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17126100000018

第18章

击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以上摘自《管子》第三“五辅第十”

[译文]

上古的圣明君王,能够取得威名盛誉,建立丰功伟绩,从而显赫天下,为后世所不忘,而在当时却不受人民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上古的暴君,丧失了国家,危害了社稷,颠覆了宗庙,因危害人民不被人民思念,在当时不是丧尽民心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

今天拥有国家的君主,都欲社会能安定,行事有权威,打仗获胜利,防守能坚固,大则统一天下,小则称霸诸侯,然而却不重视去争取人心,所以小则打败仗,被削了土地,大则丢了性命,亡了国家。

所以说,人心是不能不去重视的,这是坐天下最重要的问题了。应当说,争取人心的办法,最有效的就是有利于民了,而利民的办法,最好是表现在实际政策上。

[实例应用与分析]

官者要以民为本

“《管子》第三”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对君王坐天下、保天下及治理天下的指点,“今天拥有国家的君主,都欲社会能安定,行事有权威,打仗获胜利,防守能坚固,大则统一天下,小则称霸诸侯,然而却不重视去争取人心,所以小则打败仗,被削了土地,大则丢了性命,亡了国家”,这就说明了“人心”的关键性。

“争取人心的办法,最有效的就是有利于民了,而利民的办法,最好是表现在实际政策上”,行事以利民为先,以争取民心为重,才能算得上将利民的办法表现在实际政策上。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官者要以民为本”。

管子对于治理天下,有着无懈可击的大智慧,他的观点是:要想长久稳坐统治者的宝座,最基本的前提保证就是要“争取人心”,把民众放在首位,凡事以民为本,并且表现在实际政策上,这才是治理天下的最佳方式,也是君位稳固的最有力保证。

历史上的许多皇帝都是以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理念,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宠物受到冒犯而去杀人。这种轻重不分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反对,齐景公就差点为了自己喜爱的一棵树受到一点损坏就要去杀掉伤树之人,好在晏子及时劝谏,才避免了一件荒唐之事的发生。

齐景公时期,城里有一棵大槐树很得他的喜爱,他常常在树下饮酒喝茶,静坐小憩。这棵槐树生长在熙熙攘攘的集市路口,为了它免受路人的破坏,齐景公派专人守候在槐树旁边,还在一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碰撞此树者受刑,损坏此树者处死。”

一天,一个叫衍的人喝醉了酒经过这个大槐树,恰巧看树的人在树下打瞌睡,衍摇摇晃晃地一不小心撞在了树上,不知怎么树上竟掉下一块树皮来,看树的人赶忙把他抓起来并把此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处死衍。

衍的女儿听说父亲要被处死,心里焦急万分,她连忙跑到相国府来找晏子。

她对晏子说:“我父亲叫衍,是个平民。这两年,他觉得国家风雨失调,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心里很是难过,于是他昨天便前去祭祀,虔诚地祈求国家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料多喝了一些酒,回来的路上不小心冒犯了大槐树,触犯了刑法。

“大王现在要处死他,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会成为孤儿,我自己受点委屈倒是小事,大王的名誉会因此受损,还不利于国家法制的尊严。别的国家听说了,就会嘲笑我们齐国制定的法律是重树而轻人,爱树而害人啊。”

晏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去面见齐景公,他对齐景公劝谏道:“身为一国之君,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可是您现在因为个人喜爱一棵大树就要把一个人处死,这种刑罚是不够恰当的。它伤害了百姓,还会招来天下人的耻笑啊!”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当即下令赦免了衍,并撤掉了护树人员,取下了告示木牌。

齐国的百姓知道后纷纷称赞齐景公深明大义,也感激他把百姓放在心上的贤德。齐国的社会秩序逐渐安定起来,别的国家也不敢小看齐国了。

可见,为政者只有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官吏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既为父母官,就应做给百姓造福之事,只有这样才算称职。清代的于成龙就是位十分称职的父母官。

清代康熙年间,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就是于成龙。他在任上洁己爱民、秉公从政,为百姓兴利除弊、屡施恩德。

于成龙任罗城知县时,到任之初,县衙没有门槛,院中长满了荒草,中堂仅有三间草房,后面是三间茅屋,内宅简陋不堪。于成龙堆土为案,铺草为床,垒起一副土灶,办公吃住都在茅屋里面。他还不辞辛苦亲自遍访穷困的百姓,倾听他们的苦衷,有时与农夫在田边一起吃饭,欢声笑语如一家人。

他在任的七年时间里,罗城县面貌大为改观,因此,于成龙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任前往西川合州任知府时,罗城百姓夹道相送,场面极其感人。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于成龙嘱咐下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别人都很不理解,于成龙说:“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之时,以屑糠杂米野菜为粥。”

即使家里来了客人,于成龙也是以薄粥招待,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省些粮食赈济灾民,如果上下都和我一样,更多的灾民就会渡过难关。”

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俭朴,每天只吃青菜当食,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于青菜”,以示景仰。

由于于成龙身体力行,江南的民风大为改观,人们纷纷摒弃绸缎,以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也知道于成龙经常微服私访,变得人人自危,行为收敛起来。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康熙派来的官员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遗物少的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身官袍和一双靴子,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感叹。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哭声震天,家家绘像祭奠。出殡当日,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二十里相送,甚至有多人哭昏过去。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百官说:“朕博采舆论,感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股肱之臣啊!”

于成龙一生清廉,时刻以百姓为念,因此,不管是他在任知县时还是在任两江任总督时,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以至于在他死后,百姓悲痛欲绝,后人也记住了他的英名。

国以民为本,因此一切政策都应该围绕着人民来制定。如果统治者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惜损害人民利益的话,在他统治下的国家必然不能长久。汉章帝就曾差点犯下为己之利而损民利的大错。

东汉章帝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汉章帝采取了不少措施,可都是收效甚微。

朝臣张林对章帝说:“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只要重新制定条例,朝廷定能摆脱穷困。现在的粮食贵,都是因为钱太便宜了。只要把钱币废掉,用布帛来代替,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盐是人们的必需品,再贵也得吃,把盐类贸易归到朝廷并加以垄断,抬高价格,还何愁朝廷不富裕呢?”

汉章帝听后欣喜万分,他高兴地说:“只要有利于朝廷,能够让我们渡过难关,什么办法都可以试!”

朝臣们见皇上态度这么坚决,都不敢上前加以劝阻。大臣朱晖对好友说:“张林只知道讨好皇上,却不惜盘剥百姓、与民争利,还有比这更可恶的事情吗?真要这么办的话,钱是赚到了,恐怕百姓也会造反啊!”

他的好友劝他去向皇上进谏,朱晖担心因此造祸,不敢前去。他的好友生气地说:“你身为朝廷大臣,既知事不可为,就该极力劝阻,否则和张林之流有何区别呢?你现在不规劝皇上,等日后祸事来了,你怎么保全自己呢?”

朱晖顿然领悟过来,第二天一早,他就上朝对章帝说:“昨日我没有说话,是因为我害怕触犯了皇上对我自己不利。多亏朋友责骂我,我才知道做事只为自己考虑的人,虽可讨得一时便宜,但最后一定会吃亏。正像朝廷眼下的困境一样,如果皇上依照张林的办法处理,那么和杀鸡取卵有什么不同呢?如此一来,必然会失去民心,搞得天下大乱,哪里还有便宜赚呢?”

汉章帝听了害怕起来,此事暂时搁浅下来。可过了不久,又有人向章帝推荐张林的办法,章帝又一次心血来潮,准备实行张林的“新政”。

朱晖这一次果断地站了出来,严肃地说道:“朝廷不是商贩,到了任何时候都不该和老百姓争夺利益。这样做只会激化矛盾,让国家走向衰亡。”说完,朱晖把自己捆绑起来,来到了牢狱之中等待处罚。他让人带话给章帝说:“我现在之所以自讨苦吃,是为了以后不让人骂我不忠不义。我死并不足惜,只求皇上醒悟过来,不要贪图一时的便宜而葬送了国家。”

汉章帝权衡利弊,终于决定放弃采取张林的主张。他把朱晖从狱中接了出来,又痛斥了张林等人一顿。

汉章帝没有采取张林的建议,否则只会自取灭亡,他的这种不损害人民利益的思想让人拍手称赞,张林之辈则只会遭到痛斥唾骂。

百姓的死活关系到为官者的死活,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再细想之,则可悟出其中之理。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为官者政绩的大小。政务清明,则百姓安康;腐败堕落,则百姓遭殃。

如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官者何谈已鞠躬尽瘁了呢!林则徐设计整治贪官,从而为百姓筹集捐款的故事广为流传。

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时,有一年天遇大旱,粮食收成锐减,这直接导致米价十分昂贵,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粮食,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在大街上乞讨的人越来越多起来。

林则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饥民,还动员下属也尽力捐助。然而,当地的官员口头上都说同情百姓的好话,真到出钱时,一个个却面呈难色,诉说自家经济的困难,不肯捐钱出来。

林则徐看清了他们的本质,决定用计让这帮虚伪的家伙们“放放血”。他让人在官府衙门的墙上张贴了一份告示,上面说过几日他要率领众官设坛求雨,因为此事关系到天下无数百姓的性命,近几日大家务必要沐浴斋戒,以表诚心。”

到了求雨这天,林则徐走上高坛,俯跪在地,口中念念有词,极为虔诚地祈祷上苍降雨。大小官员们也纷纷走上高坛,祷告起来。

求雨仪式完毕后,林则徐叫侍卫在高坛下铺设了大片芦苇,自己带着众官坐到上面休息起来。

那天烈日当头,一丝风都没有,这帮官员们很快一个个头昏脑胀起来,林则徐这才说:“平时我们一直都高高在上,过着舒适、富足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到百姓中间去体验一下他们的不易。今天我们不妨来尝尝贫苦百姓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苦滋味。”官员们听后虽然是极不情愿,但看到林则徐早已带头走进了田里,不得不起身跟着他一起劳作起来。

干了一段时间后,林则徐说:“我们的喉咙都冒火了,先喝点茶水吧。”说完,他让差役把事先准备好的凉茶桶扛了过来。他自己先舀了一瓢“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其他官员早就渴的受不了了,也迫不及待地喝起来。

不一会,由于冷热交攻,林则徐首先呕吐起来,接着大家也都呕吐不止。林则徐赶忙说:“既然已经这样了,倒可以趁机看看各位大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接着,他不顾脏臭,亲自检验起个人的呕吐物来。检验结果,林则徐自己吐出的是粗糙低劣的杂粮野草,而其他官员们的呕吐物都是些山珍海味、鱼肉荤腥。官员们此时一个个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林则徐沉痛地说:“今天我真心实意地向天求雨,为的就是解除旱情,让百姓能够生活下去。可你们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不是素食素汤、节衣缩食呢?前几天我号召各位捐助灾民,你们一个个都向我哭穷,可今天你们看看,你们像是穷苦的人家吗?”

在场的官员们一个个羞红了脸,害怕林则徐借机处罚他们,都赶紧主动拿出了一些捐款来。很多百姓度过了最困难的这一年,他们无不感激、称赞林则徐的大恩大德。

好官与劣官的区别在于好官为民做事是实实在在,而劣官则是只会说,从来不去做。林则徐勤勤恳恳地为百姓排忧解难,自然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戴。而那些表里不一、不顾百姓死活的劣官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唾弃!

不管是为君者还是为臣者都要深知,百姓是立足之本,没有百姓的支持,一切职位都待不长久。为官就应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