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遗失的古国
17127500000004

第4章 雄风傲骨的乌桓

乌桓,又名“乌丸”、“古丸”、“乌延”,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乌桓的语言与鲜卑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东胡的后裔

乌桓,也叫乌丸,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东胡族的一支。东胡族渊源流长,兴起于战国末期,汉初为匈奴所破,东胡各部便四散迁徙。其中两支逃到乌桓山、鲜卑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乌桓人和鲜卑人。从此乌桓族和鲜卑族见于史册。《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当时的乌桓国力弱小,它无法选择自己的发展,只有依附匈奴。乌桓每年都要要向匈奴进贡,匈奴则每年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后来随着汉与匈奴势力的消长,乌桓这样一个小国也只有摇摆于二者之间。当汉强盛而败匈奴时(西汉初年),乌桓就依附于汉;当汉中央政府衰弱而无力控制边疆时(西汉末年,东汉初期),乌桓就常兴兵作乱。西汉中期和东汉初期,乌桓两次南迁,接受汉朝统治,经常被征调与鲜卑、匈奴作战。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随后迁徙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这五郡塞外居住,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让乌桓为汉朝侦察匈奴动静,且在幽州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其不得和匈奴往来。

乌桓摆脱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密切了与中原地区的交往,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逐渐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乌桓各部大人也逐渐贵族化。但是到了东汉初年,由于王莽下令不许乌桓再向匈奴进贡,并经常以乌桓贵族的妻子为要挟迫使他们征战匈奴,这直接导致了乌桓与汉朝的反目。于是便时常与匈奴联结,对汉朝沿边各郡多次杀掠,使郡县损坏,人民流亡。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采取优抚政策,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的属国,后来,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朝。此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乌桓和内地的汉族互通贸易,相安无事。

东汉末年,乌桓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灵帝初年,上谷乌桓大人难楼、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自称为王,接着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自称汗鲁王。其中以辽西乌桓的势力为最强。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会战于柳城,斩杀了蹋顿诸王,乌桓有二十余万人投降了汉朝。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被鲜卑所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乌桓的振兴

汉时期的乌桓,正处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

乌桓没有文字,使用东胡语,语言系属与鲜卑相同,有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等不同的说法。开始时乌桓比匈奴落后,没有国家政权,还遗留不少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痕迹。他们实行收继婚和抱嫂婚,即父亲和兄长死后,儿子和兄弟可以娶其继母和嫂子,伯叔母与侄子、叔父与侄媳之间甚至也可以通婚。从这些上可以看出乌桓文明程度的落后。但他们正是从这样的原始文明开始走向了振兴,后来的乌桓无论从畜牧业还是手工业,还是经济上都不输匈奴,以下几点可以简单勾勒出当时乌桓振兴的情状。

乌桓的畜牧业发达。乌桓是游牧部落,以畜牧业为生,兼营狩猎。从古书的记载中我看多少可以看到乌桓当时畜牧业的情况。《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尽管乌桓是游牧部落,但他们也经营农业。在进入西拉木伦河流域后,乌桓人逐渐定居下来,兼事一些农业。从西岔沟墓葬出土的铁斧、铁锛、铁锄等农具来看,其中有些还铸有汉字。说明这些农具大多来自中原汉族地区。公元49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乌桓部分迁入沿边诸郡塞内后,发展农业有了一定的条件。至汉魏之际,乌桓再次内迁到渔阳、雁门等地后,便逐渐以农业为主了。

在对乌桓的曾经游牧地区的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的马具、箭簇、剑、刀、矛、斧以及绘有马、牛、羊等牲畜图案的饰具。农业和民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比重。乌桓手工业中较为重要的有铸铜、冶铁、制陶、纺织等。范晔《后汉书·乌桓传》则云:“男子能作弓矢鞍勒、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氀毷”。但是这些大多控制在邑帅和部落大人手中。乌桓的部落首领称之为大人,部下面分为邑,邑的最高首领就是小帅。

随着乌桓经济的慢慢发展,乌桓社会逐渐出现了私有化,并开始出现了法律和奴隶。法律用来保护私有财产,如规定“盗不止死”。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特权阶层也就随之产生,军事首领逐渐成为统治者,作为氏族部落的贵族和握有统治权力的各部大人因而出现。到这里我们已经慢慢看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雏形,其实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国家的兴盛,或者是衰退,甚至是灭亡。乌桓上网大人最初是由选举产生,但是到了东汉末期,公选制逐渐为世袭制所代替。据《后汉书·乌桓传》载:“献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有武略代位。”说明乌桓大人已是父子相承。

大人是乌桓各部落的最高领袖,而各部落则是由邑落组成的。每部统辖着数百乃至数千个邑落。乌桓每一邑落有人口100多至200多人不等,由不同氏族相聚融合而成。乌桓的氏族成员没有自己的姓氏,常常以大人或部落中英雄的名字作为姓氏。大人发布命令时,以刻木为信,上面没有文字,但部众绝对不敢违犯。一旦有违背大人命令的,就会被处死。邑落的头人称为“小帅”。邑落小帅受制于部落大人。通过战争、朝贡、胡市,邑落小帅的权势有所增长,并受汉魏赐封。

前边已经提到了,匈奴消灭东胡政权以后,乌桓最初臣服于匈奴,但是在西汉沉重打击匈奴之后,乌桓便附属西汉,虽然有时也迫于西汉的暴虐统治而与匈奴有往来。到了东汉时期,汉朝与乌桓之间关系得到了真正的改善。光武帝以大量的钱和丝绸作代价,使乌桓成为东汉的内属。东汉还授予81名乌桓部落领袖王侯荣誉爵位,并允许这些乌桓部落居住在沿边诸郡。东汉还重新设立了乌桓校尉府,负责处理乌桓、鲜卑事务。作为报答,乌桓便承担起保卫边境反对匈奴与鲜卑的义务。

东汉与乌桓之间的和平关系保持了半个世纪,乌桓坚定地和东汉一起抵抗匈奴和鲜卑的侵略,还参加了对付东汉境内其他叛乱的军事行动。尤其在公元2世纪,乌桓骑兵开始为东汉皇帝服役,被用来作为皇宫侍卫。

建安元年(196)以后,袁绍和公孙瓒连年争战不休,乌桓首领蹋顿派遣使者同袁绍和亲,并派兵帮助袁绍。建安四年(199),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为了酬答乌桓上层对他的帮助,也为了进一步拉拢乌桓,假托献帝名义,封蹋顿为乌桓单于,并以宗亲之女当做自己的女儿,嫁给乌桓单于为妻。

后来,曹操同袁绍相拒于官渡时,曹操想拉拢三郡乌桓,但三郡乌桓仍继续为袁氏出力,并无归附曹操之意。曹操便于公元207年亲率大军征讨,杀掉了乌桓首领蹋顿,一举平服乌桓各郡。并且,将乌桓的一万余落部众迁至内地,还把乌桓的精兵编为骑兵部队。这支部队英勇善战,在曹操统一北方及与刘备、孙权角力的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迁入内地的乌桓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塞外的乌桓人到两晋时期仍很活跃,并先后归附于前燕、前秦、后燕、鲜卑。

魏晋以后,乌桓与其他诸族错居杂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所谓的“杂胡”。据《魏书》记载:“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后来,乌桓人又扩散至陕西的上郡、冯翊、北地三郡。而雁门郡的乌桓,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久处中原的乌桓人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乌桓姓氏相继有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出现;而另一部分随着鲜卑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族。

乌桓铁骑威震中原

乌桓人本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所以继承了东胡人骁勇善战的生活特征,由于是游牧民族,因此他们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但都勇猛善战,“俗善骑射”。

乌桓人最初生活的地方,在史籍中被称作“乌丸川”,即西起西拉木伦河以东,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以南、洮儿河以西、西辽河以北的狭长带状草原。开始时,由于力量薄弱,乌桓人被匈奴人欺压,被迫做了匈奴人的种族奴隶,受到了残酷的奴役,他们“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不缴),辄没其妻、子”(为奴婢)。因此,不堪忍受的乌桓人不断起来反抗匈奴人的奴役和压迫,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都被匈奴人所镇压。但这些并没有阻止乌桓人继续反抗的决心。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击匈奴左地,匈奴人败逃入漠北,西汉大军把乌桓人从匈奴人的压迫下解放了出来。

随后,经过西汉和匈奴的一系列战役,西汉王朝彻底统治了原乌桓居住的科尔沁草原腹地。乌桓人接受西汉王朝的管辖,并被迁徙到上谷(现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治所在平阴,今辽宁凌源县西南)、辽西(今辽宁义县西北)、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五郡塞外居住。他们一方面开始发展农业,一方面帮助侦察匈奴,汉廷还设置“护乌桓校尉”一官监领他们以防他们与匈奴人交通。

生活安定下来的乌桓人,部族从此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阻止力量反击匈奴,报仇雪恨,并开始反叛西汉。为报匈奴人灭亡东胡的旧恨,乌桓人挖了匈奴人的祖坟。匈奴单于闻听大怒,派遣二万骑进击乌桓,同时又派3000余骑入侵汉塞,掠虏汉朝边民。西汉命中郎将范明友为渡辽将军,也率二万骑追击匈奴。匈奴人闻知,抢先撤离。西汉追击匈奴不成,转而去攻击不服统治的乌桓。乌桓由于刚刚受到匈奴重挫,实力大损,在汉军的攻击下损失惨重,但是他们又不甘心就这样依附汉朝,于是采取了时而归附西汉,时而与匈奴联合的双重政治策略。

东汉初年,王莽执政时期对乌桓人采取歧视、压迫和奴役政策,强迫乌桓人参加反对匈奴人的战争,乌桓人不堪忍受,开始不断起来反叛。他们沿途抄盗,汉朝边境受到了威胁,而王莽下令郡县尽杀所扣押的乌桓人质,从此,乌桓和汉朝结下了不解之仇。看到时机的匈奴人趁机拉拢乌桓, “诱其豪帅为吏,余皆羁縻属之”,于是,乌桓和匈奴联合起来,不断进攻中原边境,汉朝边塞各郡百姓流亡,边陲萧条,无复人迹。东汉政府虽经多次交战,但终不能克。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内乱,又赶上自然灾害。实力大损,乌桓便趁机打败匈奴,匈奴被迫北徙千里。光武帝便乘机使用安抚政策使乌桓皈依。于是,乌桓部族中以势力最强大的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各郡乌桓首领900余人归附东汉。

从公元前206年匈奴袭击东胡,直到公元49年光武帝用赏赐收服乌桓,在经历了匈奴、西汉、王莽政权、东汉的征服中,乌桓用了240多年的时间发展了成为漠南草原最强盛的民族。乌桓人从此深入中原地区,与东汉王朝基本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平衡状态。

东汉中期,入居塞内十郡的乌桓人,精骑善射,能征惯战。他们选出精良的乌桓骑兵,组成队伍,为东汉作战,被称为“乌桓突骑”。当时,乌桓突骑在作战中起着冲锋、突击和摧陷敌人阵地的作用,是一支勇猛非凡的骑兵突击队,战斗力非常强。当时幽州各郡都有突骑,其中的渔阳、上谷的突骑在国内最享有盛名。而这几郡的乌桓人大都是由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内迁的乌桓人组成,所乘战马也是来自科尔沁草原腹地辽西、辽东郡。

到东汉末年,北方名将骑都尉公孙瓒对乌桓人一心要赶尽杀绝。乌桓人奋起反抗,与袁绍联合共同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惨败最终被袁绍除掉。袁绍因为灭掉了北方名将骑都尉公孙瓒而声名大噪。

袁绍从此开始崛起,他帮助乌桓人建立了正规的军队,乌桓铁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后来,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被曹操平复。他把乌桓人全部迁入中原,将所获的乌桓战士通过精选和整编,改编成精良的骑兵部队,仍由乌桓的王、候大人率领,随同曹操转战南北。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年),乌桓骑兵编入张辽、李典军中,在合肥与孙吴大军作战。在敌众我寡,数百倍于己的吴军面前,张辽率军奋勇冲击,大败吴军,几乎活捉吴王孙权,获全胜。张辽因此有了威震逍遥津的美谈。这不仅是张辽本人的勇猛,更重要的是乌桓骑兵的英勇善战成全了张辽。

后来,曹操屡征西羌,与马超开战。西羌人勇猛善战,曹操屡屡战败。最终还是靠无可匹敌的乌桓骑兵,才打败了同样以骑射闻名的西羌骑兵。自此,乌桓骑兵终在史书中留下了“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的评价。这支来自蒙古草原的“天下名骑”,帮助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来与吴、蜀对峙时,吴蜀联军联合进攻曹操都不能成功,而曹操却屡屡在进攻中取得战果,乌桓铁骑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曹操北征乌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此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剿杀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势在统一北方。而此时的乌桓首领蹋顿,也称霸一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袁绍的河北四州已全部落入曹操手中,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袁绍死后,公元205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由于曾经得到过袁绍的帮助,袁尚、袁熙在乌桓暂居下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袁尚、袁熙便开始纠集力量攻击曹操,以图报仇。三郡乌桓也经常与曹操为敌,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三郡乌桓进攻鲜于辅于犷平(密云县东)。曹操率兵前往援救,乌桓于是出走塞外。三郡乌桓曾攻破幽州,掠抢汉民十余万户,且欲助袁熙、袁尚恢复故地。

曹操深知,不征服乌桓,不扫除袁氏残余势力,北边的局势就不可能真正稳定下来。为了消灭袁绍余部,曹操决定北上征讨乌桓,解除后顾之忧。曹操认为有必要在北方进行最后一次征战,但又一时下不了决心。因为远征乌桓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须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最担心的就是南边紧靠自己领地的刘表趁机袭击自己的后方。

但是谋士郭嘉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曹操的这个顾虑。郭嘉看出了曹操为此犹豫不决,于是说:“曹公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仗着离我们很远,必然没有防备,我们可以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这样肯定可以将其一举歼灭。过去袁绍有恩于乌桓,现在袁尚兄弟又留在那儿,对我们来说这终究是一个隐患。再说,现在青、冀、幽、并四州的人,只是迫于形势归附了我们,并没有得到我们多少好处。如果我们舍北而征南,袁尚就会借助乌桓的力量,招纳旧部,一呼百应,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这样一来,恐怕青、冀二州就将不再属于我们了。刘表这个人,不过是一个清谈客罢了。他对刘备所抱的态度是矛盾的:重用刘备吧,怕控制不住刘备;不重用吧,刘备又不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因此,即使我们动用全部军队远征乌桓,刘表也不会有大的举动。曹公不必为此多虑。”

曹操并没有急于点头,而是继续听郭嘉的分析。郭嘉分析认为:刘表尚不足惧,也不会因为刘备的怂恿就贸然和曹操作对。二刘之间并不是真正亲密无间的,他们的这种关系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联合起来攻打曹操的后方,根本没有必要顾虑这些。所以,郭嘉力主北击乌桓。

于是,曹操下决心去除这块心病。其实,曹操对此早有准备。早在公元206年,曹操就接受了董昭的建议,动用大批民工开凿了两条水渠,一条是平虏渠,一条是泉州渠。以便于运粮北上。平虏渠自呼沦河(今河北保定滹沱河)入泜水(今天津市海河上游),泉州渠自河口入潞河(北运河之上游,流经今北京密云县东之鲍丘水亦称东潞水)以通海。另外,曹操还做了人心准备,在建安十二年(207)二月,下了一道《封功臣令》,有20多名功臣被封为州侯,其中还指派了日后管理乌桓的官员。

一切准备就绪,曹操采纳谋士郭嘉又说:“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袭击千里之外的敌人,辎重太多,行动迟缓。如果敌人得到消息,必然预作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快速前进,以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于是曹操便率兵轻装简行,千里突袭,疾进千里突袭乌桓,并重礼聘请隐居在徐无山(河北玉田县西北)的右北平义士田畴为向导。由于夏季多雨,道路积水泥泞难行,乌桓人在沿途险要的地方派兵把守,以为曹军无法越过。谁知田畴带领曹操的军队沿着旧北平郡治平刚(辽宁凌源以西)取道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直奔柳城(辽西乌桓蹋顿的统治中心、今辽宁朝阳西南)。来到城外约二百里时,乌桓才惊觉,于是慌忙仓促组织数万人在凡城(辽宁朝阳市附近)迎战曹操。

开始时战事的进展并不顺利,乌桓虽然仓促应战,但由于曹军不仅人数少,而且辎重都在后面,前军甲兵又少,许多人不禁有些胆怯。两军从早晨混战到傍晚,此时曹军几近不支,纷纷败退下来,乌桓蹋顿坐在青牛驾辕、黄色伞盖遮蔽的车账之上,得意地观战。

曹操没想到形势对自己这么不利,正在愁眉不展之时,手下大将张辽忽然一声大喊:“主公平时厚待我们,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说完,撕下手中扛着的帅旗挺起旗矛,策马疾速下山,在乌桓兵众一片惊呼之中,张辽直奔毫无准备的蹋顿青牛车帐前,一矛把蹋顿刺下车来,割下首级,大呼着率军冲入乌桓军中。乌桓部众毫无准备,遂散乱崩溃,四散而逃。曹军乘势追击,当场“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乌桓)、汉降者计二十余万口”,直追逼至柳城之下,楼班、苏仆延、乌延与袁尚、袁熙等人逃跑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畏惧曹操势力,怕得罪了曹操,于是将这些人全部斩首后将首级送给了曹操。

三郡乌桓平复后,曹操把他们的余众一万余落全部迁入中原,曹操将所获的乌桓兵众,通过精选和整编,改编成精良的骑兵部队,仍由乌桓的王、候大人率领随同曹操转战南北。

从此,乌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