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
1694800000052

第52章 医德教育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 (3)

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的医德境界是共产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先人后己境界的升华。这种医德境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为人生目的,以公而忘私,勇于献身为行为准则,表现在医德行为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按照医德原则和规范对病人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具备这种医德境界的医务工作者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他们的医德行为具有高度的坚定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自己的医德信念,不顾各种引诱或威胁,坚定不移地把医德信念化为自己实际的医德行为。白求恩、吕世才、林巧稚就是这种医德境界的典范。

就目前我国医疗队伍状况看,上述四个层次,第一和第四种都占少数,第二和第三种占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医德境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或长或短的期间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但也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医德的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高,其医德境界也会不断提高。

二、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医德修养是个体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医德修养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复杂过程,决非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还必须与防病治病、维护人民健康的医学实践相结合,与具体的医德行为相结合。

(一)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道德修养有途径,作为道德修养一部分的医德修养也有许多途径,在众多的途径中根本途径是医学实践。

1.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

医务人员只有在医学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医德活动,才能磨炼出医德意志,才能培养出医德情感,才能树立起医德信念,才能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也只有在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各种医德关系,才能暴露自己的思想矛盾,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还是违背医德的要求。

2.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

医德修养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培育医务人员的高尚的医德品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境界,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实践,离开了这个目的,为医德修养而修养,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医德原则、医德规范真正地转化成自己的高尚医德品质,才能达到医德修养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3.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动力和检验医德修养的标准

新旧思想的斗争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思想的改造和认识的升华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医务人员只有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根据现实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自我反省,才能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医德品质。因而,医学实践成为医德修养的动力。同时,医学实践和社会向医务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医德课题,促使人们去研究、去解决,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医德水平和医德品质的提高。而人们的医德修养如何,也只有通过医学实践才能表现出来,并在医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二)医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医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在与医学实践相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医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学习的方法

学习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和掌握新信息,接受新事物,而且促使人们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因此,医务人员进行医德修养应把学习作为基本的方法。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学习。医务人员应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了解和掌握医德基本理论、原则和规范等,并将其转化为内心信念,指导医疗和生活实践。此外,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人文医学知识,如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思想学习。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医德思想,学习同行优秀的医德品质是完善人格,提升医德境界,向医德理想境界迈进的有效方式。三是行为学习。行为学习主要是学习先进人物的医德行为。效仿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情操,以榜样的力量来鞭策自己,是医德修养的有效方法。理论学习、思想学习和行为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习的不同方面。因此,医务人员在学习时要做到三者协调并进,不可偏废或孤立地进行。当然,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遵循其内在规律,并同医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内省的方法

所谓内省,就是对自我内心世界进行反省。医德修养离不开内省、检查、解剖等"自识"。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十分重视修养中的"内省"的功夫。孔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韩愈"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王阳明更是强调"省察克治"的功夫。这种自我"内省"已成为中华民族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精神的优良品质。今天,我们仍应以此作为"养德至善"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经常地、自觉地解剖自己,评价自己,分析自己,调控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医德境界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升华,并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人非完人,医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弱点、缺点甚至错误,经常检点、省察自己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医务人员应有知耻之心,改过之勇,要敢于和善于内省。当然,内省决不是脱离实践的修身养性和"闭门思过",而是联系自身实际、患者实际和社会实际而进行的积极的自我解剖、自我批评,以不断求得新的进步。

3."慎独"的方法

"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特有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十分警惕的,从最隐蔽处最能看出人的品质,从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越是独自一人,没有监督时,越要小心谨慎,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慎独"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的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意义。

"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医德中的"慎独"是指医务人员在单独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定医德信念,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自觉进行反省,并经过这种反省活动,逐步达到高尚的医德境界。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提高医德品质,应努力做到"慎独"。这是因为,第一,医务人员虽然具有群体性,但工作却有相对独立性;第二,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诊断是否准确,用药是否恰当,抢救是否专心,治疗是否得当等,病人很难全面真实了解,家属一般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其他医务人员往往也不易发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医务人员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三,医务人员的心理情绪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医务人员养成了良好的自律品格,不但能够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医疗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还可以有效地约束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使自己的医疗行为时时处处有利于病人与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受外在力量的监督。医务人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不仅要"慎思",而且要"慎言"、"慎行";不仅要注意从"隐"处下工夫,而且要注意在"微"处下工夫。从大处着眼,小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积小善而成大德。

第三节 医德评价

医德评价是医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促使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德行为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医德规范的保障。因此,研究医德评价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医德评价及其标准、作用

医德评价需要有标准,只有合理的选择标准,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而只有合理的评价,才能发挥医德评价的作用。

(一)医德评价的内涵

所谓评价,是指对事物或人物的价值的判定或判断。医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医德标准和原则,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德行为作出的是非判断的活动。医德评价是调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维系一定医德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医疗活动中起着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医德评价对医务人员的行为方式,对医德医风的发展变化都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医德的善是指符合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的行为,也就是符合医德的行为;医德的恶是指违背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的行为,也就是不符合医德的行为。

医德评价的主体是社会以及与医疗相关的人,它既可以是医务人员,也可以是非医务人员;既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其他机构。医德评价的客体是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医务人员本人的行为,也可以是非医务人员的行为。

(二)医德评价的标准

医德评价不仅需要有主客体,而且还需要评价的依据或标准。医德评价的标准,即在医德评价中用来衡量被评价客体时,评价主体所运用的参照系统或价值尺度。符合尺度的言行或人,都认为是善行,违反尺度的言行或人,被认为是恶行。由于时代不同,社会地位及教育水准的差异,加上个体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不同,历来在医德评价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是与非、善与恶总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这种客观标准就是看人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国内公认的医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疗效标准

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或疾病的缓解和根除是评价的疗效标准。有利于患者健康是评价和衡量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医德及医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如果医务人员采取某些能意识到的,对病人治疗不利的措施或行为,不论其主客观原因如何,都是违反医德的。

2.社会标准

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评价的社会标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卫生工作把疾病与健康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认识和研究,医院不再单纯是治病救人的诊疗机构,同时还担负预防疾病,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责任。医务人员不仅治病,还有义务促进康复和预防保健,以及传播医学知识等。

3.科学标准

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是评价的科学标准。医学是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人类生命运动的规律及其本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探索战胜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辛勤劳动,不辞风险,不图名利,团结协作,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