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16724800000051

第51章 那次刻骨铭心的瓦斯爆炸事故

赵松培

我在独山子工作21年,其中有几年是在双炉裂化车间度过的。那些日子令我终生难忘,尤其是1965年10月17日的瓦斯爆炸事故让我刻骨铭心。

1965年9月,我从矿区党委机关调到双炉裂化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

从机关到基层工作,对于我这个从家门到学校门,又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次到生产车间工作是组织的信任,可以学习炼油生产知识,积累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双炉裂化是炼油厂的主要生产车间,付洪奎、栾福东、赵克等车间干部都是老双炉,工艺技术员韩宝全、王宝贤,设备技术员代世忠也都是很强的技术干部。工人中大部分是转业军人,政治思想基础很好,并且党团员也不少。潘龙福、陈守东、汪鼎瑜、刘作修、朱作孔、娄永泉、李善堂、王洪福、张焕水、王正官、许继汤、曲联松等等,不少是石油五厂老师傅带出来的技术骨干;李映雨、于宝初、南铁成、闵启烈、吕宝汉等一帮青年职工工作积极、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双炉裂化车间的各项工作都在先进之列。去这样基础好的单位工作,我能学到东西,也有信心做好工作。忧的是,虽然我是中专学历,可学的是计划管理,不懂炼油生产技术。双炉裂化生产工艺复杂,高温高压,人多设备多,用江仲怡副厂长(双炉裂化第二任主任)的话说:“在双炉工作,就像身边睡着一只老虎,你不小心它就会咬你。要是出个纰漏,不但有负领导的信任,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一定要小心,更小心!”

初到车间,一切都很顺利。我和几个干部互相配合,跟工人师傅们也逐渐熟悉起来。党委、厂部布置的各项工作也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庆节后不久,装置按计划停工检修期间却出了事,给我一记当头棒喝。

10月17日下午6点钟刚过,洪义(大学生)从厂里回到宿舍对我说:“你快到车间去看看吧,出事了。”我的脑子“嗡”的一声,不顾一切地跑,一到车间,顿时就傻了眼。一百多块管沟盖板七零八落地躺在管沟两旁,透平泵房、热油泵房、操作室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碎,玻璃碴散落在地,眼前一片狼藉。值班的苗玉旺师傅讲述了事故的经过。

下午5点半,大家都下班走了,杨学兰、桑树发(既是操作工又会电气焊)看还有些乙炔,觉得倒掉可惜,就想加班换一个该换的蒸气开关。他们爬上管架蹲在管线上施工。桑树发用气焊切割得很顺利,杨学兰刚焊不久就爆炸了。老苗说,他巡回检查回操作室,走到汽油取样孔容—1底部处就看到爆炸了。他当时距离管沟只有3米,真是有惊无险。他让我看杨学兰刚蹲过的管线下方,一块炸飞的盖板碎片砸破保温铁皮紧紧地嵌进保温层里,一块盖板飞上架空管线掉在老杨蹲的地方附近。我吓出一身冷汗。连忙问,老杨现在哪里?老苗说,那块盖板就掉在杨学兰身后,没砸着,他们回家了。没有伤着人!我的心一下落了地,平静了许多。很明显,爆炸是由于毛毡没盖严管沟,焊渣掉进管沟而引起的瓦斯爆炸。一会儿,几个车间干部都到了,我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方案,并向厂部调度室做了汇报。

第二天,厂部通知各车间干部带领职工代表到双炉裂化爆炸现场参观。江副厂长要求各车间吸取教训,进行安全检查,杜绝麻痹思想,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江副厂长说,发生了事故是坏事,吸取教训、受到教育是坏事中好的一方面,要继续搞好检修,按时顺利地把装置开起来,确保全厂产品计划的完成。

“10·17”爆炸事故,厂领导虽然没有过多地批评,但我们几个车间干部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在厂里成了反面教材,这是我们的耻辱。大家痛定思痛,决心要打翻身仗,很快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检修很快完成并顺利投产。1966年10月,双炉裂化瓦斯爆炸一周年时,实现了所有油、蒸汽、瓦斯、水、风开关、法兰、接头没有跑、冒、滴、漏现象,成为全厂第一个无泄漏生产装置。即使在“文革”最乱的时候,双炉裂化的职工只要一到岗位,就能做到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精心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做到每个班都安全生产。直到1972年,双炉车间无论开工运行还是停工检修,再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为什么一个技术装备并不很好的高温高压装置能做到那么长时间(2000天以上)安全生产?归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原因:

1.安全经天天念。班前(后)会上,班长、车间干部要讲安全,岗位交接班要交安全隐患发现处理情况,重要情况及时向车间报告。每周一车间开安全生产会,总结上周、安排本周安全工作,主管安全的车间领导对各班组进行点评。每周要对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砂)等进行检查。每年的10月17日车间安全日重温那次爆炸的教训,总结一年的安全工作(可惜“文革”期间未坚持)。通过上述警钟长鸣的做法,安全生产观念在职工中入脑入心,并体现在行动上。

2.开展事故预想活动。有了思想准备才能临危不乱,才能紧张有序地应对。通过技术练兵,操作工对本岗位的操作技术能熟练掌握,能独立处置本岗位工艺、设备出现的异常情况。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岗位之间相互问答各岗位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处理措施。每位操作工对本岗位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处理预案,一旦事故发生,先关哪个阀门,再开哪个开关,设计好最近的路线。车间组织事故演习,假设某一管线破裂(也可以是着火)各岗位紧急处置,把平时的预案变成实际操作。一次次演练,处置速度不断提高(吕宝汉能在两三分钟内爬上40多米的塔-6关好阀门)。

3.一旦事故发生,每个操作工人都要不怕苦、不怕死,敢冲敢拼,以最快的速度正确操作,使事故不至于蔓延扩大,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事故之后“三不放过”。首先,事故发生的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是自然原因、设备缺陷还是人为因素?是思想麻痹误操作,还是有意破坏?从根上找到原因以便分清责任。其次,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适当处理,没有从思想上接受教训“不放过”。通过对事故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使责任者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理,思想上接受教训,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第三,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因为设备缺陷、工艺设计或某项制度不合理而引发的事故一经查实,就立即整改,不整不罢休。还要举一反三,查查是否还有其他隐患存在,一并予以消除。由于一次次的“三不放过”,事故的频率越来越少,严重程度也越来越小,从而创造了较长的安全生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