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
1694800000003

第3章 绪论 (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出现分工,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上有过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这次分工摆脱了人类居无定所的游牧状态,使人类定居下来,形成社会雏形;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次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内涵得以拓展;第三次是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这次分工更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城市,从此也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社会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高。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催生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四种职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内部分工更加细化,于是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职业。

工业技术革命解放了生产力,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愈为细化,现代职业种类迅速增加,职业的演变也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18世纪8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促成了新职业产生的连锁反应。电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时代。与此同时,自动化相关职业不断推出。

今天,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有人把它称为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航天技术、遗传工程、生物工程等新领域里的新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与信息相关的职业不断出现。

(二)职业与职业道德

1.职业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的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第二,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计满足精神生活。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的含义有五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第二,职业道德没有确定的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并通过个体的自律实现;第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从业人员义务的要求,但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第四,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行业的不同价值观;第五,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企业发展。

(三)医学与医德

1.医学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状况来划分,有预防医学--又称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又称为第二医学,康复医学--又称为第三医学。根据应用与否来划分,有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划分。目前的系统生物医学是融合中、西医而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医学,正受到高度的关注。

医学不仅关注人的器官和疾病,还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和人的生命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广为接受的理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医学道德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2.医学道德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立志的思想基础和职业生活的行为规范。医德是医务工作者个人修养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孕育于家庭,起步于童年,修订于社会,建树于职业,巩固于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之中。

医德是一种社会道德,是社会对医学普遍要求的反应。医德也是事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信念、价值观和情感在职业生活中的倾注。

二、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系统研究医学领域各种道德现象的科学。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研究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研究医学领域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一)医学伦理学的含义

由于时代不同和人的认识不同,医学伦理学有不同的定义。1803年英国哲学家、著名医生托马斯·帕茨瓦尔(1740-1804)在《医学伦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他认为:"职业伦理学是'人性的知识'与'广泛的道德责任'之间的综合。""医学伦理学的一般体系是使无论是官方正式的行为,还是医学领域之间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则所指导。"19世纪这种观点被广为接受。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药理学教授川塞·里克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真正的医学伦理学是基于伦理学理论并用之来处理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医学伦理学权威克劳色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与里克的观点并无本质区别,他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提出,医学道德与一般的日常道德没有区别,含有与一般道德相同的规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二)医学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医学伦理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早期的医学伦理思想到形成学科体系,以及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古代医学伦理思想阶段

这是医学伦理发展史上的初级阶段,它是建立在医学发展的经验性基础上的一种对医学职业的自我良知。跟师学徒、个体从医,是这一时期的医疗形式。从医者之间没有往来,更没有交流,靠的是个人医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是从医者个人的道德自律。这一时期的医德思想虽然随着历史的进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基本特点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以职业戒条为形式,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带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的特色,是一种以尽义务为宗旨的行医美德;医学伦理思想与宗教搅在一起,其伦理基础主要是由宗教思想所倡导的德性论与义务论。这一时期形成的优良医德传统被后世所继承,并为近代医学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近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这一时期是人类伦理思想也是医学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近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伴随着18世纪末诊所和医院的出现而产生,由于诊所和医院的出现,由个体行医发展到集体行医,医者之间由过去互不往来发展到往来密切,医患关系由医生对病人的一对一变为多对一,医患关系的复杂化要求有和这种变化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于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形成。与之相随,医学观念、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等,都随着社会的要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时期人道主义开始深刻地影响医学伦理思想,医学伦理日益由医生、病人等个体的道德发展为社会公益道德,哲学上的价值论、功利主义、公益论开始影响和指导医学伦理判断和选择。医疗卫生成了一种全人类的社会性事业,医学伦理开始成为社会伦理和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医学伦理规范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

3.当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伴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新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医学伦理学在进一步地延伸,它以生命为中心,不仅关注医疗领域中的病人,而且还面向整个社会人群,从生殖、生育、医疗卫生保健、公共卫生政策、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直到临终、死亡等方面涉及的种种伦理问题进行探讨,演变成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产生,是人类面临生物医药技术迅猛发展时所产生的伦理难题的思考的结果。这些伦理难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更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生命伦理学的产生,突破了医患关系的有限范围,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去探讨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各种复杂的道德关系及伦理原则和规范。生命伦理学是一个新领域,其学科研究和发展还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待于更准确的理论构建和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三)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医学的每一个部分,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医德的基本理论,包括医德的产生、发展规律;医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医德的演变及其理论基础;医德与医学科学、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第二,医德的规范体系,包括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医德规范和医德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医德的规范体系。其中医德规范又包括基本的医德规范、不同领域(医疗、科研、预防、教学、管理)的医德规范、不同科室的具体医德规范等。第三,医德的基本实践,包括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修养等。第四,医德难题,指那些在实现新的道德观念和实施新医疗技术中产生的难以用传统观念解决的伦理问题。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医学伦理学是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认识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把握医学方向具有积极的作用,掌握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的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伦理学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保证医学为人的健康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市场经济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人的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这种改变对医学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积极的、消极的方面都有,总之是喜忧参半。

(一)市场经济对医学实践的正效应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卫生体制是单一的国家统筹包干,人、财、物都以分配的方式实现,医疗机构没有自主权,医务工作者没有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城镇为试点,在原有制度框架中引入对供需双方的制约机制,不断探索改变医疗制度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的下发,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办医,扩大医疗服务项目,促进"医疗市场化",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兴起。2000年《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城镇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我国城镇形成了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相结合辅以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障体系。

农村在原有合作医疗体制基本瓦解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开始了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尝试。《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要"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实行区域性大病统筹,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也开始试点工作,并不断发展和完善。重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达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正在全面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已建立起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国境卫生检验检疫等多部分组成的基本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公共卫生机构和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改变:基层公立卫生机构减少,非专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非公医疗机构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防疫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已成为主要任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职能分工;公共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