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实用幼儿家教入门
16722000000020

第20章 心理品质(2)

而对孩子学习而言,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有些家长,常责怪自己的孩子粗心大意,考试的时候,总是把平日会写的字写错了,或者把平日会做的算术题做错了,以致拿了不该他拿的低分。其实,孩子之所以经常这样,是因为他最初写字或做算术时,没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往往是在家长严格督察和耐心纠正下形成的。要求孩子做作业时别磨磨蹭蹭,别东张西望;而做数学时既要做得对,又要做得快;诸如此类的要求,应在孩子一上学时就告诉他。

不苛求于精确分类及准确定义的话,请允许我在此谈一谈另一种习惯,即人的心理习惯。我认为,这对一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乃至他的心理成长,都影响巨大。良好的心理习惯,应是健康的、开放的,且有利于个人卓有成效地做事的。比如,碰到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情时,应毫不犹豫地先做重要事情;若碰到容易做的和不容易做的事情时,应毫不犹豫地先做容易做的事;如果其中一件事既重要,又不容易做,因而难于选择时,应仔细权衡自己做成这件事的把握有多大,若把握较大,那就先做它,否则先做其他事情。

一个人若具有良好的心理习惯,往往能自然而然地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如果你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做的事情,就别去多想它,你就不会过多地折磨自己的神经,使它变得又紧张又脆弱。这些道理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都把它作为习惯以从容处世。

5、尊重常识

《现代汉语词典》就“常识”这一词条的解释,似乎过于简略,因为它只用了可怜巴巴的4个字:普通知识。而我们在此讨论的这个词,是指某些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或者是多数人都存在的感觉;它们往往是简单的、初步的和基本的,比如最一般的交通规则,比如最平常的天气变化,等等等等。尽管许多人类常识,在与当代迅猛发展的新科学和新技术,以及受它们影响而产生的新观念和新时尚有冲突,可是它的总体部分(无论是人文方面还是科学方面),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实在影响,却恒定不变。事实上,人类常识往往是在这种冲突中渐渐与新知识相融合,并逐渐形成新的常识。例如在物理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当代科学家发现牛顿力学在某些场合没道理了,就否认牛顿力学的实际应用,而我们只能认为,在更为广阔的力学世界中,那些不适应牛顿力学的情形,或者牛顿力学本身,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而已;而这正是有关力学的新常识。

我之所以向热心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家长,强调常识问题,是因为现代知识过于庞大,也过于杂乱,而这些知识的传播媒介,如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又极具影响力,容易使缺乏常识的孩子,失去应有的判断力,渐渐变得人云亦云。比如,有些孩子往往能不加思索地说出当代最先进的坦克型号,并能头头是道地讲解它的机械结构和攻击特点,仿佛那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可遗憾的是,这些孩子,大都连普通螺丝的螺纹是左旋还是右旋这样的基本机械常识都没有。

虽说每个孩子读小学一二年级要专门上常识课,可由于它课时短,内容少,似乎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因此,孩子真正有效的常识教育,应由孩子家长来承担。尽管有些常识能在书本上找到,可若要使它真正成为孩子能理解、能接受并能实际应用的知识,最好当面讲给他听,而且应在实际生活中讲给他听。比如你和孩子一起过马路,你应告诉他直着走比斜着走距离短,因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永远比斜边短;而孩子好奇地问你为什么做股票时,你应坦率向他承认你想使自己的钱变得多一些。

尊重常识,乃至拥有常识,是人们于纷繁世事中保持独立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可靠基础,这就是不变应万变的道理所在。当你直觉地认为一件事应该是怎样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时,那是积累于你意识中的诸多常识,起了关键作用。但尊重常识不是迷信它,因为人世中违背常识的事物层出不穷,万不可囿于成见,画地为牢。

6、不得骄傲

诞生于1806年,其本人也是神童人物的著名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穆勒,在自传中诚恳写道:“骄傲自满是早熟儿童的大敌。一骄傲,即使天才横溢的儿童也要被毁掉。我的父亲为使我不产生骄傲情绪下了一番苦心。他经常提醒我不要听人家的赞扬,他自己也不夸奖我。因此,我不知道自己的学力和我的年龄是不相称的。即使偶尔发现其他孩子不如自己懂得多,我也不认为我是超出了一般水平,而是认为那些孩子在一般水平之下;或者认为我和那些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我懂的东西他们不懂,而他们懂的东西可能我也不懂。”

显然,不论神童也好,还是普通孩子也好,都不可因为学了点新东西就自高自大。若要杜绝孩子的自满情绪,最好时不时给孩子增加点学习压力,并适当开拓他的知识面。比如你的孩子学整数四则运算毫不费力时,不妨给他讲一讲分数和小数;如果他读报纸读故事书,甚至读长篇小说都觉得轻松时,那就找一两本竖排版的繁体字旧书给他看,或者让他读一些篇幅较短的文言文。孩子若长时间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不仅不会进步,而且容易骄傲自满。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他做;而孩子做不到的事,也要让他试着做。惟有这样,才可能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潜力。穆勒在自传中又说:“我对自己根本没做过评价,我总是为自己学不会而叹息,因为我父亲对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对一般智力的孩子来说,在适当的情况下,对他们表扬两句是应该的。表扬的目的,应是鼓励孩子继续上进,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懂得多。因此,千万不可对孩子说,你比谁谁谁聪明,或者说,你做出来的这道数学题,连谁谁谁家的大学生都不会做,尽管事实如此。你若无视这个问题,那么不论你过去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工夫,也不论孩子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都将前功尽弃,徒劳无益。许多孩子刚入学时功课特别好,后来就渐渐不行了,甚至落到了一般水平之下,究其原因,往往是骄傲所致,可叹可惜。

我曾仔细考察过我所熟识的几位年轻学者的成长过程,既惊讶于他们的绝顶聪明,又惊讶于他们的异常刻苦,更惊讶于他们非凡卓越的学术成就,然而,使我深为感动的是,他们个个谦逊恭谨,虚怀若谷;即使谈及各自精通的专业领域,也毫无骄矜之态。我心想,他们之所以能在国际上跻身于专家之列,是因为他们从不骄傲且从不自满的缘故。

7、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孩子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一些艺术的或不那么艺术的裸体画,或者在电视里看到一些真挚的或不那么真挚的接吻镜头,甚至有时竟当面问父母有关性方面的问题,这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碰到的尴尬事情。

有些家长禁止孩子看裸体画,尤其当孩子直接问及某些性问题时,便立刻讲这是下流话,不许说;有的甚至大声呵斥,先把孩子吓住再说。不过也有些家长比较开放,有问必答,颇具耐心,但为了避免说出某些难以启齿的情况,结果越说越尴尬,越说越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只从我们成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就简单得多。因为孩子是出于好奇问了这类问题。比如他想知道异性的某些性特征时,就如同想知道花草是怎么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或者鸡蛋是怎么变成鸡的,既寻常,也偶然,甚至漫不经心。最初他不知道这是下流问题(事实上也不是),根本没这种概念,只有受到不恰当的性教育,才使他紧张起来,觉得神秘,甚至由此产生羞耻感或负罪感。

性教育的正确观点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个神秘问题或罪恶问题,也不要使他们对此勃发兴趣。比如,孩子看到杂志上的裸体画时,你可以对他说说这幅画美在哪里,像欣赏风景一样评价它。再比如,孩子看到电视里的接吻镜头时,你应缄口不语;如果你想说话的话,就对孩子说,电视里的人正相亲相爱,如同你和你妻子(或丈夫)一样,其前提是,假定你们有时当着孩子的面接过吻。

某些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家,主张让孩子看父母的裸体,以便最大限度地消除有关性方面的神秘感。但因国情不同,我认为我们最好别那样。假如孩子真的想知道也不能不理不睬。这时候,你应找一些裸体画或生理解剖图,指给孩子看;而你拒绝他,应强调我们的习俗是如此,正如男人上男厕所,女人上女厕所一样。告诉孩子,许多国家的习俗和我们不一样,比如有些非洲国家的男人女人都赤裸上身,而我们不是那样。

性教育是人格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孩子适量解释某些性问题的同时,应机智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把他的注意力从这方面引开,让他关注其他事物,以免刨根问底。也就是说,让孩子习惯于健康充实的生活,不要对性问题有过多的注意。为此,应尽量把孩子的兴趣引向自然界,鼓励他们多做户外活动。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我在此所说的孩子,是指四五岁至八九岁的幼年孩童;我所说的观点和方法,也仅局限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