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揭秘羊皮卷 解剖狼图腾
17126500000027

第27章 信仰是成功的源泉(2)

工头看他可怜,便安排他做修车学徒。但他又不小心撞了一部货车,于是又被解雇了。此后,霍英东曾应征做铁匠,却因为太瘦弱而没有成功;于是便做钉锅的工作,但很快再次被炒鱿鱼:接下来,他又到太古粮厂做卖粮的工作。

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并没有击垮霍英东,而是磨炼了他的意志,培育了他的坚强。

霍英东在发达之后,仍然不改“吃苦”的本色。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喜欢吃得过饱,主粮是芋头和粟米,每天都坚持游泳。

坎坷悲惨、多苦多难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经历,造就了霍英东后来的人生辉煌。艰苦的生活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阻碍;对于成功的人来说,却是一种磨炼。

美国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大企业家的千金小姐,在大学期间要自己课余打工赚取学杂费。有人认为她的父母有些“不近人情”,但这位企业家却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让她经受一点艰苦生活的磨炼。这样,她长大以后才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苦难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只是来临的时间不同,如果在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吃大苦,那么到年老的时候就不可能享大福。

既然苦难能够磨炼人,有助于我们成功,那么对于需要吃苦而且必须吃苦的人来说,就不必抱怨生活的苦难了。因为,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这几乎是一条成功的铁律。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对于为政者,孔子反对“居上不宽”,要求对下级“赦小过”。上级要依据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要求下属,不可有所逾越。为政者使用民力时,应像祭祀天地祖宗一样慎重、虔诚,不可以轻率妄为,这些都是对于为政者“行恕道”的基本要求。对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多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此外,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等,都是“恕”的体现。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中国人一直奉行孔子的这一观念,并将其作为与人交往的准则。这一说法从浅层次上说,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从深层次上说,是一种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如果你不想别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么你就不要以此方式来对待别人。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新婚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人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们的钦佩和效法。

唐贞观四年,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与大臣魏徵讨论皇帝的行事原则问题。李世民说:“扩建修饰宫殿楼宇,游玩观赏池台,这是皇帝所想要的,但不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苦加身。其实,劳累疲惫恐怕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的事;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来劳累疲惫的事.还真不可以施加给百姓。我处于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处理事情只有设身处地,才可以真正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百姓不希望那样做而硬要做下去,一定不能顺应民情。”

魏徵说:“陛下向来体恤百姓,常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臣听说:拿自己的欲望去顺应民情者就会富强,劳累百姓来娱乐自己的就会灭亡。,隋炀帝贪心无厌,专门喜好奢侈,每每有关官署供奉营造稍不合意,就用严厉的刑罚处罚。上面喜好做什么,下面必定做得更厉害。上下争相奢侈无度,最终导致灭亡。这不仅在史籍有着记载,也是陛下亲眼看见的。陛下如果觉得欲望满足了,那么现在就不应再求满足,而应该节制欲望了,。如果觉得欲望还不能满足,那么再胜过这样万倍也不会满足。”

太宗说:“你讲得非常好!若没有你,我岂能听到这些话?”

有一年,公卿大臣上奏说:“按照《礼记》,夏季最末一个月,可以住在高台上建造的楼阁里。现在夏热未退,秋季的连绵阴雨初始,皇宫低矮潮湿,请陛下建筑一座阁楼居住。”

下属们巴结皇上,不能说不用心良苦,要为李世民建造一座避暑的行宫,还引经据典,搬出《礼记》来。李世民见到奏章后说:“我患有气喘病,哪里适合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修一座行宫避暑,按理说也不过分,但是假如同意了你们的请求,浪费着实太多。从前汉文帝准备建筑露台,因为爱惜相当于十户人家财产的费用就不再兴建。我的德行修养虽然赶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胜过他,难道说得上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的德行吗?”尽管公卿大臣一再奏请,李世民始终没有同意。

李世民是通过节制自己的物欲来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的。现实中,遵循恕道并不仅止于这一项,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合理的欲念加以理解,对别人的过失施以宽容等等都是包容,或者说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美德的扩展和延伸。

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做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其实,对于对手我们同样要如此,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对手都留下进退的余地,就不至于让你与对手的关系对立,彼此老死不相往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肯定自己时也要肯定别人,肯定了别人,同时也就肯定了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人与人的因缘和合之中形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上自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也应该以“恕”字规范自己,要求自己。这样一来,不但能与人为善,并且人也会与“我”为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体悟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