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遗失的古国
17127500000008

第8章 女性强权的“女儿国”

一提起《西游记》,人们往往会联想起“女儿国”的故事。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爱上一个不该去爱的人,最后演绎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为千古传唱、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带给人在忙碌生活中一丝甜美的遐想,赋予平淡生活浪漫色彩。但是世界上没有无根之水,“女儿国”在西游记中充满神奇的想象与浪漫,在天马行空的背后定然有一个活生生的原型。让我们掀开“女儿国”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去探测那曾经无数次撩动我们心弦的双眸。

女人掌权的国家

自古以来,历史上就有“女儿国”的传闻:那是一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地方,一个完全由女性统治和生存的国家,那个国度有众多美丽的女子,柔情似水生活,人们通过对这样的国度的想象来寄托自己浪漫的情怀。在四大名著《西游记》里第54回中,就曾生动地描写过一个大名鼎鼎的“西梁女国”,女儿国国王爱上了唐僧,想留唐僧做夫君,伴随着两人的接触,柔情似水的舒展,一段浪漫的传奇悄然演绎,动情之处让人潸然泪下,并以遗憾结尾。

由于对女儿国的描述过于空灵,让这个国度带上了神秘浪漫色彩,超越了平淡生活的实在与黯淡。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女儿国在历史上的记录少而零散,到唐天宝元年后已无记述。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让女儿国变得飘渺若即若离,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淡泊的印象,在朦胧中追寻着那个浪漫妖娆的国度。这些追寻的空灵自在更给女儿国蒙上了神秘的一层轻纱,引人遐想。不由得许多人以为,女儿国不过是杜撰而已,不过是人们美好情愫的一种寄托一种表现,根本就不存在。其实,女儿国并非凭空捏造,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根据史籍记载,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国家,西部的称西女国,东部的称东女国。翻开玄奘和弟子辩机编写的《大唐西域记》,就会发现他记录了一个“大雪山中”的“东女国”(也叫“苏毗国”):在婆罗吸摩补罗国的北雪山中,有个金氏,因出产上等黄金,故称金氏国,东西长,南北狭。该国世代以女子为王,所以也叫女国。

青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关于东女国的起源:东女国没有男人,至于后来居住在东女国的男人,则是战败的羌人战俘,女孩们只要到黄河源头的星星滩去洗个澡就可以怀孕。从传说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洁净的国度,清澈一如一滴水滴,但是传说毕竟超越了人类生活的真实,是对生活的美化。只是这个传说解释了女儿国后裔一年一度的洗澡节风俗的起因。

剥离开传说的虚构,我们走进历史的真实。实际上,女儿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先祖是居住在今三江源之玉树、果洛地区的一支羌人部落,后来逐渐发展强盛起来。到了隋末唐初,约有4万户、10万人之众。根据《册府元龟》记载:“有城八十,户四万,胜兵万人。”作为一个国家,东女国有自己严格的法度和明确的政治体系,有森严的等级和明晰的政权分工。

东女国在鼎盛时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北接于阗、东北邻青海通天河、西至天竺、东与吐蕃接壤的部落型国家。其影响力远远超过“西女国”。东女国的名声盖过西女国,成为女儿国的代表。因此,一般提到传说中的女儿国,都是指“东女国”而言。

根据《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当时东女国4万余户,散布在山谷间,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

史书记载,东女国的建筑大都是这种碉楼,女王住在九层的碉楼上,楼堡宏大,一般老百姓住四五层的碉楼。女王穿的是青布毛领的绸缎长裙,裙摆拖地,贴上金花,尽显尊贵。

实际的女儿国并非没有男人,只是政权是一个母权国家,在这个国度里面,男女的地位与中原截然相反,这里重妇女、轻男子。女人在社会生活中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在历史记载中,从国王到官吏都是女子,而国内的男人,就如中原的女子不能从政一样,不能干预国家大事,只能当兵或者种田。这种社会地位分工是明确的,虽然女国向中原王朝所遣使者,都是男性,但这些使者的职责只在执行命令,不能决断国事。因此史称:“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宫中女王的旨意,通过女官传达到外面。”在东女国,这种法制决定了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不仅掌握着家庭的大权,而且也是家庭劳动的主要劳动力。

东女国的政治机构中设有女王和小女王,在族群内部推举有才能的人担当。东女国的王位由女性终身把持,后继者也必须是女性。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女王必须每五日一听朝,处理军国大事,辅政大臣由小女王担纲,协助女王管理国家。

东女国王位的继承,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两位女王如果都死了,大臣们就带着丰厚的礼物,求死者族中最有声望的女子两人,一个立为女王,一个立为小女王,共主国政。若女王死了,小女王就可以即位为女王;二是女王死后,由女王的侄女继承王位。

与男性社会相对应,东女国在婚姻制度上采用多夫制。根据《新唐书》记载:“(东女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就是说,像古代中原有钱有权的男人妻妾成群一样,东女国的贵族女子都有很多丈夫侍候,而高高在上的女王,当然也可以有“三宫六院”。

在东女国,不仅是贵族女子,就算是最没钱没权的女子,也是家中的家长,有多个丈夫。女人生了孩子都随母亲的姓氏。而再尊贵的男性,也不能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比如,女王的丈夫被称为金聚,虽然地位尊贵,却仍然比不了普通的女性。

女儿国并非刻意重女轻男,但是这种“偏见”已经作为一种习俗深入到该国的血脉之中,体现到一切社会生活之中,不仅朝廷上如此,一般家庭中也是以女性为主导。这里见不到传统生活中的夫唱妇随,这里家庭中讲究以母亲为尊,母亲不仅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而且主导一切家中事务,是绝对意义上的一家之主。

这些现实,现代人听来也许匪夷所思,东女国上演的正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的一条脉络,在逐渐的发展中,人类抛弃了这一落后的社会形态,在东女国却得到了长时间的保持。

女儿国与精绝国的恩怨

东女国是一直承袭母系氏族公社传统的国度,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考证它的国家机构,已经属于奴隶社会,但观其风俗,则俨然是母系氏族公社,最终这种社会体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消失。在这个国度,女性掌权、女性崇拜、多夫制、无固定性伴的走婚,都成为东女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吸引了后来诸多学者对其的探索。

东女国人有其自己的审美意识,具有原始风情的质朴神秘,在日常生活中,东女国人平时喜欢在脸上涂抹颜料以此装点自己,国人不论男女,都是披散着头发。女儿国人以青色为美,面涂青黛,衣服一身尽黑,所穿的鞋子以兽皮制成。这种装束呈现在人们眼前表现出非常奇特的视觉冲击,让人过目不忘。东女国王穿青毛绫裙,披青袍,长袖及地。冬天则穿羊羔裘皮,饰以文锦,在自己民族特色彰显无疑中显现出威严与华贵。

东女国虽然在外貌装着上保留着浓厚的原始风貌,但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并不落后,相反非常先进带来富饶的生活,她们以畜牧业、农业为主,国内出产有上等黄金,还有黄铜、朱砂、麝香、牦牛、蜀马、骏马等。虽然是一个原始部落,但是其财富积累堪比封建王国。国中尤盛产盐,与印度有贸易往来,丰富的物产、发达的贸易都让东女国具备相当殷盛的国力。男子务农狩猎,女子要么出将入相,要么就是尽享一家之主的荣光。

根据社会习俗,女儿国的贵族去世后,往往施以瓮葬。关于瓮葬的方法,史书也有详细的记载:“……剥其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而埋之。经一年,又以其皮内于铁器埋之”。另“国王将葬,其大臣亲属殉死者数十人”。

女儿国的这种二次葬习俗和殉葬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女儿国人崇拜阿修罗神和树神。阿修罗神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因常与天神作战,后世奉为战神。对这两神的崇拜背后,源自部落间战争频繁,人们潜意识中需要借助来自上天的力量,以及作为生存的一种方式,狩猎需要树神的庇护。

从这些地方不难推测,女儿国虽然以女性为中心,但是一样有男性社会的好战并且与别的部落间有千丝万缕的纠葛。本书前面提到的精绝国,与东女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两个部落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猜测,精绝国的灭亡,很可能与女儿国有关。

前面介绍过,在尼雅遗址出土的木简中的一些记载:精绝国王朝长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强大部落“SUPIS”人的威胁和入侵,天长日久严重扰乱了精绝国的生活,带给国王很大的忧虑。这种忧虑主要来自于对“SUPIS”人的威胁。在精绝人的眼中,“SUPIS”无异于是一群魔鬼,是野蛮、凶猛、可怕的敌人。

于是有人推测,精绝国的消失就是“SUPIS”人造成的。

那么这个“SUPIS”到底是哪个国家呢?

推敲其的读音,与苏毗二字极其相近,莫非就是东女国?再看东女国的位置,相对于精绝国来说,也确实是在其西南方。从东女国的风俗来看,苏毗人保留着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以及部落习俗,由于不同种族间的差异以及民族优越感,东女国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看来,必然是野蛮而可怕的。

种种迹象显示,这个“SUPIS”很可能就是东女国。

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当时的东女国国力雄厚,确实有实力对周边的部落进行侵略,东女国在隋代时被记载人口有上万家,人口估计在7万以上。至少在汉朝时,东女国人口远在精绝国之上,更何况比较原始的民族青壮年男子都可以在战时成为战士,远不是仅有500士兵的精绝国所能战胜。长期的征战让东女国国力更加昌盛,也给精绝国带来了致命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推测精绝国为东女国所灭便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尽管总总迹象表面了这一点,可是历史更需要以事实为支撑,至今为止,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精绝国的灭亡是女儿国的杰作,探究历史的脉络,还原历史的真相,还需要更多学者长此不怠的努力。

尽管如此,但女儿国与精绝国之间经常有争斗却是不争的事实。

东女国消亡猜想

东女国是个很独特的国度,它一度繁荣昌盛,也曾经拥有辉煌的文明。遗憾的是,这个曾经以原始制度称霸一方的民族最终走上了消亡的道路,一如昙花一现,开放过绝美的精华与荣光,却无法抗衡时间的吞噬,而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深处,化为时间深处一朵熟睡的莲花,人们依稀还能辨认她曾经的多情与美丽。但是她又不仅仅是昙花一现地消亡那么简单,她的消亡背后还多了一些征战厮杀,多了硝烟弥漫。我们将在没有确定答案的历史谜团中试图去理清条理,找到更多关于东女国的线索,以此触摸到历史真相的肌肤,感受前人若隐若现的气息。

关于东女国的消亡,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也只能从断壁残垣的记载中,来推测其消亡的真实原因。《旧唐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是十分详细的,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女儿国的资料,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几乎就中断了。难道东女国就是在唐代消亡的吗?

关于东女国的消亡前历史记载,主要跟吐藩国有关,由此学者推测,东女国的消亡与吐蕃有很大关系。

公元7世纪初,东女国女王畏于吐蕃的强大,主动与吐蕃通婚。贞观年间,女王向唐朝遣使进贡,为拉近两国关系,此举遭到了吐蕃的猜忌,担心东女国与唐朝联合于自己不利,也许也是多年来对东女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吐蕃由此借口发兵攻打东女国。

这一次战争是残酷的,东女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单单吐蕃攻击并非东女国消亡的原因,东女国此次战争的失败,与其内部斗争造成部落人心涣散有关。东女国国内的斗争主要在于权势的分配争夺,由于实行女王与小女王的共同执政,东女国内逐渐出现了裂痕,女王之间各成帮派互相扩充自己势力,随着势力扩张相互矛盾日益激化。当时,东女国女王达甲吾居于辗噶尔旧堡,而小女王墀蚌苏则居于悉补尔瓦之宇那。达甲吾昏庸暴戾,大臣念·几松上言劝谏,反被达甲吾放逐。念几松怨恨在心,于是暗中策划,杀死达甲吾,投奔了墀蚌苏。

墀蚌苏也不是英明的君主,被她器重的念·几松的妻子又恣意妄为,残酷虐待奴隶,于是激起民怨。一些大臣暗中联系吐蕃王南日伦赞,里应外合,一举占据东女国王宫,处死了女王墀蚌苏,这里面没有儿女情长,有的是与男性社会雷同的政权争斗、宫闱之战,只是最终心机权谋让东女国自食其果,东女国就这样被吐蕃吞并了。

从此,东女国成了吐蕃的附属国,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东女国的历史从这一页开始走入了黯淡,只有大江滚滚远去协奏着她的悲哀与沉沦。

吐蕃攻占东女国以后,在东女国原属地建立了孙波茹,成为吐蕃五茹(大军区)之一。孙波茹辖地广阔,包括今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青海东南果洛、玉树部分边地等地区。面对吐藩这样的强国,东女国只有忍气吞声。

后来,南日伦赞死于内部斗争,东女国人造反独立。南日伦赞之子松赞干布即位后,又重新征服东女国。东女国与吐蕃合一后,昔日的繁荣已经一去不返,国内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迅速由女权社会转变为男权社会,东女国的合并给吐蕃的实力带来了巨大的改观,东女国军队因为战斗力极强,成为吐蕃武力扩张的得力工具,在河陇、西域一带屡次征战。东女国也成为吐蕃的后方大基地。当时,东女国具有相当大的势力,在吐蕃诸部中最强大。吐蕃对东女国的抑制非常强烈,造成东女国对其普遍不满,有的东女国人不堪忍受吐蕃奴役之苦,就投奔唐朝。

天宝六年(747年),东女国王没陵赞不堪吐蕃的统治与压榨,偷偷派遣使者前往长安,企图率部投唐,期望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待遇。不料,事情败露,被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得知,面对东女国的背叛,吐蕃在恼怒成休之余完全丧失了对东女国的信任,吐蕃派兵杀东女国王及其家族2000余人。所幸王子悉诺逻幸免于难,逃往鄯州(今青海乐都),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派人护送到达长安,受到唐玄宗的款待与安置。唐虽然收留了东女国的遗孤,但是此时吐藩和唐朝关系较好,其国土从雅鲁藏布江东扩到大渡河一带,轻易出兵吐蕃没有完全胜算把握,而且恐对自己国家造成威胁,因此,唐玄宗并没有打算为东女国报仇。

到了唐代中期,唐朝和吐藩关系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打了一百多年仗,吐蕃一直顽强抗衡,唐朝为了打击吐藩,采取了借用他人势力的方法,唐朝有策略有选择地逐步招降一部分吐藩统治区的少数民族到内地,把8个少数民族部落从岷山峡谷迁移到大渡河边定居,以瓦解吐蕃的力量,这8个部落里面就有东女国的女王所率领的部落。

当时东女国女王到朝廷朝见,被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虽然是虚衔没有实权,但是品级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此后东女国一直依附于唐朝,后来到了唐晚期,吐藩势力逐渐强大,多次入侵到大渡河东边,唐朝组织兵力反击,在犬牙交错的战争中,胜败结果一直难以见其分晓,东女国的这些遗留部落,为了自保就采取两面讨好的暧昧态度,以期望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然而肉之不存,毛岂存在?依附于大国的东女国,在两大国间的征战中心力憔悴,这个时候面临着自身的瓦解。长年的交战耗尽了唐和吐蕃的心血,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后来,唐逐渐衰落直至分裂,吐藩也渐渐灭亡。

两大强国的灭亡虽然没有造成东女国的毁灭,但是此时的历史已经不是当年,形势已经变化。吐藩崩溃后,曾经被他们统治的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部落时代,唐代分裂后,长年征战也让东女国受到严重打击而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力量统一管理。而东女国的遗留部落有些由于靠近交通要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东女国当日的母系社会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需要,逐渐演变成父系社会。与唐朝的子嗣制相比,一部分东女国人不想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接受男权社会的控制,于是就逃亡隐居,最终由于势力单薄而失去居所,文化逐渐遗落幻化为历史天空一缕青烟。

唐以后,东女国逐渐藏化,她们的身影渐渐淡出历史。

女儿国虽然在吐蕃人的征讨中逝灭,她们的历史她们的过往、繁盛也一如过眼云烟一般消散,但是她们的气息仍然给历史划下了痕迹,它独有的文化融入了吐蕃文化之中,其生命与吐蕃文化合二为一,也最终汇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母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