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色彩心理学
17129200000004

第4章 心理学与色彩——神奇的色彩玄机(3)

除此之外,色彩的膨胀色和收缩色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们在设计一个宣传条幅时,如果是白底黑字,那么黑色就需要更大一点,因为黑色是收缩色,否则黑字便会显得单薄和不清晰;而如果是黑底白字,就需要把白字写得稍微小一点,笔画也可以细一点,因为白色是膨胀色。

色彩的进退与轻重假象

曾几何时,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的汽车穿梭于城市纵横交错的道路上,这些色彩缤纷的汽车点缀了城市,但也给交通增添了安全隐患。

大陆汽车俱乐部的母公司,即澳大利亚最大的财产保险集团曾经就汽车颜色和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关系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不但受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还会受到汽车自身视认性的影响,即不同色彩的汽车,其行驶安全性也是不同的。

大陆汽车俱乐部曾经专门针对200名车主与准车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中89%的人都是凭着自身喜好来挑选汽车颜色的,而当被问及是否了解汽车颜色对安全的影响时,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不清楚。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汽车颜色是车主个性的体现,甚至还可以体现车主的身份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所选择的汽车多半都是依据个人的喜好,缺乏全面、审慎的考虑。那究竟什么颜色的视认性比较好?选什么颜色的汽车最安全?这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某研究团队曾经对警方记录存档的85万起公路交通事故中的汽车颜色进行了重点分析,其中包括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特征等信息,并且排除了色调单一的出租车,只针对私人轿车。结果发现,黑色轿车不管在白天还是在晚上,事故发生率均位于首位:白天,黑色轿车比白色轿车的事故率高出12%;而在黎明、黄昏或夜晚,黑色轿车的事故率要比白色轿车高出47%。

也就是说,浅色系的汽车具有良好的视认性,发生事故的概率也较低。譬如金色、白色汽车的撞车事故概率是最低的,即便偶发事故,司机受伤程度也会较轻;其次依次是黄色、灰色、红色、蓝色汽车;但黑色、褐色、绿色汽车的事故概率就明显偏高,并且司机受伤程度是浅色系车主的两倍。

那么为什么金色、白色这些浅色汽车的安全系数会高于黑色等深色的汽车呢?如果我们在傍晚时分同时观察停在路边的各色汽车,会很容易发现,褐色、黑色与绿色汽车此时是最难以辨认的,清晨时分同样如此。

通常情况下,那些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辨认出的颜色会更加容易引起行人和其他驾驶员的注意,相对来说,不容易发生正面的碰撞或追尾事故,交通事故的概率自然就会低一点。因而,在清晨、傍晚等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黑色汽车是最难被识别出的车辆,而白色和金色的汽车在该时段最容易被辨识出来。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车辆颜色和外界环境颜色的反差越大,就越容易被辨识、视认性越高,具有较高的色彩安全性。这种颜色上的反差如果过低,人的眼睛就难以辨认。譬如,在黑纸上写白色的字看起来就清晰可见,而如果在黑纸上写蓝色或绿色的字,那辨认起来就会有点费劲了,因为在黑色为背景的情况下,白色的易见度很高,蓝色或绿色的易见度就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在清晨、傍晚这些光线不佳的时间段内,黑色、蓝色、绿色等色系的汽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除了颜色的色差原因之外,专家分析认为,蓝色、黑色等冷色调汽车比那些白色、金色、黄色等暖色调车看起来距离远,因为冷色调多属于后退色,给人造成远距离的错觉,而暖色调属于前进色,使人感觉距离比实际要近。也就是说,色彩本身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假象,容易让驾驶员产生距离上的错觉。

一般情况下,暖色系的色彩基本属于前进色,比如红色、黄色、橙色等,而冷色系的色彩基本属于后退色,比如黑色、蓝色、绿色等。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汽车的颜色不该成为我们分析交通事故原因的重点,但颜色确实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尤其在不同的光线下,各种颜色的汽车给人的视觉效果明显不同。

假如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从屋顶上投下红、黄、蓝、绿、紫五道并排的光线,此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红色和黄色距离我们似乎更近一些,而其他颜色就显得相对远一些。

站在生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眼睛是晶状体,可以灵敏地捕捉距离的变化并进行调节。但对波长比较微小的差异是难以正确调节的,于是,波长较长的暖色成像后就显得距离较近,而波长较短的冷色成像后距离就比较远了,这就形成了色彩的前进与后退的假象,和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色彩的前进和后退受到明度的影响。前面说过,深色系的汽车比较容易发生追尾事故,而浅色系的汽车相对安全,正是因为色彩的明度不同,给人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色彩的前进和后退还受纯度的影响。在色度学中,纯度可分为刺激纯和色度纯两类,因此白光的纯度就是零,而一切单色光的纯度都是一,并且是不区分刺激纯或色度纯的。色彩心理学认为,各种单色光的纯度并非完全一样,比如黄色和绿色、白色的差别并不大,但红色和蓝色、白色的差别就很明显,因此黄色比蓝色的纯度要低,这在心理学中称为饱和度差别,区别于色度学中的纯度定义。

通常来说,纯度越低,色彩给人心理上造成的前进感和收缩感就越强烈。这是因为高纯度的色彩刺激性强,对视网膜的兴奋作用较大,并且波及周边的视觉神经细胞,进而产生前进的假象。

色彩除了冷暖之别、进退之分之外,还有轻重之差。这就是色彩的重量,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天气发生变化时,当漫天密布着乌云,我们是不是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碧蓝高远的天空似乎在瞬间压低了一般,这其实是因为“乌云”的色彩赋予了它“压城”的重量。

此外,如果是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箱,一个是白色的,而另外一个是黄褐色的,仅靠目测,你觉得哪一个会比较重呢?当然是黄褐色的纸箱看上去比较重,但如果将黄褐色纸箱与黑色纸箱做比较,黑色又显得重一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差效果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同样重量的白色与黑色箱子,黑色看上去要比白色重1.8倍。

心理学家认为,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源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在人的生理上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色彩的冷暖感、缩放和进退现象以及这里所说的色彩的重量,均是如此。通常认为,色彩的明度影响其重量,颜色越深,给人的心理重量就越重,而浅色、明色就给人心理上的轻盈感。比如,相同重量的物体,红色的看上去要比粉红色的感觉更重,栗色的看上去要比红色的更重。

根据色彩给人造成的心理感觉的不同,人们选择了用黄褐色等浅色系的纸箱,用黑色作为保险柜的保护色,而拒绝使用黑色的天花板或黑色的墙壁,这就让纸箱看起来更轻盈,让保险柜看起来更沉重,也避免人们被黑色的天花板和墙壁压抑得情绪低落了,因为深色很容易使人的情绪变得压抑。而这些其实都是倾向于物理层面的印象,而并非物理事实,是由于我们的心理作用而造成的一种主观上的印象,或者说属于心理错觉。

奇妙的联觉现象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经遇到过一个典型病例——完全色盲,而这个患上完全色盲的人之前是一位很有名的抽象派画家。他在一次车祸中完全失去了辨识缤纷色彩的能力,而他的世界也从那一刻开始变成了灰色——他有一只棕色的狗变成了灰色,番茄汁也变成了灰色的,彩色电视更成了一件无用的摆设。

更加遗憾的是,在他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之后,他对音乐的奇妙感知力也悄然丧失。以前,他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调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音乐响起时便能够同时看到内心翻腾的色彩,这是一种对色彩和音乐有着超强连带感觉的本领,被俄国小说家纳博科夫称为“彩色听觉”;而失去辨识色彩的能力之后,他也丧失了听的能力。

这个实例其实也告诉了我们,视觉和听觉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眼睛不仅有看的作用,还有听的能力。而与这位不幸的画家同样具有这种“彩色听觉”的艺术家也不少,比如波特莱尔、乔艾斯、吴尔芙等,俄国着名作曲家史克里亚宾就曾尝试把这些色彩和音调的共生感觉谱写进他的第五交响曲,创造出“一个音乐与色彩水乳交融的构想”奇迹。在它即将演出时,除了已经安排好的交响乐团之外,史克里亚宾先生提出还需要一架钢琴、一部可以将色彩投放到布幕上的色光风琴以及一个合唱团。但在首演的时候,色光风琴被取消了,因为它“不切实际”。

某种感觉刺激在引起相应的感知的同时,也会引发另外一种感知,但可以带来这第二种感知的刺激却不曾出现,这就是“联觉”,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色彩听觉”。英文synesthesia是两个希腊字的结合,即“联合”与“知觉”,被译为“共感觉”或“联觉”。

具备该能力的人也许在很小的时候就出现联觉了,而且通常伴随其一生,因此,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哪里不正常,或者他们会认为别人也应该是这样的。“联觉”是自动发生的,无需刻意生成或刻意抑制,因为它不是通过后天训练得到的,更无法抑制。

《洛丽塔》一书的作者就是联觉者,他经常和家人争论字母的颜色,比如字母“B”是红色还是黄褐色的,字母“T”是浅黄色还是浅蓝色的。其实,他的母亲也是一个联觉者,如果他们看到字母“A”感知到的是红色的话,再有人给他们出示一个绿色的“A”,那他们就需要下一番非常大的工夫,才能说服自己那个字母是绿色的。所以,他们在判断真实色彩时需要的时间要比其他的普通人多很多。

而这种联觉出现的刺激源与得到的联觉感知之间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关联,不管在什么时候看到天空这个词,他们感知到的色彩都是黄色的;只要听到小提琴奏出C大调,他们就似乎品尝到了冰淇淋的味道。而在联觉者看来,这种现象是同时出现在他们的大脑中的。

心理学家认为,联觉现象可以在五种感觉之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出现,而比较常见的是视觉系统,比如字形引发颜色,字形可以是字母、词语或数字等;此外,跨感觉通道的联觉一般是由音乐触发色彩和味道、由字形引发味道等。而在这些中,色彩是最经常出现的。

联觉具有单向性,比如联觉者听到钢琴声会看到蓝色的画面,但看到蓝色画面,钢琴曲不会自动悠然响起;并且在任何两个联觉者中,他们的联觉模式永远不会完全相同。

联觉作为一种近乎“特异功能”的异常感知,并非是一种疾病或者是某种生理上的障碍、缺陷等,所有联觉者基本上都是身心健康的。但因为它的罕见和奇特引发了诸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比如,研究发现在联觉人处理各种感觉信息的通路之间有异常的神经连接,例如“星期三”这个词一经跃入联觉者的视线内,在视觉系统中专门负责处理形状信息的细胞便会产生反应,并且通过异常的神经连接而使得原本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开始兴奋起来,于是,咖啡色的星期三就出现了。

那么联觉是怎么来的?专家认为,大脑在早期发育的过程中不是生成新的神经,而是把现有的神经发展为某种特定的连接模式,让各种感觉系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展开各自的工作,信息得以分门别类地分析处理,效率也提高了。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联觉者,只不过部分人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这才使得他们拥有了一份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对色彩、听觉或味觉的独特感受。

而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是遗传因素,比如一家人都是联觉者,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并且以女性居多,据说男女比例是1:5,因而有人说联觉是与X染色体相关的遗传现象。

那些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联觉感受的人,其联觉能力是非同一般的,譬如看到一组数字,脑海中就蹦出了五颜六色的一组色彩;当在马路上行走时,看到一个个红男绿女,便会联想到缤纷、跳跃的音符;假如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字母,那他们就可以记住别人难以记忆的大量单词……联觉者拥有的高智商和广阔的记忆空间,也令他们活得比其他人更加具有创造力,生活中充满了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