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16723700000088

第88章 新闻复杂论(10)

在生物学上,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普通动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人属于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但并非生物进化的终点。智人意指拥有高度发展的头脑。人如果不遵循生物进化理论,同样会有一天被其他动物所取代。

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在神话学中,人的灵魂也会被拿来与其他的人型动物作对照。如人工智能或天使是独立于活的肉体的灵体,但只能以一些指令运作,兽人或亚人则只有欲望和肤浅的情绪。

在佛学中,人用三身来描述:法身、报身、化身。人间佛教认为三身本是一体,只是为了描述和形容的方便而已。

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恩格斯著有《从猿到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来源的经典研究。

行为学上来看人类的特征有:懂得使用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互助性社会组织、喜欢发展复杂的科技。这些行为学上的差异也衍生出不同的信仰、传说、仪式、价值观、社会规范。

教育学对“人”的理解有如下要点。

第一,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人的本质是在人自身的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是一种“自我规定”。

第二,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人具有发展的本质。人的实践本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即人具有发展的本质。

第四,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两层意思:一是人的自我本质是在不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逐渐生成的,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空间中;二是人的自我本质的生成与发展要受到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

第五,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

对人的哲学思考

不同的哲学家,对“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1.人是神的创造物。在中外早期哲学体系中,主流观点认为人来源于神的创造,这其实是对于人创造自我的反映。中国有女娲造人说。神话与宗教结合形成中国独立的人学思想。在我国春秋战国就有比较系统的人性学说:善恶二性论。欧洲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上帝造人。基督教圣经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违抗了上帝的意旨,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来到凡间,才创造了人类,因而后来的一切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入罪恶的肉体,由此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2.人是自然的人。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从人的自然属性上揭示人的本质的。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念中,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实践是自觉的。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人是解放自我的主体。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人自然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总之,人以实践创造自我存在,自觉的发展自我的本体。

4.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提出最新观点: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唐震《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他认为,在广义的自然界的背景之下,整个世界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它们同时构成了个体的对象世界。人的对象世界在其自然的属性方面由低到高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差别表现为从非能动的自然逐渐向能动的自然演变的过程。

人在对象面前既是接受对象的受体,也是选择对象的主体。由此形成人与对象的四大关系:原始自然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感觉,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一对象关系;人化自然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知觉与表象,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二对象关系;他人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意识和语言,以此为标志形成第三对象关系;自我与个体自身发生相互作用凝聚成个体的反思,以此为标志形成第四对象关系。

人在其与对象发生作用之前只是一个白板,他在人的意义上是个虚空。只有在与对象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人的核心内容,即人的自我。在感觉阶段,人是一个凭着感觉认知世界的感觉主体,感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摹仿性;在知觉和表象阶段,人是在多个感官的自觉基础上形成的知觉主体,知觉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综合特性;在意识阶段,人是一个有着反主体倾向的意识主体,意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反主体性;在反思阶段,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审视的理想主体,理想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反思自身。这些不同阶段的对象关系进驻在个体之中,就形成了个体不同阶段的自我。可见,人的自我在本质上是动态的、渐变的、逐渐完善的,自我就是个体从对象那里获得的对象关系寄宿在个体之中所形成的人的感觉、知觉、意识等精神实体,而人生的不同阶段就是对这些精神实体的不同表达。

资产阶级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解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都是讲物质的人,与宗教神学绝然对立。不同点在于:前二者在揭示人的本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近代西方哲学家尤其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即把人的自然属性当做人的本质。他说人的本身最高的绝对的本性及其生存目的,是在于意志、思维与情感之中。至于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意志、思维和情感则不去考察。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就抽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看做是抽象的自然人了。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也承认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如人体科学就是以自然人为对象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有两重属性,但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则是其社会性。因为现实中的人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或者群众。无不都是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中,使用生产工具谋取物质生产资料的人,离开这一根本的社会属性,单就自然属性而言那就难同动物相区别了。

从对象的角度认识人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视角。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非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在这个意义上,人如果失去了对象,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因此,把人看成是其对象之所是,是理解和观察人与世界关系、理解人的主体能动性以及辩证地看待人的成长过程的又一认识逻辑。

在伦理学的范畴之中,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

什么是人?从人的本性,或者说从广义上可以讲,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动物。这种定义是从人的共性方面来定义的。人类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叶子一样,与其他的同类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其个性的,特别是人的意识。

人学的发展

以“人”为核心,已经发展出了一门专门的“人学”。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

人学的主要观点有:

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

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

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之中。

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在研究实质上,人学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

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中国当代学者、人学家张荣寰先生在2008年3月发表的《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中解决并得出人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根本命题及其最新成果,他提出: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并且说明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从理性的角度来关照社会秩序的方法是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http:/baike.baidu.com/view/1191876.htm)

这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只有在人格生态中反思才能得出真理般的方法和智慧。”

“当反思在科学与哲学中丧失了发展原本的确然性的环境。要想找回这种区分后的确然性的环境就只有将人归正到生命中的第一位的存在地位才能拥有出发的本源,那就是要在人格生态中反思,用东方的一个术语‘养生’来说明他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丧失养生的作用,现象学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人格生态的纯粹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它仅仅来源于纯粹‘反思’,是没有意义的‘科学’。这就需要人学的基本观点来复生这种僵尸学科的生命,那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类社会’、‘生活世界’、‘交互主体’和‘人格生态’的同时,对科学和哲学提出反思性的要求。”

“只有人学能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

人学能从人的整体认识上来确定人文精神之内涵,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这离不开人学的研究,而人学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人文精神体现着人学的时代功能。因此,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