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实用幼儿家教入门
16722000000034

第34章 附录(6)

6、如何叫孩子应付考试

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不一样,好起来不一样,差起来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的差,是表面现象,其实他脑筋很好,对功课的理解也不错,就是考试考不好,拿不到好分数。

考试是现代教育下的一个不得不存在的糟糕东西。从前的小孩到店铺里学生意,比现在的小孩学功课幸运,因为他们不吃考试的苦。他们只晓得天天给师傅倒洗脸水倒洗脚水倒夜壶,然后一门心思学手艺,没有任何考试烦他们。碰到考试就头疼,碰到考试就吃三勒浆,这是从前的小孩根本不知道的奇怪事情。

考试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足够的大学给孩子们上,也因为国家的教育部门,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业绩,以便确定他们应得的奖金和荣誉,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要工作了,用人单位会问他,你读的是哪个学校,主课分数多少,所以,你叫你孩子别介意考试分数,就肯定不对。你不叫孩子拿出一些精力来应付考试,可能他的功课会学得更好,甚至有天才表现,但前途会不会好就很难说。所以,对现在的孩子来讲,应付考试是他们必须学好的一样看家本事。应付得好,自然得分多,花时间少。

考试有考试的窍门。底下我讲一讲我本人的一件事,如果你孩子正好今年高考,我想你会有兴趣往下看。因为,我讲的是我高考时候的情况。

那是二十四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高考题目没现在的复杂,但那时候的学生也普遍学得差,再加上国家十二年没正规招生了,考生比蚂蚁还多,所以其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现在比,有过之无不及。我得知我的测量师父(他可从没考过我,但他认为我作为测量练习生,干了一年多的野外测量,已达到中专毕业水平,给我的单位鉴定,就是这样写的)给我报了名,要我在探亲期间赶回去应考,这时离高考只有半个月了。

在这半个月中,我做了两件我认为一定要做的事。一是把数理化从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课本都通读一遍,并自己归纳重点;二是把1949年到1965年的所有数理化高考题目,全部做一遍,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跳过去,其目的不是如何解决难题,而是熟悉试题类型。

当时社会上有许多高考培训之类的辅导班,那时候经济意识不强,那些辅导班全是免费的,许多优秀教师无偿给考生讲题目,但我一次也没去听。因为我觉得,与其听懂一两道难题,不及把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搞清楚。那时候,我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给浪费。等我搞完数理化,留给复习政治的时间只有一天,留给语文的只有一个晚上。无庸置疑,自然是语文考得最差,数理化考得最好,结果很幸运,考上了当时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的武汉某校。

考试期间,语文考砸了我自己知道(后来得知其分数是44.5分),心里特别难受。一个中午,就在积雪很深的中学操场上一圈一圈走,要自己冷静下来。这时我想,哪怕语文得零分,也要考好底下一门。结果我在雪地里没白走,底下一门果然如愿考得不错。

单就高考而言,我只强调两个问题,一是要认真理解基本概念,然后才是多做难题;二是无论考得好坏,一定坚持到底,千万不能泄气。

另外要讲的一个小窍门是,叫孩子把记不住的概念、公式及定理,全归纳起来,写到一张纸条上。不是叫孩子把纸条带进考场偷看,而是叫他在考试之前记一遍,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把这个记忆在脑子里保持到考试结束,应该没有问题。

7、马太效应

西方有本书非常有名,这就是《圣经》。西方《圣经》里有一章叫《马太福音》,这《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话,而这句话,被学者称之为马太效应。其原话是: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显然这句话译得不够通俗,我曾经自己把它译了一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给你,因为你太多了;把你的拿走,因为你太少了。举个例子,可能更便于理解:有钱的更容易来钱,钱少的更难挣到钱。

我们人类生活,其实是一个由我们自由诠释的主观世界,所以哲学家有“我思故我在”之说。讲这些是不是扯远了,文不对题了?依我看,马太效应就讲的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社会竞争法则。这是一个你认为它残酷它就残酷的法则。

为啥人家的孩子这样也好,那样也好,啥好事情都有人家孩子的份?为啥你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啥倒霉事总轮到你孩子?如果你心里有这种想法,就应了这个著名的马太效应。

从道理上讲,马太效应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一个孩子若一门功课很好,那么跟比别的孩子比,他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精力,也更有兴趣学好另一门功课。一个孩子若样样功课都好,关注他的人就多,社会给他的机会也多,他的潜在智力就容易发挥出来,好像神童一般神奇。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孩子若一门功课不好,那么学好另一门功课,尤其是新开的一门功课,就兴趣不大,容易学不好,而且学不好也不觉得奇怪。一个孩子若样样功课都不好,结果自己也无所谓了,怎能学得好?

马太效应体现在考试方面,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容易考出好成绩来,成绩不好的,容易考砸了。从《圣经》上引出马太效应,容易使人认为这是上帝的意思;给予也好,夺走也好,全是上帝的事,这好像不对。我们中国人不大相信上帝,所以把西方人的上帝理解为命运,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命中注定,其实这也不对。我相信当家长的十之八九,不会认为孩子的功课好坏是命中注定。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你是对自己的孩子极度失望,或者是逃避当家长的责任。

使马太效应有利于你的孩子,而不是有害于他,这不是办不到的事。大凡学识深厚的老师,会经常提醒孩子这样一句话:“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重要。”如果你的孩子不明白这句话,对它没印象,那么你应该也像那些老师一样,经常这么提醒他。

一道难题做不出来,或者一门功课没学好,追根溯源,往往是开头的基本概念没吃透。新学一门功课,比如化学,比如物理,头两章总是最简单,往往就因为它简单,孩子容易忽视它,不把它当回事,结果问题越来越多,题目也越来越难做。这就钻进了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中。

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最好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功课越是简单,越是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像造房子一样,起初是打地基,这地基打得越扎实,房子就盖得越稳当。开新课时,往往同班同学的成绩都差不多,后来才拉开距离,且越拉越大;其马太效应,也越发明显。我说没说错?

8、熵的原理

如果你觉得我前面讲的那个马太效应有失公允,那么我现在所讲的这个熵的原理,不会惹你生气,因为,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与马太效应一样,熵的原理也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法则。这原本讲的是热力学上的事情。如果给一个封闭的房间加热,其热量总是趋于均匀分布;如果这个房间里的热量各处相等了,我们就说这里的熵最大。在科学家眼里,熵是混乱程度的度量单位。混乱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无序化,没有规律;二是指彼此一致,分不出你我。

又扯到云里雾里去了,是不是?如果你有耐心听我解释,你会像我一样,发觉熵的原理其实无处不在。这个原理的核心问题是:熵总是自然而然地增大。

举个例子,一片树叶掉地了,腐烂了,没了树叶的颜色了,没了树叶的叶脉了,没了树叶的形状了,它的每一个点都变得一样了,腐烂于泥土中了,最终看不出来了,这就是熵日趋增大的自然表现。再举个例子,一个单位突然没了领导,或者领导本来就管理不当,那么这个单位,就容易出乱子,这也是一种熵现象。

现在,我们回到孩子身上讲孩子的事。拿熵的原理来分析,孩子的功课有自然下降的趋势,就像高处的东西,被地球引力往下拉一样,这是自然规律。如果你认为你孩子原本就应该学好功课,原本就应该考试考得好,你就大错特错了。

谚语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讲的就是熵。而且,不仅讲到了熵的原理,也讲到了反熵行为。啥叫反熵行为?那就是有意克服熵增大的具体动作。拿竹篙撑船逆水而上,就是最明显的反熵动作。

读书人的毛病,是喜欢绕弯儿说话,可怜我也读过几本书,所以未能免俗。讲了这半天的熵原理,其实就讲了一句话:小孩功课不好是自然而然的事,不必大惊小怪。

显然单说这句话于事无补,但明确这一点则非常重要。

你若明确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着急,不会上火,不会成天坐卧不安。我前面说过,我们当家长的不能放任孩子,若放任自流,不知会流到哪里去;但也不能包办代替,孩子学功课是孩子的事,你掺和多了,可能你是学进去了,可你的孩子却荡在门外头;即使入了门,也是被你强拉进去的,你吃力,你孩子也吃力,若功课好起来,也起色不大。

孩子功课不好,家长该怎么办?

家长帮孩子,能帮到什么程度?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我想许多家长都关心这些问题。

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讲究效率,如果我们要孩子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我们自己也应该讲究帮助孩子的效率。他功课不好,你若不着边际地说他骂他,甚而打他,不仅没用,而且坏事。在我看来,许多时候,尤其是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或者孩子学一门新课时,我们当家长的,只要稍微动点脑筋,找到孩子功课掉下来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就容易使孩子跟上大部队,或是保持原来的好成绩。

拿熵的原理来讲,对症下药,就是一种反熵行为。若反熵反得对,反得到位,你就容易使孩子逆水而上。在学者看来,人类之所以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就因为人类在混沌的宇宙中,一直坚持生活在反熵小岛上,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对这个问题,你若有更多的兴趣,不妨读几页《人有人的用处》。这本书,其作者是美国最卓越的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先生,而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就是基于控制论而发展起来的。又扯远了,是不是?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介绍维纳的:“……他是位神童,三岁即能读书、写字,十四岁大学毕业,十八岁在哈佛大学以数理逻辑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

三岁即能读书、写字,这说明维纳在三岁前就接受了识字教育。

教幼儿识字,就是家庭教育中典型的反熵行为,也是典型的早期教育内容之一。

我的反熵经验是,若指望孩子上学时少点操心,就要在孩子上学之前,即孩子的幼儿时期,稍下点功夫。我本人无疑是相信早期教育的,且认为,由家长本人承担的早期教育,若教育得法,对孩子有利无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