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
1694800000012

第12章 医学伦理关系 (2)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主观因素,而主观因素又来自于医方和患方两个方面。在这两方面中,医方起着主导作用。

1.医方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医方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最终体现在医务人员的各项工作之中。首先是认识上的原因。医疗的商业化倾向,使少数医务人员把医患关系也商业化,利用职务权利获取不正当利益;片面地认为疾病主要是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所致,忽视病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状态等心理社会因素。其次是精神、心理原因。缺乏服务意识,认为诊治患者是一种恩赐,听不进患者的合理意见和要求;或认为患者是一个探索和研究的对象,只爱病不爱人,缺乏对患者应有的热情;医务工作责任重大,由于疏忽或疲惫都可能带来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因此,心理压力较大,缺乏与病人应有的交流;医务人员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工作和工作对象之间往往不能很好的平衡,重视工作,忽视工作对象,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

2.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患者也是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医患关系也有一定影响。少数病人认为自己是"上帝",把医务人员的服务看成是低人一等,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和配合,挑剔、刁难、指责,甚至在医务人员中挑拨离间,严重影响医患之间的正常关系;极少数病人把就医当作谋利的一种手段,在医疗过程中故意违反规定,制造矛盾,由此形成医疗纠纷获取补偿。

(三)医患关系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现有的医患关系中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逐步得到改善;而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观因素中,医务人员是主导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必须从医务人员做起,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医患双方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理解尤为重要。医务人员应理解患者疾病带来的生理痛苦、对疾病的紧张产生的恐惧心理,对家庭和未来的牵挂,以及希望早日病愈的心情。正是这样,有时患者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或对诊治提出一些异议,医务人员应该理解和尊重。对合理又能办到的要求应予以满足;对合理而难以满足的要求,应耐心解释说明;对个别无理取闹的患者或家属,也要忍让、劝说,可通过领导或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同时,在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重视自己的感情、行为对患者的心理效应,以掌握患者的病情、感受、隐私,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的医疗行为及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2.提高医术和医德水平

提高医术和医德水平是减少和化解医患矛盾,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精湛的医术是获得患者信任的保障,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而医者的艺术性语言和理智、理性等的修养对建立新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个性,采用不同的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方式,在出现矛盾和纠纷时要冷静、容忍,即使患者有错,也不要争吵,防止矛盾激化。

3.加强医院管理

加强医院管理是预防医患矛盾,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在医院管理中,对那些不适应病人需要和医学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补充,并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样,因医院管理不善或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医患矛盾就会大大减少。

四、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不能回避,更不能任其发展,因此,只有直面这些矛盾和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才是根本的出路。建立良好新型医患关系是社会的要求,是医患双方的共同呼声。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医患关系的途径

1.树立平等合作观念

在社会生活中医患关系的双方都是平等的主体,两者只不过是所担任的角色不同,都拥有人的尊严,都需要同情、理解和尊重。新型的医患关系必须以平等作为前提。其次,病人不是机器,不是医者的加工对象,而是一个社会的、有思想的、有头脑的人,注重病人对诊治的要求和意见,不仅能使医患关系比较融洽,而且有利于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更好地配合治疗,也利于提高诊疗效果。融洽的医患合作关系也是圆满地完成诊治过程的需要。实践证明,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平等合作关系将越来越代表着新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2.建立真诚负责的关系

良好医患关系以双方的相互信任为前提。作为医者特别要注意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因为信任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决定病人能否配合,更决定着医疗效果;作为病人更应信任医者,这既是对医者尊重的需要,也是确保治疗作用的需要。其次要相互负责。医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病人同样要对自己的疾病和健康负责,不能认为治病是医生的事,与己无关,不配合、不合作,拒绝执行医嘱。

3.公正礼貌做事待人

医患之间不是一种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公平、公正是这种关系的基本要求。医生决不允许利用角色特权和医疗手段谋取私利,实事求是是医者的职业操守;病人及其家属不能为达到某些个人目的(如开假医疗证明、做假的伤残鉴定等)而贿赂医生;病人及其家属不必在一些重症和疑难杂症被抢救或治愈后以重礼相谢,因为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礼貌是指医患双方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讲道德。医患双方的目标一致,因此都要注意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以礼相待是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

(二)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医学道德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医患关系受到了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趋势,这对医学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医患关系的民主化趋势对医德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患者及其亲友民主意识在逐渐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参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患之间的地位逐渐从主动-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转化。这既是民主化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医患关系的民主化趋势使得患者的地位不断上升,也使患者的要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趋势。在医疗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医患关系特点的认识,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必然引起医患矛盾。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增强民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一视同仁地对待患者。

2.医患关系的法制化趋势对医德的要求

传统的医患关系主要是靠道德规范维系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给予了明确的规范,法律规范逐渐成为医患关系的制约手段。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认真学法、懂法,在法律规定内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有区别也有联系,法律规范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底线,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医疗活动;同时,增强道德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根本。

3.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对医德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医学活动由于大量采用物理、化学的诊断设备,特别是现代医疗仪器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医生获取病情、作出诊断和治疗。大量的诊疗设备介入医疗过程,一方面使医生的诊断治疗变得越来越快捷而有效,同时也使医生对设备的依赖逐步加强,医患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医疗仪器隔阂了医患之间的联系,制约了医患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双方情感交流,不利于病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医患之间关系在-定程度上被物化,而这种"物化"趋势正在发展。医患关系这种物化趋势要求医务人员加强人文修养,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在应用高新技术中不忘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注意与病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4.医患关系分解的趋势对医德的要求

医学的纵向分化,学科愈分愈细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一个医生只对某一疾病或某一器官而不是对整个患者负责,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不是依赖一位医生,而是几个医生、一些科室,传统的一个医生负责-个病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医患关系正在出现分解趋势。此外,疾病发生在人身体上,诊治疾病应当统一考虑病和人,而医学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却让我们看到,甚至出现了疾病与病人分离的趋势。这些倾向值得重视,应该避免。作为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治病,更重要的是要与人联系起来,真心实意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医学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民主化要求和法制化趋势以及医患之间交流减少,出现"高技术、低情感"的趋势都值得重视。医患关系的这些变化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势在必行。

第二节 医际关系

医际关系是指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疗机构内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医疗机构内的关系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既包括那些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医务人员,又包括与医疗实践有间接关系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研究医际关系的特点、规律和相关的道德规范,对协调人际关系、履行道德责任、贯彻医德宗旨、改善医疗服务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际关系及其特点

医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在医疗领域里因工作关系、情感关系以及其他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对象之间既包含个体之间的关系,又包含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有群体之间的关系。

(一)医际关系的含义

医际关系是医疗卫生系统内部之间关系的简称。它特指医学实践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医护人员与医技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等多种类型的现实人际关系。

(二)医际关系的特点

医际关系是多种关系构成的综合关系,这些关系带有医学行业特征,是由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决定的,医际关系具有协同性、平等性、综合性和同一性特点。

1.工作的协同性

医生曾是"自由职业者",行医是一种独立自主、各司其业,超然于群体性、社会性之外的特殊职业。实际上这种概括是对古代医学不够发达,医患关系单一,医者互相之间较少配合那样一种医疗工作状况的简单推演。事实上,行医早已离不开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持,成为集体性、协作性、组织性很强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活动。现代医学强调的系统观和生命观要求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密切协同、综合救治的观念。现代医学要求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提供全过程服务,而全过程服务又必须建立在各环节合作的基础上。医际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总体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而医疗机构之间由于医疗条件的不同,技术的差异,特别是针对疑难病症更是需要协同攻关。

2.主体的平等性

在医疗卫生机构里,人们有职责分工的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处于相互平等的关系之中。医疗卫生系统中确有上级和下级、领导和群众,以及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之分,但这主要是为了明确隶属关系和岗位责任,而不能代替业务合作、学术民主的平等医际关系。

当代医学在医、护、技、药各学科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不同医学分工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再是简单的辅助与帮手关系,而是具有优势互补、学科渗透、合力攻关的性质,这就是医际关系平等性的内在根据。就每一项具体的业务协作而言,往往不仅有明确的分工,而且规定了主从关系,这是更集中、更有效地完成具体任务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医疗人员之间平等的道德地位和业务关系的根本改变,因为分工只是相对的,合作是永恒的;主从是可变的,地位是平等的。医疗机构之间无论等级高低、医疗条件优劣,其职责和功能是一致的,由此,地位也是平等的。总之,医际关系的平等性是由人们道德地位的平等性和各自履行医疗岗位职能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3.关系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