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和智能,百姓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仁”和“义”,百姓才能恢复敬老爱幼的天性;抛弃技艺和稀奇财物,才会没有盗贼。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所谓的学问,才会没有忧虑。
[本章要旨]
本章提出救治社会病态的方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评析]
本章提出救治社会病态的方法。老子认为人们过失本性,是国家混乱的原因。本章是提出对于社会病象的治方。老子倡导民众还真归朴,保持淳厚朴实的天性。
第二十节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答应与喝叱,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有多少区别?人们普遍所害怕的,我就不能不怕。这些道理真是广阔得没有边际呀!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像在明媚的春光中登高远望。只有我却对一切都很淡漠,什么也不关心,如同不会哭的婴儿,无精打彩地,好象无家可归。人们都有富余,惟独我却好象什么都不够。
我真是个愚蠢的人呵!世上的人那么清醒精明,惟有我如此糊里糊涂。世人是那么严格苛刻,惟有我如此淳厚质朴。辽阔深广啊,我的心胸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啊,我的心灵像无止境随意吹荡的疾风。人们都有所作为,唯独我冥顽无能。我与人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注重得到万物之母——道。
[本章要旨]
本章阐明有道者与俗人的区别。
[评析]
本章阐明有道者与俗人的区别。本章讲了三层意思,中心是老子提倡“重道”、“守道”。说明“道”之“我”与俗众之人本质上完全不同,又点明有道之士与世俗之人本质不同的原因,根本在于有道之士,始终遵守道、重视道,故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第二十一节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之人的行为,是以“道”为准绳的。“道”作为一种存在物,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深远模糊中却含有精气,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其中有具体内容。
从古到今,道之名不会消逝,以此证明它是万物的开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道”。
[本章要旨]
本章描述道的特点。
[评析]
本章描述道的特点。老子阐明了“德”与“道”的关系:老子认为道是核心,德是派生的,德是随着道决定的。“道”在恍惚幽冥中产生天地万物。“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道”不是孤立的离开物质的,而是与物俱存的。
第二十二节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积满,破旧反而能生新;少要反而会得到,贪多反而会迷惑。圣人因为掌握了这一原则,所以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模式。不去自我表现,所以是明智的;不自以为是,所以是清醒的;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成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进。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这个道理。
[本章要旨]
本章从正反两面论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从正反两面论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只有“洼”才会导致“盈”,只有“敝”才会导致“新”。老子指出,“不争”才是求全之道。
[实例应用与分析]
曲则全——能屈者才能伸
《道德经》中的“曲则全,枉则直”原意是: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弯曲反而能伸直。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能屈者才能伸”。
老子告诉世人,能承受委屈的,才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事实正是如此。
有句成语叫“委曲求全”,昭示了“曲则全”这一世间真理。虽然遭受委屈是谁也不愿意的事情,可是,如处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只有能够承受一时的委屈才可保全自身,这才是明智之举。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明智的,所以,在危急时刻,采用“委曲求全”之计保全了自己,才有了日后成为女皇的机会,正可谓“能屈才能伸”。
武则天14岁之时,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
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武姓之女逐一作了可靠的安置,唯独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由于纵欲过度,没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而武媚娘此时正值风华正茂,料想到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
唐太宗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便想要颇有嫌疑的武媚娘跟随自己一同死。
临死之前,唐太宗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何等聪明,怎能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武媚娘知道,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就只有采取委曲求全之策了,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
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自己提出离开宫中,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就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收拾衣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吗?”
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
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
武媚娘把自己的求全之计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事实证明,武媚娘的委曲求全之策是绝对高明的。太子李治登基不久,武媚娘便重新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以屈求伸,并不意味着败,而是当力量薄弱、身处逆境时的得胜之道。
古往今来,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的人,很少能总是高高在上,每个人都有他屈身的时候。成就一方霸业的曹操就深谙屈伸之道。
献帝兴平二年,曹操被任命为充州牧。这时的曹操因没有地盘,只好做英雄屈身之举。他在各方面都暂时需要陈留太守张邈的帮助,因此在起兵之初,曹操对张邈屈身以事之,并主动接受张邈的节制。
不久,曹操随张邈来到酸枣代理奋武将军之职。曹操一方面受张邈的领导和节制,另一方面也在乘机积蓄自己的实力,以为后来开辟自己的天下打基础。
曹操前往酸枣途经中牟时,该县主簿任峻率众前来投附。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骑都尉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在这时起兵响应曹操。鲍信是个颇有见识的人,以前在袁绍手下做事,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想办法对付,日后必是大患。应当乘他新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
但袁绍畏惧董卓的权势,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二万、骑兵七百、轴重五千乘。曹操刚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
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独鲍信对曹操说:“有大谋略的人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而那些刚愎自用的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孟津、成皋、敖仓、太谷、丹永、淅县、武关大都是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些地方驻兵,不仅可以对洛阳形成半包围的态势,而且还可以震慑三辅,动摇驻守长安的西北军的军心。这是一个可以遏制敌人,进而寻找战机、打败敌人的方略。而且,这个方略只要求布疑兵,并不马上出击,在一定程度上也照顾到了关东诸军企图按兵不动、保守实力的心理。
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施行这个方略应当说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任凭曹操怎么劝说,张邈还是我行我素,对曹操的建议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英雄终究不能久居人下,当曹操在汴水失利、招募兵员、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武装队伍而北归后,不再返回酸枣,而是渡过黄河赶到河内,同驻扎在那里的联军盟主袁绍接触,企图对袁绍施加影响,使局面改观。
但结果仍令人失望,他在许多问题上也常常不能同袁绍取得一致,甚至完全针锋相对。所以当袁绍私下派人说服曹操让其归附他时,曹操也不置可否。
后来,随着袁绍乘机发展个人势力,曹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加快发展个人实力的步伐。以后同袁绍的关系则更是若即若离,到曹操迎天子于许都,袁绍由曹操的“上级”变为了他的“下级”时,曹操鉴于自己的实力也没有和袁绍闹翻,直到建安四年的官渡之战前,双方才成为势不两立的死对头。
曹操的特点是该站出来时即能挺身而出,该屈居人下时也毫不犹豫且绝不扭捏作态。还有一点,曹操之“屈”,不是一屈到底而是屈中带刚,即使屈身于人,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屈”有时候是一种策略,也是针对时局的最好选择。在先屈后伸的智慧上,清朝的创立者努尔哈赤,比起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年少时,努尔哈赤和弟弟寄居在外祖父王杲家里。王杲和明军对抗,最后失败,努尔哈赤和弟弟都被俘获。
面对杀头的境地,努尔哈赤一改刚毅的态度,他跑到明军总兵李成梁的马前,痛哭流涕地乞求不要杀他。李成梁心怀恻隐之心,便饶了他们,并把他们收在自己的帐下做事。
事后,努尔哈赤的弟弟对他说:“李成梁是我们的仇人,你哭喊着求他饶命,太丢人了,我都为你感到羞耻。”
努尔哈赤说:“我不过是说了几句软话,却捡了我们两个人的命,我们吃亏了吗?只要活下来,大仇才能报啊!”
为了博得李成梁的信任,努尔哈赤日夜服侍他,一点也没有厌倦之色。打仗的时候,努尔哈赤总是冲锋在前;事后论功,他却不争不抢,而是推美让功,替别人说话。
弟弟抱怨说:“你这样谦让,好处我们永远得不到,也没人说我们的好,这是为什么呢?”
努尔哈赤说:“我们是女真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难道还想升官发财吗?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日后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当离开此处,另谋发展。”
随着努尔哈赤的努力,李成梁渐渐信任了他,开始让他担当重任,他的弟弟也受到了提拔。
一日,兄弟二人谈心,弟弟流露出了满足的神情,对他说:“我们现在日子好过多了,这样下去,就不愁将来的富贵了。”
努尔哈赤警告他说:“我们身负大仇,不能为敌人的一点恩惠而改变志向啊。时机一到,我们还是要图谋大事的。”
不久,他说服了弟弟,兄弟二人离开明军,回到了家乡。两人招兵买马,开始了创业历程。
当时,努尔哈赤的力量十分弱小,而其他女真部落却格外强大。努尔哈赤事事忍让,暗中积蓄实力。跟随努尔哈赤的人感到憋气,对他抱怨道:“我们既已起兵,就要干出点大事。其他部落以我们为敌,而你却敬重他们,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努尔哈赤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人家的对手,如果贸然开战,对谁有利呢?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安抚他们,他们一松懈,我们就有机会了。”
努尔哈赤后来羽翼丰满了,才发起攻击,很快统一了女真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