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过于迅速地转移话题不利于树立正面形象,尤其是忽然插进来一个毫不相干的话题。心理学家认为,要想成功转移话题,必须遵守两大原则:一是话题之间的相关性;二是话题的有效性。所谓话题的相关性,指的是你转移之后的话题一定要与前一个话题有关联,否则对方很容易认为你在走神,或者你出于自私的考虑,把自己不想谈论的话题转移开了,容易招来讨厌;而话题的有效性指的是,你所引导出来的话题一定要是在场的人都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否则场面会变得尴尬。当然,这也和你正在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关。
此外,如何控制好话语引导权也是个问题。以下是几种比较有用的引导方式:
第一,可以用“你的意思是……?”发问。当对方陈述完一段话后,你可以紧接着反问一句“你的意思是……?”以此来有效控制并引导对方的思维,并且会将你们谈论的话题扩至最大范围。当你发问之后,他也将针对你的问题进行回应,而这个回应便是根据你的“你的意思是……?”引导出来的。
第二,适当插入“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使用这个句子会让你获得更多的侧面、额外的有效信息,帮助你得到更多想要知道的东西。这种发问方式类似于“因此……?”当你说了这个词以后,对方通常情况下都会把先前所说的更加精准地重新表达出来,这会让你得到更为详细的信息。
第三,“那么现在……?”这是一种探测对方立场和态度的发问方法,发出这个问式实际上是希望对方针对前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详解,或关于意图,或关于具体操作步骤,或关于接下来的行动等。
四、要自信,也要周到
很多时候,人们提到气场强大的人往往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些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认为那些令人敬而远之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强大气场的人,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懂得发挥气场的人肯定会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照顾得很周到,因为他深知,任何一个人对他发出的负面言论,都是对其强大气场的削弱。
所以,不管交谈的对象是谁,总要照顾到人群中那个插不上话的人。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当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人默默地待在一边,一句话都插不上。此时,气场强大的人会下意识地寻找机会,将话题转移给那个人,陪他/她聊上一会儿,希望把对方带到谈话中间来。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内心不自信的人越是容易忽略这个细节。这是因为不自信的人会担心自己在人群中被冷落,于是,为了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们通常都会不断地说话,不断地与旁人互动,同时也对旁边的那个“不幸”的家伙视而不见,甚至庆幸那个人不是自己;而自信的人可就不这么想了。
第七节 口头用语中的心理气场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都是各自不同的,说话方式和习惯自然也就不尽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与不同的对象打交道,其中有的人会使我们觉得内心愉悦,他说的话以及表达的方式都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而在与另外一些人交谈时,他们的语言习惯却令我们不舒服,甚至接受不了。也就是说,同是一种意思,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产生的效果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语言习惯,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语言气场;在这些语言气场中,与我们自己的气场是否有冲撞,是否能够产生共振,是决定我们在社交中能否顺畅沟通、游刃有余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普遍的、大众化的口头用语是“随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随便”暗含不在意,潜台词是:我决定不了,最后怎么样都和我没关系;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喜欢使用“嗯、噢”等表示回应的人,有时是不想做过多的答复,可能是为了增加神秘感,也可能是没有足够适当的词汇来表达,有的时候也是因为性格腼腆、羞于表达。但“嗯、啊、噢”多半表示的是“中断”,属于“中断性用语”。如果在说话的过程中,突然插进这些词语,就显得吞吞吐吐,会给人不真诚之感。
类似的回应还有“不知道”,常说“不知道”的人内心本真,也可能是当事人面对某一问题时心中无措,所以就用“不知道”来做盾牌,反正不管是什么,只说自己不知道,就避免了别人进一步的追问。也可能同样是不想做过多回答,而用“不知道”加以敷表明了一个人的天真和单纯。
那些习惯强调诚实的人并非真的就诚实,说“真的不骗你”的人很可能已经在骗你了;说“说实话”、“坦白说”的人往往并没有坦白说实话。
喜欢用“听说”、“据说”等词语开头说话的人,潜台词是:我只是听别人说的,是否属实不关我的事,这类人大多比较圆滑,做事基本上都会给自己留有余地。
说“其实”、“不过”、“另外”的人,实际上只是想转移话题,表明其对当前话题不感兴趣,内心不安或难以面对等。
多用“肯定”、“没错”的人对自己的所言很确信,且往往还以一个长辈的姿态告诫对方。
说“是哦”、“然后”,其实内心充满了警惕,这类人小心处事,对这个世界虽然心有不服,但又不得不顺服;心有不甘,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自我矛盾里面对他人和世界。
还有一部分人喜欢把“凭什么啊,不公平”挂在嘴边,即便有的时候并非不公平。比如哪天自己出门忘记带雨伞,半路上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看着路人一个个撑着雨伞行走,他就会神经质似地大叫一声“凭什么呀,这不公平”!心理学分析,爱说“凭什么,不公平”的人大多有些神经质,内心长期处在失衡状态,一旦有触发情绪的事情发生,“不公平”的念头就会立马浮现出来。实际上,这类口头语所暴露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长久的心理、思维惯性使然,常常是自己不公平的心态在作祟。
说话中过多地充斥着客套话的人内心和表面往往并不一致,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做人的学问,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而过于客套。阿谀奉承之语过多,通常是“糖衣炮弹”来袭,让人在“甜蜜”里中招,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小心谎言的侵入了。
习惯说“事实不是这样的”的人,是在否定一个人的前提下,暗示“事实是这样的”,然后他会用“其实……”开篇阐释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一般内心脆弱,担心自己被误解、被忽略,但比较有主见,也有点任性,无论是在正规的谈话中,还是在私人的聊天中,我们都可以知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自我认同度不高。但他们比较容易相处,往往被冠以“刀子嘴豆腐心”的称号。
嘴巴里常常念叨“不靠谱”的人内心往往不自信、多疑、苛刻,有完美主义倾向,“不靠谱”其实是觉得不能轻易相信,他们对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是一种无担当的心理,不敢承担结果。这类人在与人相处时很难考虑身边人的感受,他们所谓的“不靠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担忧。如果与这样的人相处,最好是把丑话说在前头,“诚实”地告诉他“我可不是不靠谱的人,但一些客观因素我也无法掌握”,并设法获得他的认可才好。
一出现什么情况就说“晕、我靠”之类的人,多半活泼,用夸张的方法表达一种心境。这类人往往不会太隐讳个人情感隐私,与人交往多会袒露心怀,更容易在潜意识中夸大事件。当然,如果只是在与比较亲密的人交谈时才会带上这样的口头用语,就代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与对方之间比较亲昵的关系。
还有人很善于使用不同的口头用语来进行自我解嘲。这类人的心胸开阔,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陷和错误,并且敢于自我面对,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内心谦逊,礼貌待人,言语中多幽默;口头用语其实还可以用来打破交谈中的僵局,他们大多希望赢得他人的肯定与认可,自我表现的欲望也很强烈,能够随机应变;善于用幽默的方式来捉弄他人或开小玩笑的人,心中往往装着快乐,并希望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他人,为人多半不拘小节,开朗乐观;可是那些习惯用幽默的伎俩来讽刺和挖苦别人的人,就心胸狭隘,嫉妒心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