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平原的文化基因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北平原,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有的年份雨量稀少,有的年份雨量暴增。日本气象学家田家康在《气候文明史》中认为:气候的变迁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又重大的影响。在黄河中游地区曾有一个气候较为异常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不均衡。吴文祥和葛全胜(2005年)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的大洪水发生于公元前4200年到公元前4000年。这与炎黄生活的仰韶文化时代基本对应。《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描绘的洪灾的画面:“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可以想象黄河泛滥的惊心动魄,古老的黄河如一匹难以驯服的野兽,任意奔流,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
环境越困难,刺激文化基因发育的正能量越强烈。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是黄帝部落,既与黄河水患相抗争,又保持着对黄河的依赖。黄河的河道变化不定,无法进行正常的灌溉,只能种植不需要灌溉的粟(小米)。
可以想象,对于黄河等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单凭少数人的力量或局部治理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而大规模的治水活动必须进行统筹组织,并协调各方共同行动,这就需要统一治水行动。黄帝部落在治水中齐心合力,辛勤耕耘。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是身经百战不辞辛苦的将军。《五帝本纪》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夫人嫘祖首倡蚕桑——织丝事业。可以说,自强不息、坚毅勇敢和苦难辉煌的“梅花精神”是黄帝部落在艰难而波澜壮阔的生存发展中锤炼出来的核心精神。
秦岭是中国的“阿尔卑斯山”。秦岭山地阻止夏季亚洲季风,形成降雨,为黄河支流的发源地,是长江、黄河分水岭,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表明秦岭远古比现在是更温暖些。在秦岭以北,就是关中平原,地理环境多样和复杂,史称“八百里秦川”。人类学家发现,“新月沃地”的粮食生产和乡村生活源于丘陵和山地,而不是源于低地河谷。公元前4000年,关中平原这一带便存在着农耕的村落,西安半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关中平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直到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炎帝部落一开始就是在比黄帝部落生存环境好的地方,但环境多样性挑战仍然很大,必须勇于创新才能求得生存。炎帝对技术的钻研预示了中华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擅长于技术改进。《易经·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而耒耜的发明和五谷的种植在考古中均得到证实。在炎帝故乡宝鸡的北首岭遗址中(距今7000~5000年)发掘大量的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碾棒,说明当时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他们也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
由于人口增加,农业需要扩大耕地面积。神农,又被称为炎帝、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在河边焚林垦殖、刀耕火种的生活。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也毫不动摇。可以说,是炎帝部落进一步拓展了农业革命的广度和深度。炎帝部落物质相对充盈。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易经·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炎帝部落敢于创新求变,包容多样性,自觉摒弃保守的生存状态,培养出巨大的创造冲动意识和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特质,可称为“牡丹精神”。
炎黄联盟的后果:天赋使命
在相当程度上说,地理造就文化,文化造就民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黄帝部落在华北平原受的磨难多,所以组织能力和意志力比较强;炎帝部落在关中平原面对多样性生态环境,容忍失败,宽宏包容,敢于创新,所以发明创造多。
由于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打了三次大战,黄帝部落占优势。当时,在黄河流域形成三大部落,一是黄帝部落,二是炎帝部落,三是在黄河下游(山东)的蚩尤部落。在澳大利亚和非洲,部落结盟是面对部落间生存竞争和战争的最佳战略之一,这一战略也在不远的过去中反复出现。炎黄部落毕竟是近邻,经济上有贸易关系,人员往来中有通婚,最终两大部落经过反复磨合非常智慧地联合起来,强强联合,共同迎战蚩尤部落。
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原始技术、生产、交易、娱乐、艺术的发明者,那么黄帝就是制度、军事、部落管理的创立者。炎黄部落联盟结合的优势在于继承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发扬光大了求变、创新精神,是“梅花精神”与“牡丹精神”的奇妙融合。
炎黄联盟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而且秋天储粮,度过春荒,这样必须有一个数字来记录。于是产生了数字。由于他们能储粮了,部落战争中的后勤保障能力增强,军事力量很快就超过了所有其他的部落。由于人口众多,技术创新能力强。《淮南子·本经训》亦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黄帝在结盟后很重视炎黄部落的团结,他生于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可见黄帝的大局观。
涿鹿之战的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炎黄联盟的压倒性经济和技术优势,必然取得与其他部落战争的胜利,在万邦中取得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相传,炎黄联盟在与蚩尤作短暂交战后,主动后撤,一直撤到涿鹿(今河北涿鹿县南)一带,准备在这里寻找决战机会。为什么撤退在此地呢?古地名“涿鹿”从汉字造字发上说,猪和鹿比较多,必定有水。我猜测有黄河流过,炎黄联盟计划“水淹七军”。蚩尤部落一路追到涿鹿,后勤补给线过长,面临粮草匮乏等困难。传说炎黄联盟先发制人,利用蚩尤立足未稳,掘开黄河,用洪水淹蚩尤的军队。而蚩尤不甘示弱,请来风伯雨师作法,以狂风暴雨袭击炎黄的军队。炎黄联盟见势不妙,请出女神旱魃,驱散风雨。蚩尤立即又改变了招数,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炎黄联盟一下就乱了阵脚,辨不出方向。危急关头,炎黄联盟在北极星的启发下,发明了指南车,冲出了大雾,很快确定了蚩尤所在的位置,突然发动大举反攻。蚩尤军队遭到突然袭击,一败涂地,最终蚩尤成为俘虏。国学大师范曾在《炎黄赋》中生动活泼地记载了此历史决定性时刻,“岁月迁流,穷奇斯生,涿鹿风云突变,域中归于一统,百族聚为中华,自中原而滂沛十方”。
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说,“中国一直就是中国人的,几乎从它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早期阶段就是中国人的了”。甚至可能早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8000年,中华文化就统一了。华夏族是“混血”,拥有得天独厚的两个基因,即“梅花”与“牡丹”,既坚忍不拔又敢于创新,既刚毅果敢又包容宽厚,形成了一个先进的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个文化兼容体,拥有得天独厚的梅花与牡丹两个基因,既坚忍不拔又敢于创新,既刚毅果敢又包容宽厚。从炎黄部落联盟的那一刻起,一个超级巨型部落在万邦时代冉冉升起,气魄宏大,光芒四射。“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梁启超语)。中华民族诞生了,中华大地的命运就已经基本注定了,地球上人类社会的命运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