定见识过那些专门扰乱秩序、搅和老师正常讲课的孩子。有的时候,捣蛋的学生会故意用坚硬的物体划过桌面,弄出“咔咔咔”的声音来,使得老师不得不暂停教学,专门制止他的行为;有的时候,他还会在课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偷偷溜出去,然后被老师抓回来,在众人面前被数落一顿。有的人喜欢积极地举手,却在回答问题时闹出一连串的笑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有的人喜欢制造各种恶作剧,将原本充满严肃气氛的教室变成一个小型游乐场。

小杰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他一向以调皮捣蛋着称,教过他的每一位老师都曾经遭过他的“毒手”。有时候,他会在课堂上大声地唱歌,有时候,他还会偷偷跑到教室后面,用打火机点燃垃圾桶里的纸屑。他的班主任为此头疼不已,他找小杰谈过话,也跟小杰的父母沟通过,可是,小杰的举动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了。

有一次,在手工课上,新来的老师胡明正在和同学们一起折纸鸢。突然,小杰在自己的座位上又开始唱起歌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胡明一开始制止了小杰,她说:“小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折纸鸢,你是不是也想学会折纸鸢呢?”小杰在老师的劝说下,低头折了起来,可惜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唱起歌来。胡明老师制止了两三次后,小杰依旧采取“迂回的战术”——老师劝他一句,他就安静一会儿;老师不管他,他就继续唱歌。

后来,胡明终于摸到了其中的规律,她想:“或许,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都看着他,让老师能够关注他一下!”于是,胡明决定满足小杰的内心需求。在小杰第四次唱起歌来时,胡明对着全班同学说:“小杰今天准备了一首歌想要献给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他的表演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折纸,认真地等待着小杰的表演。小杰怯生生地站在了讲台上,开始了他的演唱。

不一会儿,下课铃响了。胡明鼓励大家等小杰表演完再出去玩,于是所有同学都在座位上焦虑地等待着。当小杰将整首歌唱完,大家一瞬间便轰然而散。胡明对小杰说:“以后,如果你想给大家唱歌的话,就直接跟我说。我一定会给你表演的机会。”小杰听着老师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后不在课堂上唱歌了。”从此以后,小杰真的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唱过歌,连故意捣乱的次数也减少了。

很多老师只看到了小杰调皮捣蛋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做每一件事情的真正目的。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有一个“行为目的性”。儿童的大声吵闹、哭泣或者不顺从行为,都是为了吸引家长、老师或者同学的注意,小杰也是如此。他并不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也不是成绩出色的学生,可是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样,时刻都在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这是孩子的一种内心需要。只有得到了身边人的关注,他才会觉得受到了关怀,感到了温暖。如果家长或老师一味地用劝说、训斥的方式制止他的行为,孩子内心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他大声哭闹、调皮捣蛋、扰乱秩序的行为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陶艳艳是一个拥有全职工作的单身母亲。由于近来公司开发了一个新项目,她每天忙碌得分不开身,也没有闲暇细心地照料女儿。不得已之下,陶艳艳只能让自己的妈妈帮忙接送女儿上学。

开始的第一个星期,女儿还算是相安无事。在姥姥家吃过饭,写完了作业,就会坐在沙发上耐心地等待妈妈接她回家。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她就开始哭闹,拒绝吃饭,还拒绝写作业。姥姥问她哪里不舒服,她一会儿说头疼,一会儿说脚疼,一会儿又说自己肚子疼。姥姥带她到医院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任何病症。最后只能打电话给艳艳,让她回来亲自解决。

艳艳只能将未完成的工作整理好备份,带回家里去做。于是,她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打算和姥姥一起接女儿放学。艳艳到学校门口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女儿正在和同学交谈。看见妈妈来接她放学,她赶紧从人群中跑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妈妈的大腿,并且用小脸在妈妈的外套上蹭来蹭去。在回家的途中,艳艳一直和姥姥说着公司的事情,女儿就在旁边,一会儿拉扯一下艳艳的衣服,一会儿把手插入艳艳的口袋,还一直在打断她们的谈话。

艳艳最近被工作的事搞得手忙脚乱,忙着跟妈妈倾诉一下,根本没有在意女儿的这些行为。过了一会儿,女儿竟然在车里大声地哭了起来。艳艳问她怎么了,她就像在姥姥家时一样,一会儿说头疼,一会儿说脚疼,一会儿又说是肚子疼。姥姥说:“她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医生说什么毛病都没有,可她就是哭起来没完。”

艳艳忙着开车,没有时间停下来哄她。回到家里后,女儿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了。艳艳问女儿说:“宝贝,你为什么一直哭啊,是哪里不舒服吗?”女儿无辜地看着艳艳,哽咽着说:“妈妈不要我了吗?为什么你都不理我,这么多天都不来看我?我想妈妈,我想妈妈!”艳艳这才恍悟,原来女儿的哭闹都是因为自己对她的忽视。女儿一直在用哭闹的方式来引起她的注意。

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类人的存在:他们积极向上,即使前方障碍重重,依旧一心追求成功;他们整天忙忙碌碌,脚步匆匆,好像时间永远都不够用;他们当机立断,总是可以抓住最好的机会,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些人神色匆忙,掌控力强,急于控制自己的生活,急于赶在所有人之前取得过人的成就。然而,他们同样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被人断定:他到了三十岁一定会患上心脏病。你可能会奇怪,什么样的人会下这么武断的结论?其实,这个结论并不武断。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格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不同的人格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在20世纪50年代,Friedman等人的研究发现:某一种人格类型的人与自身患病的可能性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患上冠心病的几率关系更大。Friedman将这种人格类型定义为A型性格。后来的研究者在Friedman的基础上,确定了两种行为模式,分别为A型和B型。A型行为模式包括极端好胜、富有攻击性、缺乏耐心、有时间急迫感,并且对周围环境存有敌意。这类人对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感到不满,野心勃勃地想要运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美国心脏和血液研究协会在1978年确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大量学者的研究将注意力放在了A型性格的人身上。B型性格则与A型性格完全相反,他们随遇而安、心态平和、极少竞争,也不会对他人充满敌意。最重要的是,按照B型行为模式生活的人患病的几率要比A型的人小很多。

Carmelli和Swan在1996年的研究表明,A型性格中最危险的因素就是“敌意”。Friedman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探讨了“敌意”对健康的具体影响。对周围环境和所在的群体产生敌意,会让当事人时刻处在高度的生理唤醒状态,从而在身心交互作用的前提下,使身体患上各种疾病。另外一个方面,带有敌意的个体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回避人群,躲避社会支持,造成孤立无援的心理困境。

除此之外,Eysenck和Temoshok等人还发现了第三种人格类型,被称为C型行为模式。C型行为模式一般具有善良、隐忍、乐意合作和自我牺牲等品质,而且不善于表达情绪,尤其在愤怒和仇恨方面,喜欢闷在心里,不向外人吐露。因为C型行为模式的过分忍耐、逆来顺受、爱生闷气等负面的性格因素,这种人相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癌症。这个“C”正是取自代表癌症的“Cancer”。不过也有研究者发现,C型性格的被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帮了他们大忙。Reed在1994年的研究发现,那些被诊断患上了艾滋病的人中,拒绝接受这一事实的C型人竟然活得比那些一开始就认命了的人时间长。

当然,对事实的拒绝接受只能算作是心理上的回避态度,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无论是A型性格、B型性格还是C型性格的人,都应该用更多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参与生活。因为Segerstrom和Peterson在1998年的研究已经证实,乐观的人通常都很健康,很少会出现躯体症状。即使身患癌症,乐观的人也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一切都是幻觉——解读《穆赫兰道》

剧情回顾

段落一:

影片从一个道路标识牌的特写开始。午夜,一辆轿车在穆赫兰道上行驶着,车子的后座上,坐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突然,车子停下来,坐在前排的男子掏出手枪,试图杀死这位年轻女子。这时,从马路对面冲出来几个疯狂驾车的年轻人,他们一边开车,一边大声地嘶喊。就在男子开枪的前一秒钟,两辆车子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试图谋杀的男人当场丧命,年轻女子竟然没有重伤,侥幸地从车祸中死里逃生。

她迅速地逃离现场后,沿着马路一直走,走到了一户人家门前。过度惊吓和劳累让她的身体非常疲惫,于是她在一处遮蔽的树丛后面躺了下来。

段落二:

一家餐馆里,两个男子正在谈话。其中一个面色惶恐的男人向坐在对面的心理医生讲述他昨晚的梦境。他说他就在这家餐厅里看到了一张非常恐怖的脸,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当男子在心理医生的陪伴下,走出餐厅,来到餐厅后面的一处外墙时,看到了一个面容狰狞的“魔鬼”——一个乞丐。男子被当场吓倒,晕了过去。

段落三:

在机场,美丽的女演员贝蒂从遥远的家乡来到洛杉矶,想要在好莱坞实现自己的成名梦想。与一对同行的夫妇告别后,贝蒂来到了姨妈的公寓。姨妈和姨夫都出了远门,因此将这座华丽的房子借给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