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36

第36章 甲骨之父(2)

北方估客,有北京、山东二派,京估概居旅店,候人持物来售,服用颇奢,恒留妓停宿。东估则甚苦,所居为极湫隘之小饭店或人家,日间则四处出巡村落,谓之跑乡。某年有估范姓,跑乡至小屯,索土中发掘物,土人问其种类,则曰有字者皆可,因以骨示之范,虽不知其名,然观其刻画颇类古金文,遂悉购之。土人得善价喜过望,亟觅旧所填井,则已成平田,迷不得处。后村人得骨,均以售范,范亦仅售与王文敏公,他人无知者。……”

早期搜购甲骨的,还有几个外国人。其中最早的当数加拿大人明义士。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派往中国河南北部服务,最初在武安,后来到彰德,1914年调查殷墟;他在1917年作《殷墟卜辞》序中说:“甲寅(1914)始春,作者乘其赢老白马徘徊于彰德迤北之洹水南岸,……此即殷武乙故都殷墟是也。……然则作者在中西考古家中,实为探访殷墟之第一人。他说:

“约15年前,中国一考古学家王姓者,当诣北京一中国药店,购买龙骨,以当药料,碎骨之中,有一小片,上刻细致文字,其中若干例,颇与其家藏最古钟鼎文字绝期类似,遂报事访求,意欲多购,及问此物出土原地,杳不可知,乃裹其秘室,深藏怀中,以返家后,秘室研索而已。是则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人也。

在1899年以前,小屯的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最初发现的甲骨,都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先是范氏不肯告人正处,如告刘铁云‘汤阴里’。余既找到正处,又屡向范氏和小屯人打听,又得以下的小史,今按事实略说如下: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前,小屯有剃头匠名李成,常用龙骨面为刀枪药。此地久出龙骨。当时小屯居民不以为奇。乃以兽骨片龟甲板鹿角等物,或有字或无字,都为龙骨。当时小屯人以为字不是刻上的,乃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不好卖,刮去字迹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按范氏1914年所言:‘1899年,有学者王懿荣(字廉生,谥文敏)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二块有字的龟版,见字和金文相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有字的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一两,回家研究所得。王懿荣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明义士著《甲骨研究》1933年第二章《甲骨发现小史》)。

1931年7月5日北平《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刊登了一篇汐翁的文章说:

光绪戊戌年,丹徒刘铁云,鹗,客游京师,寓福山王文敏懿荣私第。文敏病痞(害)服药用龟板,购自菜市口“达仁堂”。铁云见龟板有契刻篆文,以示文敏,相与惊讶。文敏故治金文,知为古物,至药肆询其来历。言河南汤阴安阳,居民地得之。辇载衙粥,取之至廉,以其无用。鲜过问者。惟药肆买之,云云。铁云遍历诸肆。择其文字较明者,购以归。计五千余枚。文敏于次年殉难。铁云以被劾,戌新疆,遇赦归。至癸卯岁,乃以龟甲文之完好者千版,付石印行世,名曰《铁云藏龟》,此殷墟甲骨文字发展之原由也。藏龟行。瑞安孙仲容先生,以数月之力,尽为之考释,著《契文举例》一书,甲辰书成,于是学者始加以研治。今则甲骨日出不穷,治之者亦不乏人。法日二邦,皆有专门研究者,为我国古代文化上之一重大事件。世人所当注意也。(原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这篇小文虽在20世纪80年代遭到许多人的质疑,文中也存在误传,如,关于刘鹗简历等。但它却正确地传达给人们一个信息——那就是一、王懿荣生病吃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二、这是有关甲骨文发现第一篇文章。

在国内稍晚还有学者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中说:

“甲骨者,龟甲与兽骨也。其刻辞则殷商贞卜之辞也……出土之地及发现之人,皆可得而考也。1899年,王懿荣得若干枚于估人之手,珍秘不以示人。”

同时,容庚在《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中也说:

“甲骨文字发现见于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殆《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墟上’所谓‘河甲城市’者是也。……清光绪二十五年,始出见于世。其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上,估人客携至京师,售于王懿荣……”。

此后,还有郭沫若在《卜辞出土之历史·序》中说:

“甲骨这件至可珍贵的古物的发现,却被当时的显贵福山王懿荣所发现购买……。”

还有王维朴在《东武王氏商盉堂金石丛话》中指出:

“光绪乙亥发现甲骨文,族伯文敏公定为殷商贞卜文字,彼时先君亦收得数百枚,甲骨始显于世……”

甲骨学著名学者胡厚宣先生说:

“殷商甲骨和西域汉简、内阁大库并称本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三大发现。正是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家震惊中外的成就,其重要性可以同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后者使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虚构变为事实,前者则将古史料和地下出土物相结合,把中国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

殷商出土的丰富的铜器、玉器、骨器、陶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而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使得中国文字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世界上这种数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文字体系只有在中国汉字中才能找到。

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断代者、收藏者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王懿荣集》齐鲁书社)。”胡厚宣先生在1989年给王懿荣纪念馆开馆题辞中称王懿荣:“甲骨之父·开山始祖”。

全国政协副主席、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宋健同志说:

“发现甲骨文,肯定了商代的存在和年代,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王懿荣是公认第一位发现人。本世纪初历史学家们对商代研究概基于此,成为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起点……”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说:

“王懿荣得到人们的纪念和崇敬,有着双重的原因。他是清末著名学者,又是杰出爱国主义者。就爱国主义而言,王懿荣有明确的行动表现。甲午(1894)中日战起,他再三上疏,力请朝廷停止靡费,任用贤人,随即亲回胶东故里,筹备团练拒敌。庚子(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西逃,他作为京师团练大臣,抗志不辱,率眷自尽,事迹彪炳,在中国近代史上早有定论。

王懿荣学术方面贡献,最重要的自然是发现甲骨文一事。甲骨文的发现研究,重新确定了殷商一代的历史,把中国的文明追溯上推千年,并导致了殷墟的调查和发掘,使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生根发育,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史,而且是世界考古学史的重大事件。……

最早的记载,应推1903年刘鹗的《铁云藏龟》。刘鹗与王懿荣有直接交谊,发现甲骨时在北京,王懿荣死后其甲骨主要由他收有。……

刘鹗所述是王懿荣收藏甲骨的情况,还不是他开始发现甲骨,这由刘鹗的友人罗振玉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可以证明。……足知王懿荣始得甲骨在1899年,消息切已传至江南(罗当时在上海)。

1925年,与罗振玉有密切关系的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作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演讲,其中说:甲骨‘光绪戊戌(1898)、己亥(1899)间始出于河南彰德府(即安阳)西北五里小屯。……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庚子文敏殉难,其所藏皆归丹徒刘铁云(鹗)。’

以上三人的叙述彼此可相补充。看来1898至1899年间,殷墟有甲骨出土,为潍县古董商所见,1899年以数片售予王懿荣。1900年,王懿荣又从商人处收得数量较多的甲骨。

殷墟出土甲骨不始于1898年至1899年间。1911年,罗振玉派其弟罗振常赴殷墟调查,所作《洹洛访古游记》详细记录了当时了解的有关情事:‘此地埋藏龟骨,前30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几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商者,不知何物,……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这表明当地过去已出土过甲骨,以及甲骨为古董商人所见,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因为他们对甲骨的文物性质和价值都不能有所认识。……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曾引到王襄1957年给他的信,说明1900到津的潍商是范寿轩,1899年去的则是范维卿。1933年加拿大学者明义士在《甲骨研究》讲义里说:“最初发现的甲骨都是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范氏商人可称甲骨发现一事的重要证人。

明义士亲自与范氏商人交谈,记录下范氏的回忆。在《甲骨研究》中,我们看到转述范氏1914年讲的这样一段话:‘1899(己亥,光绪二十五年),有学者名王懿荣(字廉生,谥号文敏)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一块有字的龟版,见字和金文相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了有字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一两。回家研究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当年秋,潍县范氏又卖与王氏甲骨12块,每块银二两。盖范氏在北京听说王氏之事,便到彰德得了12块,回北京卖与王氏。1900(庚子,光绪二十六年)春,范氏又得800块,亦卖与王氏。其中有全龟甲一壳,文52字。’

范氏所说,不少地方与前引学者的叙述基本相合,比如1899年卖给王懿荣12块,即王国维讲的数片;1900年春所得800块,即刘鹗所称范姓客走京师,王懿荣厚值所留。所谓‘全龟甲一壳’,也便是王襄所提到的‘全甲之上半’。

值得重视的是,范氏回忆中有一个情节是其他材料没有的,即王懿荣在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发现一片有字龟甲,范氏才把一些甲骨售给王懿荣。这是身临其境者在14、5年后追述的,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地方。

因此,王懿荣买龙骨一事并非空穴来风。不过一般流传说法来自1931年《华北日报》画刊登的汐翁《龟甲文》,这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所云细节显系自范氏一类传闻夸大渲染,谬误不实,此处无须征引。

这样,我们所得到答案是:

一、甲骨文是由王懿荣第一个发现的。

二、王懿荣在北京药店龙骨中发现有字龟甲,鉴定为古代文物,开始了甲骨的收藏。

三、时间为1899年。

……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者和最早收藏家,对于王懿荣来说,绝不是偶然的。他从青年时起,即对金石古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著述颇丰,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丰富的鉴定经验。时到清末,一批闻名的金石学者,如陈介祺、潘祖荫等,均已故去,吴大虽活到1902年,也不在京师。刘鹗、罗振玉等崭露头角,但比王懿荣年轻得多。1899年在北京,王懿荣实在是最有声望的金石学家。这使他一见有字甲骨,即敏感地把握到其重大价值,也有机会广为收藏。……”(李学勤《王懿荣集》序,《齐鲁书社》1999年版)

(关于李学勤所提到“其中全壳龟甲文52字”,1976年4月,山东省福山县古现镇李家村在整修水利时,发现一墓,上书:皇清诰封资政大夫天津候补道王公讳崇烈汉辅之墓。村民打开棺材,发现王崇烈身上放一全壳龟甲,上面写满文字。只是可惜,因当时场面混乱,被村民踩碎。如今有当时在场参加掘墓许多村民能证明此事。作者注)

著名甲骨文学者、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先生说:

“王懿荣,山东福山人。《清史稿·王懿荣传》谓:‘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潘祖荫并称其学’,是我国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于光绪庚辰(1880)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郎。他在《天壤阁杂记》中说:‘天下之地,青齐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玩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他1881、1882年曾于为官任上,在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大力搜求古代文物。《王文敏公年谱》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条记:‘公性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均稽年代,补证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前贤所未解。’王懿荣为官清廉自律,为购藏珍贵文物,不惜典当举债。因他‘固未尝一日有巨资,处极困之时,则典衣以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至是以居丧奇窘,抵押市肆至百余种,然不愿脱手鬻去也’。王懿荣搜求文物之苦心,跃然于‘年谱’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