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16721900000054

第54章 喀什的麻扎(2)

奥达木系维吾尔语,意指王宫。从前奥达木有无王宫我们不得而知,如今那儿是一片沙漠荒无人烟。埋阿里·阿尔斯兰汗身躯的地方,只插了一些旗子,守麻扎的谢赫,住在两公里外的清真寺里。每年的阿舒拉日,即伊斯兰教历哈拉热目月的第十天,会有数万人来此朝拜,其间有赛鼓、摔跤、斗鸡、演唱木卡姆及男女谈情说爱,其场面隆重而热闹。我在前往英吉沙的途中,和一位不懂一句汉语的维吾尔妇女搭长途班车坐在一起,她请我吃葡萄和馕,听不懂我讲的话。后来我讲到“奥达木麻扎”,她竟兴奋地连连点头,表示听懂了,并准确无误地给我指出该麻扎的所在方向。

被称为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扎的地方,就在喀什市区,那儿埋的是阿尔斯兰汗的头颅。其实我去的时候,已经走入麻扎,已经看到了它的礼拜堂、清真寺、涝坝及阿尔斯兰汗母亲奴尔·阿拉奴尔汗的墓,可就是没找到维吾尔语所称的拱拜孜,即这座麻扎的主墓室。

次日早上,我围着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扎走了一圈,这才发现主墓室在清真寺背后。接着我又发现,入主墓室必须从清真寺里面进去,而通往它的那道小门,给锁上了。我恳请守墓的谢赫,一位维吾尔老人,打开那道门让我进去瞧一眼。老人说,钥匙在文物管理所,摊了摊手,表示爱莫能助。

按理我应该尊重文物官员的权力,但害怕花时间去找他们,更怕他们以种种理由拒绝一个普通游客的过分要求。围墙旁有两间破败的土屋,一间没了屋顶的有一道横梁粗大结实。我踩在土坯上抱住横梁,打算翻到旁边的屋顶上去。可惜我无法像年轻人那样身手矫健,再说身上还带着相机呢,结果试了几下,都爬不上去,只得走出小屋另想办法。

天无绝人之路,居然给我看到一架木梯横在葡萄架底下。于是我悄悄将梯子架在土墙上,悄悄爬上屋顶。然后把梯子抽上去,搁到围墙里面,喜不自胜地逾墙而入,有幸看到了阿里·阿尔斯兰汗墓。等我再次搭梯子翻过围墙时,那位老谢赫正气得脸色发青。因为我会讲的维吾尔语是“谢谢”而不是“对不起”,只一个劲地对他说:“热合买特,热合买特。”老人更生气了,差点叫人把我捆起来。

阿尔斯兰汗母亲奴尔·阿拉奴尔汗的墓,是一座著名女性麻扎,惟有女人才能入内朝拜。喀什地区的另一处著名女性麻扎,是布维玛利亚木麻扎,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据说布维玛利亚木是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妹妹,是以抵抗于阗军队而著名的七姑娘之一,16岁为于阗毒剑刺死。求子及祈望顺产,是妇女朝拜布维玛利亚木麻扎的主要目的。点油灯、抚摩神石、手捧神石从左到右绕麻扎三圈,是朝拜活动的主要程序。

阿赫马德·托干汗子承父业,和他的副汗玉素甫·卡德尔汗,继续跟于阗军队作战。公元999年,玉素甫·卡德尔汗从波斯地区招募到一支外籍穆斯林志愿军,由布哈拉的纳斯尔丁、穆依丁、再一丁、卡瓦米丁四位著名伊玛目统领。他们不但把于阗佛教长老诺古特热布赶出喀什,而且穷追不舍,攻克于阗古城。可退入山区的于阗军队并未气馁,又于今日和田地区的策勒县波斯坦乡,打败喀什军队,那四位布哈拉伊玛目全部战死。当地有四伊玛木麻扎,永久纪念这批穆斯林圣战者。

喀什地区的巴楚县境内,有一座麻扎山,山脚下有两个直径达十余米的马蹄状凹坑,故又称马蹄山或马掌山。山边有一处伊斯兰古墓,据说墓主也是外籍穆斯林圣战者。有人说,那两个马蹄印,是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骑神马留下的。也有人说,那是被穆斯林围困的唐王城士兵骑天马留下的。我的出租车司机,指着那两个大马蹄印,讲出另一种说法。他对我说,听老人讲,这是薛丁山西征时,他的战马踩出来的,那匹马的两个前蹄在巴楚,两个后蹄在两千里外的哈密。山底下有三株古胡杨树,树上系了无数红布条随风飘扬。麻扎旁的古树,往往被尊为神树,一并受穆斯林虔诚朝拜。

上述唐王城离麻扎山不远,维吾尔人称它为托库孜萨来,意指九间房屋。据说毁于兵燹的唐代古城,到最后只剩下惨不忍睹的九间破房子。1928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此地发掘到彩绘陶罐、泥塑佛像、丝织舍利袋、婆罗谜文纸片、汉龟二体钺及一匹唐绢。我去的时候,连半间房子也看不到,只依稀看出被战火毁坏的几段护城土墙。

阿勒屯麻扎

公元1134年,西征的契丹首领耶律大石攻克巴拉沙衮,不久又攻克喀什噶尔,建立西辽王朝,并以前者为王都,后者为陪都。1211年,乃蛮王子屈出律夺取西辽政权。1218年,蒙古大军西征时追杀屈出律,喀什噶尔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不久被转封给杜格拉特蒙古部落。1514年,察合台直系后裔赛义德汗,摧毁杜格拉特政权,以叶尔羌(古称鸭儿看,今莎车)为王都,喀什噶尔为陪都,建立长达164年的叶尔羌汗国。

赛义德汗的崛起,受益于巴布尔的鼎力相助,而这个巴布尔,就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史称巴布尔大帝。赛义德汗打败了喀什噶尔的阿巴拜克日,便出征克什米尔,因为高原反应严重,死于喀喇昆仑山,其继位者是他的儿子,史称阿不都·拉失德汗,亦称热西提汗。叶尔羌汗国的早期历史,被记录于喀什人海达尔所撰的《拉失德史》中。海达尔能文能武,早年给赛义德汗打先锋,为建立叶尔羌汗国冲锋陷阵,时年16岁,得胜后得17000头羊;其后又给巴布尔大帝打先锋,为建立印度莫卧儿王朝冲锋陷阵,53岁在战场上中箭身亡。《拉失德史》原文是波斯文,后由喀什学者哈吉·吾守尔·海里帕,将它译为维吾尔文。

拉失德汗的著名,一是因海达尔将他的书献给这位汗王,二是这位汗王娶了阿曼尼莎为妻。阿曼尼莎的著名,是她的美丽、诗歌、爱情及精通音乐。她生前悉心整理了多达170余首曲牌、70余首乐曲、2700余段唱词的《喀什木卡姆》,使之流传于世。我曾有幸于喀什看到几段木卡姆演唱,对其中一位摇萨巴依(一种维吾尔摇奏类乐器)的老人印象深刻,他沉迷于音乐的脸部表情,不但丰富多变,而且极其自然。

阿曼尼莎于34岁那年因难产而去世,安葬于莎车阿勒屯麻扎。阿勒屯系突厥语,意指金子,其引申义为尊贵。阿勒屯麻扎是叶尔羌汗国王陵,有数十位王室成员的矩形坟墓露天排列。大约阿曼尼莎更受人尊敬,她的坟墓被安置在建筑华丽的墓室中。

墓地其实不大,但觉得空旷肃穆。每个坟墓上都有石膏雕花及铭文花砖,可惜我看不懂维吾尔文,分不清哪一座是赛义德汗的,哪一座是拉失德汗的。我知道这里有黑山派著名首领伊斯哈克维里的墓,但找不到它。

历史给我的是知识而不是感情,我在王陵中独自徘徊,体会不到维吾尔人于麻扎的感性认知。静穆使我对死者肃然起敬,对死亡有片刻的遐想,这在都市中是不可能的,但仅此而已。我发现门楼里搁着一架快散架的抬尸架,它打断了我的空泛思绪,使死亡变得具体而清晰。于是我赶紧离开麻扎,仿佛躲避死神的追捕,快步朝旁边的清真寺走去。

这座清真寺是阿勒屯麻扎的一部分。正值正午时分,有维吾尔男人陆续走进来做礼拜。我独自站在最后面,这里是另一种肃穆。好多人是扔下手里的活计赶过来的。有人领拜,众人跪拜。多数礼拜者在15分钟内完成这一天中的第二次拜功,个别人长久站立不动,有心事朝胡大默告默祷。生命在宗教中是另一种样子,旁观者即使对宗教一无所知,也感动于信仰者的这份虔诚与专注。

如此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人快步抬着抬架尸,从正门穿过清真寺,从边门出去,随行者有三十余人。我赶紧尾随这支全是男人的送葬队伍,走过几条小巷,朝麻扎走去。我知道维吾尔人的葬礼,不许非穆斯林参加,但我的好奇心,不许我畏葸不前。

穆斯林是当天死亡当天下葬,晚间断气的最晚到次日中午下葬,且死在哪里葬在哪里。男性死者缠三层白布,女性死者缠五层白布,直接放入墓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墓穴通常深两米、长两米、宽一米,内壁挖侧洞安置尸体。同一家庭的或同一家族的死者,往往埋在同一个墓穴中。下葬前,把墓中的旧骨骸拾到布袋里,给新尸体腾地方。穆斯林的厚养薄葬,于此可见一斑。

幸运的是,没人喝斥我赶我走。我已经做好被抓起来甚至捆起来的心理准备,结果自始至终,没人拿绳子朝我走来。覆着盖尸布的死者,是搁在一块木板上的,尸体从抬尸架上抽出来,像抽屉从书桌上抽出来一样便捷。

送葬队伍到达麻扎后,自动分成两组,一组坐在墙根下听阿訇念经,另一组在矩形坟墓端头,把死者放进去。我看到封墓前,有人拿一块普通石头,请阿訇写一行维吾尔字;这块石头,也给放进了墓穴中。接着坟前的那组人,都围着坟头听两个为首的你一言我一语平静对话,我听不懂维吾尔语,但知道他们是在给死者下结论。通常问话的问:“阿不都有没有欠谁的钱?”答话的答:“没欠谁的钱。”对此有异议的,可当即发表意见。问话的又问:“阿不都好不好?”在场的亦可畅所欲言。假如阿不都人品好,没欠谁的钱,主持人便宣布阿不都走得清清白白。

我始终站在这两组人中间的空地上,默默感受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的仪式是,阿訇站起来,领众人连做三次阿门。这时候,我也跟人家一起做阿门手势,一是为死者祈祷,二是博得人家好感。这个葬礼,大约用了40分钟,送葬的纷纷向死者家属告辞,有人替死者家属给出了力的发钱,我看到最后一位拿到25元纸币。不一会儿,送葬的都走了,麻扎又恢复了原先的静穆。若不是一位阿訇坐在坟头念经,坟头边有一层新土,谁也不会相信,就在两分钟前,这里举行过一个葬礼。

于喀什地区的走马观花,其实并未刻意要去看麻扎,只因为麻扎是喀什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麻扎现象是维吾尔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历史、宗教、建筑、习俗等诸多方面,所以不会对它视若无睹。

原先我并不知道乌帕尔巴扎是南疆著名巴扎之一,那儿人头攒动,货摊密集,毛驴车严重堵塞,是去之前无从想象的。而我之所以要去乌帕尔,是要看一眼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生于1008年的喀什噶里,是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以撰写《突厥大词典》闻名于中亚地区。

与喀什噶里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在喀什撰写13000余行的《福乐智慧》,献给阿布·阿里·布格拉汗,他的麻扎就在喀什市区,体育路人民公园南。

公园的东面有斯坎德尔麻扎,在一个家属院中。斯坎德尔是清朝驻喀什的一个办事大臣,公元1809年,他于在任期间给自己造麻扎,后因渎职被罢官,回吐鲁番去了,麻扎白造了。当地维吾尔人称它为阿克麻扎,阿克原义为白色,引申义为空白,所以有人把它译为空麻扎。虽然其主墓室宏伟壮观,但里面始终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