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17126000000029

第29章 德经(6)

就这样,仅仅因为没有赏给守门人一杯酒的缘故,夷射丧了命。其实,赏一杯酒,不过是小恩小惠而已,但夷射却太势力眼而不肯成全他人,只因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就白白丢掉了一条性命,可谓失策!看来,只有成全他人,才能够成就自己。

人与人之间,施人于大恩的,大都能够得到大的回报。恩情越大,则回报更甚。在古代,很多精忠报国的大臣,都是先受皇帝大恩,之后忠心回报的。

东汉末年,王莽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大臣鲍宣因忠于汉室,不肯屈从于王莽,因而被王莽杀害。鲍宣之子鲍永则躲藏了起来,直至王莽被杀后,才投奔了皇帝刘玄。

刘玄对鲍永十分器重,不仅授给他军权,还加封他为中阳侯。“士为知己者死”,刘玄的恩德让鲍永感恩不已,为了回报刘玄,他在战场上拼死效命,立下了无数战功。

刘玄死后,光武帝刘秀派使者前来招降鲍永:“现在天下大势已定,你就不要做无谓的反抗了。争战只会多伤人命,让百姓受苦,天下太平也是百姓的愿望啊。”

鲍永考虑再三,最后为百姓的生死着想,决定归降。不过,他却向使者提出一个条件:“让我归降,就必须答应解散我的军队。”

使者听后感到很奇怪:“你带领军队投诚才能增加你的身份,你也才会受到重用。但你为什么却要求解散呢?”

鲍永回答说:“刘玄对我恩重如山,我追随他却不能保全他的性命,已经非常对不起他了。如果现在我还拿他的军队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我还算是个有良心的人吗?”

常言道,“大恩不言谢”,意思是说,恩情太大了,再说感谢的话就已经太显得不足了,只有用更多的回报才能够体现出感谢之情来。

鲍永由于受到刘玄的格外器重,因而深觉恩重如山,所以,直到刘玄死后,还是不肯做有愧于他的事情,这就是施于大恩的结果。

“施恩不图回报”是很常见的一句话,就是说,在施给他人恩德之时,不能一心想着如何得报,这样的恩情就变了性质。能得到回报,自然会得到,如果与当初的期盼不一,也不能强求。

唐玄宗时期,有个安禄山,就是后来引发“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的身边原本有不少的追随者,其中对他最忠心的就是他最信任的谋士严庄和贴身侍卫李猪儿。

严庄是安禄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当初,安禄山发现严庄是一个人才,便对他礼贤下士并把他安置在重要岗位上。他曾对严庄推心置腹地说:“你是读书人,知道的道理比我多,你可以随时指出我的过失,我是决不会怪罪你的。”

严庄受了安禄山的大恩惠,又见安禄山如此信任和重视他,从此就一心抱效,为他出谋划策,可谓竭尽心力。

严庄曾对朋友说:“安禄山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是为他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大恩不言谢,我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吧。”

李猪儿原是一个归降的童仆,因为安禄山喜欢他的聪明伶俐,便破例把他留在身边服侍自己。他给李猪儿许多赏赐,又给了他许多特权,随时都让他陪伴左右。因此,李猪儿也对安禄山忠心耿耿。

可是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后,不久他的眼睛就失明了,身上也长了毒疮,于是他的情绪就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加之后来叛军进展不利,战败的消息接连不断,安禄山的情绪就变得更加暴躁了。他不仅对身边的人大吼大叫,还常常杀身边的人来泄气。

这时,严庄劝安禄山说:“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必太在意。现在的形势虽然对我军不利,但是也没有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没想到,严庄话音未落,安禄山就指着他的鼻子开骂了:“我对你有大恩,你就用这些空话来报答我吗?早知道你如此没用,当初我还不如一刀把你砍了,留你到现在又有什么用呢?”

说完,他命人鞭打严庄,直将其打得皮开肉绽。类似的凌辱发生了很多次之后,严庄曾经对安禄山的感激之情已经荡然无存了,尽管他表面上还保持着恭顺,但心里面对安禄山已经恨之入骨。

李猪儿也没有逃过恶运,也经常无缘无故遭到安禄山的痛骂和鞭打,不仅如此,安禄山还恶狠狠的对李猪儿说:“若不是我不收留你,你早就死了,现在就算要了你的命,也是我的权力。”

如此一来,严庄和李猪儿就同病相怜了,他们非常担心有一天安禄山真的会杀了他们,于是合谋将安禄山杀死在了床上。

安禄山仗着自己对严庄和李猪儿曾经有恩,就无所顾忌的凌辱惩罚,所以得到了如此下场。不能说曾经有恩,就可以将其视为己物,可以妄加非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大恩,所以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第五十节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

曾听说过,善于保存自己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用避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不必穿铠甲、带武器;犀牛角触不到他,老虎爪碰不到他,兵器伤不到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养生的最好办法不是厚生而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评析]

本章说明养生的最好办法不是厚生而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讲述了人生在世,大约有十分之三长寿,十分之三短命的,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因种种原因却夭折,主要是因为奉养过分了。

第五十一节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都有各自的形状,从而成为有个性的各种具体事物。因此万物都尊崇“道”并重视“德”。“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并不是出于谁的意志,而是因为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从来都让万物顺任自然。所以,“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

道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已有,辅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本章要旨]

本章申论道是万物本源和主宰。

[评析]

本章申论道是万物本源和主宰,阐述万物形成、生长的四个过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虽然创造了万物,“德”虽然畜养了万物,但是“道”生长万物不据为已有,协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他们,从而达到德的最高境界。

第五十二节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起点,把这起点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既知道了万物的根源(母),就能认识万物(子);既认识了万物,就必须坚守住万物的根本。这样,才能终身不会失败。塞住人们耳目,关闭他们嗜欲的门户,终身都不会有劳扰的事情。打开嗜欲之门,助成他们求知逞欲的事,就终身不可治理。

能看到精微之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的部位,叫做强。能以自己智能之光,回复到明察秋毫的境界,便不会给自己留下灾祸。这就是因袭不变的自然规律。

[本章要旨]

本章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道的特点是自然无为,守道就是要退守柔弱,心智不向外驰骛。

[评析]

本章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道的特点是自然无为,守道就是要退守柔弱,心智不向外驰骛。知道万物,认识万物,必须除去私欲。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要闭目塞听,无欲无求,则终身不会有忧愁。这些明哲保身的观点,与当今社会是不合拍的。

第五十三节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假使我稍稍有点知识的话,就要在大道上行走,是因为害怕误入邪路。大道十分平坦,而有些人却喜欢走小路。朝廷非常整洁,农田荒芜之极,仓库非常空虚。可他们穿着华丽的衣裳,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吃足了山珍海味,钱财多得数不清,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不合乎道的。

[本章要旨]

本章抨击了政治的腐败和政客的奢侈。

[评析]

本章抨击了政治的腐败和政客的奢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揭露了一些矛盾现象,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加强剥削,被统治阶级被剥削、压迫的现实。

第五十四节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使功业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使功业丧失。这样的人作为统治者,子孙便会因此而祭祀不绝。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会真实;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会充裕;用道治乡,他的“德’’就会增长;用道治国,他的“德”就会昌盛;用道治天下,他的“德”便会普及。

所以通过自己去观察别人;通过自己一家去观察别人的家;通过自己一乡的情况去观察其它乡的情况;通过自己一国的情形去观察别的国家的情形;从目前天下的状况,对照将来天下的状况。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所以然呢?就是用的这个道理。

[本章要旨]

本章阐明以道修身的益处。

[评析]

本章阐明以道修身的益处,讲了“通”和“德”的功能、作用。用德修身、用德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会作用无穷。

第五十五节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胺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有深厚之德的高人,就好象无知无欲的婴儿。毒虫不去刺伤他,凶鸟猛兽不去伤害他。他筋骨柔弱,但东西却握得很牢固。他还不懂得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由于他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而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他身体内元气淳和的缘故。

懂得阴阳和合的道理,这就叫懂得了常道。懂得了常道,就叫明智。过分纵欲贪生,就是自找灾祸。不顾一切地意气用事,就叫勉强。万物壮大了便逐渐走向衰老,不知道理而强求壮大,就叫作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不久就会灭亡。

[本章要旨]

本章要求人们通过修身回到婴儿那种纯真的境界。

[评析]

本章要求人们通过修身回到婴儿那种纯真的境界。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主张让社会让人类都进入蒙昧状态。人类只有像婴儿一样柔弱,无知、无欲、无求、无为,才不会遭到各方面的灾祸,这才是符合 “道”的。反之,则不合于“道”,是不能长存的。

第五十六节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绝不聪明。塞住嘴巴,闭上眼睛,挫掉锋芒,去掉纷扰,遮蔽光芒,把自己混入尘世之中,这就到了“道”的高深境界。对于做到玄同的人,不可能同他亲近,也不可能疏远他,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伤害他,既不能使他尊贵,也不能使他下贱。因此,天下都对他很尊崇。

[本章要旨]

本章阐述“玄同”的人生境界。

[评析]

本章阐述“玄同”的人生境界。有“道”的人都很聪明,却不会夸夸其谈炫耀自己。他们将自己隐没于尘世之中,人们不能亲近他们,也不能疏远他们;不能让他们受到好处,也不能伤害他们;不能使他们高人一等,更不能使他们下贱,他们无欲无求,所以是最高贵的人。

[实例应用与分析]

知者不言——不显耀聪明才是真聪明

《道德经》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原意为: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绝不聪明。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不显耀聪明才是真聪明”。

老子教导世人:知道要像不知道那样,才真正称得上高明。

老子是一个智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他懂得社会、懂得自然,懂得政治、懂得军事,懂得哲学、懂得历史……但他却好像什么都不懂得,显示出一种人所未有的超脱。

要达到老子所说的“圣人”的标准,是很不容易的。有的人恰恰相反,总是把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故意显耀出来,好达到自我煊耀的目的,结果招来祸患。可见,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多么的有道理。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

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相同,那是因为他常常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不可处处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