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
1694800000050

第50章 医德教育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 (1)

引言

医德教育、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医德行为和高尚医德品质,必须通过医德教育、修养与评价等活动才能有效形成。加强医德教育、医德修养和医德评价有助于医学生与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行为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与价值取舍,又有助于社会主义良好医德医风的树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一节 医德教育

医德教育是为了使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履行医德义务,对医学道德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施加优良医德医风的影响,使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内在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和医德行为,促使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途径。

一、医德教育的作用

医学历来被称作"仁术",仁是医德,术是医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由此可见,中华医学传统十分重视"医德""医风"。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广大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良好的医疗服务,用高尚的从医行为去关爱患者。

(一)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础

医学院校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与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才能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的精神,真正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白衣天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新一代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发展医学事业、为人类健康献身的精神。医德教育是帮助医学生认识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优秀品质的基础。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医学生岗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务工作者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德教育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医疗卫生单位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优良的医德风貌,不仅能反映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能反映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医德面貌。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医德教育密不可分。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德教育,增强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意识,激发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情感,使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务工作者的个人品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医德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医务人员应把从教育中获得的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医德基本原则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成为指导医疗实践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强,医疗单位医德风尚就好,这对改进医院工作、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医疗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不重视医德教育,就容易滋长各种缺乏医德、甚至医德沦丧的现象:自私自利、遇事推诿、贪图安逸、见利忘义,这必然管理混乱,医患关系不和谐,医疗质量下降。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职业的需要,是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行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医德教育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在获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是医学和传统伦理道德无法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疑难疾病的不断产生,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等每年造成几千万人丧生。医学要攻克这些难题需要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坚持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团队的精神和为医学发展献身的决心。因此,医德教育是医疗卫生和医学科研单位推进科学研究的重要措施。通过坚持不懈的医德教育,增强医学发展的动力,就会使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主要学科和关键技术获得突破。

二、医德教育的过程

医德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形成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医务人员中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外界因素对医务人员思想的影响等。往往同一种医德教育的方法,在此时运用有效,在彼时运用就无效或收效甚微。这种复杂性构成了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正确而妥善地解决医德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是推动医务人员医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构成医德品质的基本要素有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五个方面,也可以把它归纳为知、情、意、信、行。医德教育大体上也包含着上述的基本过程。

(一)提高医德认识

医德认识是指医务人员对医德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和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医德认识,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医德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医德一定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医务人员医德概念的形成,医德判断的能力是医德认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医德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对社会主义医德的认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能力是认识水平的具体体现,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德认识要着眼于医德能力的培养。通过医德教育,使医务人员认识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和准则,并以此来判断言行,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医务工作者的医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医德认识不足,医德行为就会出现偏离,就背离社会的要求,就不切合病人的要求。因此,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帮助医药卫生人员提高对社会主义医德的认识水平,是医德教育的首要环节。

(二)培养医德情感

医德情感是指医务人员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也就是医务人员对医药卫生事业及病人所产生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嫌恶的内心体验。医务人员对医学优良道德的认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道德行为,医务工作者对自己所承担的救死扶伤的工作职责是否热爱,有没有感情,是什么感情,这和医务人员对病人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情感比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改变情感比改变认识要困难得多。激发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医德情感的前提和主要内容。医德情感是在医学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医德教育,帮助医务人员真正树立具有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使之对医疗卫生工作产生感情,才能真正用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对待工作和患者。良好的医德情感一旦形成,医务人员必然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爱护病人的观点,做到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甚至为了患者,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因此,培养医德情感是提高医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三)锻炼医德意志

医德意志是指医务人员自觉地克服在履行医德义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医德意志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因此,医德意志是医德行为的杠杆。医务人员有没有坚毅果敢的社会主义医德意志,直接关系到医疗实践,决定医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意志坚强的医务工作者,能够经常排除各种障碍,始终不渝地去实现自己的信念和诺言,对于职业所承担的义务,表现出真诚和强烈的责任感。因为在救死扶伤的医疗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和曲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就不能做到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而可能是畏缩不前,向困难低头,屈从于错误的思想影响。医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锻炼医德意志的过程。通过医德教育,在对社会主义医德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乐于践行,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就会逐步形成坚强的医德意志和坚定的医德信念,在医疗实践中就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因此,锻炼医务人员的医德意志是医德教育的关键环节。

(四)树立医德信念

医德信念是根据一定的医德认识、情感、意志而确立起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是一种追求和向往,是意志、耐力、智慧和胆识的融合体。信念外化为行为是信念的根本要求。医德信念是促使医德认识转化为医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医德行为产生的动力,并使医德行为具有坚定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医德信念与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的升华。医务人员一旦牢固地树立了社会主义的医德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医德规范选择医学行为,并切实履行。因此,着力于医务人员医德信念的树立是医德教育的中心环节。

(五)提升医德行为习惯

医德行为习惯是在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和医德信念的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没有一定的医德认识,就没有医德情感的产生;没有医德认识和医德情感,就不能形成医德意志和医德信念;没有崇高的医德信念的指导,就不会有高尚的医德行为;没有医德意志,就没有医德行为习惯。因此,使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环节。

综上所述,在整个医德教育的过程中,医德认识(知)、医德情感(情)、医德意志(意)、医德信念(信)与医德行为习惯(行)是不可割裂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高对医德的认识是前提和依据,培养锻炼医德情感和意志是两个必备的内在条件;树立医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而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医德教育的方法

教育有规律,医德教育也有自身的规律。教育要讲究方法,根据医德要求,针对医学的特点和医务工作的性质与特征,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