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06

第6章 科第绵绵(4)

王积熙,王懿荣族十二世祖。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享年60岁。其父王述,字省斋,号瞻养垂髫,以岁贡生选授山东济阳县训导。

王积熙少年俊才,读书有成就,在县、府、道学中皆中第一。乾隆六年(1741)30岁的他,考取癸酉科拔贡,授官县丞。

王积熙授县丞并没有到任,九年后,乾隆十五年(1750)一举中式,成为第十七名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60岁的王积熙带病披挂上阵,征战科场。钦点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被乾隆帝誉为大器晚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坠青云之志。然而,他在庶吉士考试中,未来及答卷,呕血而卒。乾隆帝为他惋惜,追授他六品儒林郎封典,并予褒彰。一时尊为公车之楷模。

王善垲,王懿荣族十二世祖。字密思,号金田,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乙己,享年76岁。

王善垲,幼怀壮志,读书昼耕夜诵,一时文誉四起。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副榜。三年后,顺天乡试中举。候选教职。乾隆四十九年(1784),51岁的王善垲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他人生最高目标,中三甲第六十九名进士,授礼部礼仪司主事,三年后,迁铸印局员外郎。

又三年,擢刑部安徽司郎中。所巡查的案件,一丝不苟,亲自躬审,赢得好官声。

嘉庆元年(1796)出任丙辰会试同考官。外转为云南澄江府知府,又迁普洱府知府。他在云南任职期间,与各少数民族水乳交融,休戚与共。为民族团结披肝沥胆,使这里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他因长期不服水土,患上了严重风湿病,终因大病而猝死于府衙。他的死,当地百姓无不痛心。当他的两个儿子王余枚、王余淦前往云南运灵柩时,当地少数民族用最隆重的迎送礼节,送出普洱百余里。为表彰他的宦绩,朝廷诰授他正五品奉政大夫,后又因子余枚贵,例授从四品朝议大夫封典。

王善垲长子王余枚,嘉庆九年(1809)乡试第一名,解元。官至监察御史。

王善壁,王懿荣族十二世祖。字奎东,号乙峰。

其父王积焘,字公覆,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拔贡,候选县丞。

王善壁少年苦读,有过目成诵之誉。《王氏家谱》载:“童子试,名列前茅。”嘉庆六年(1801)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授广东翁源县知县。越三年,又迁和平县知县。

《福山县志稿》载:“居官清廉,宰治有方,除陋习规,重刑恤讼,事不羁滞,不株连,有古循吏风。”

道光五年(1825)王善壁还出任广东乙酉乡试同考官,他为粤省选拔了不少饱学之士,“一时诸名流出其门下”。

晚年致仕后,在家乡教育本族子弟读书。逝后,朝廷诰封他七品文林郎。《福山县志稿》有传。

王森长,王懿荣族十三世祖。原名绥长,字怡庭,号松涛,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享年76岁。

其父王燕绪,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王森长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检为王氏家族第二位封疆大吏。与父为同朝翰林,家门显赫。他少年聪慧,幼承家学,读书孜孜不倦,嘉庆六年(1801)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授陕西凤翔县知州。后署同州知府。

嘉庆二十年(1815)他还出任陕西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病逝,朝廷诰封他六品儒林郎。

王余晋,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原名余芬,字迪上,号芸村,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卒于道光二十八(1848)年戊申,享年85岁。

其父王善在,字令贻,号仲容,又号睡轩,庚寅恩科副榜,授山东禹城县教谕。著有《周易证象朝闻》、《古雪堂文集》、《古雪堂诗集》、《求六轩文稿》等。

王余晋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三年(1808)考取进士,授国史馆誊录。

三年后,授陕西麟游县知县。知县俸满后,擢陕西定远厅同知。

嘉庆十八年(1813)、二十四年(1819),王余晋还两次出任陕甘乡试同考官,他推荐人才尽心尽力,不拘一格,为陕甘两省选拔了不少饱学之士,博得了好官声。

王余晋为人耿直,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遇事不愿曲意奉承。晚年迁任山东兖州府教授,教授孔孟圣学,学名远播。致仕后,以诗文自娱善终。朝廷例授从五品奉直大夫封典。著有《静香移屋试帖》、《静香移屋诗集》多卷传世。

王余师,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字求之,又字宗范,号微村,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戌申,享年78岁。

王余师少年才俊,21岁试入郡庠,成绩屡屡第一。嘉庆五年(1800)中举,十四年(1809)高中二甲八十六名进士,授山东宁津县知县。

王余师为人心直口快,常为百姓事而得罪上司。俸满便迁任山东莱州府教授,出任学官。他在莱州任教时,《福山县志稿》载:“惟朝乾夕惕,忠于阙职”,因长年积劳成疾,猝死于任所。莱州学子对他无不敬仰。朝廷例授从六品儒林郎。著有《求六轩文集》数十卷刊世。

王余英,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字再成,一字怀仁,号菊潭,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巳卯,享年52岁。

其父王善宝,原名善埙,字南史,又字叔如,号接干,乾隆丁酉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授山东莱芜训导。他在莱芜,端正学风,倡修莱芜书院,聘请名士讲学,一时莱芜人才辈出。

王余英“秀外慧中”。20岁即考入邑庠,食饩。32岁中举,嘉庆十四年(1809)高中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授湖南宁乡县知县。

《福山县志稿》载:“下车即以教化为己任。”“以文章饰吏所,著有《四书求是》。日聚诸生讲习其中,寒暑之间有鸣琴之风。”

宁乡山区有一民妇黄氏,年幼许配给罗家为媳。不料,罗家儿子外出贸易染病身亡。黄氏便与罗家儿子牌位成亲,一心伺候公婆。后怕罗家断了香火,便从尼姑庵里抱回一小孩抚养成人,后来,这孩子中了举人,要求为母亲旌表。前任知县,以黄氏在尼姑庵领子为由,怕有闲言碎语,不予申报。王余英力排众议,并亲自作文,请求礼部旌表节妇。礼部照准。宁乡百姓皆称王余英是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官。

嘉庆十九年(1814),王余英又迁善化县知县。王余英来到善化后,看到岳麓书院年久失修,一边上报礼部筹措银两,一边带头捐俸,将岳麓书院修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