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木卡姆举世飞旋的抢救者:万桐书
16719100000031

第31章 马车夫的新民歌(2)

连晓梅故意沉下脸不理她,并说不想教她唱歌了。

这下她急了,赶忙止住眼泪,对连晓梅说出了心里的委屈。

原来她的家在伊犁。她在伊犁报考了文工团。她以几首独唱的歌曲通过了考试,成绩不错,但被淘汰了。

落榜的原因是负责文教的州领导事先看上了她,要她委身于他,她不愿意,拒绝了他。

拒绝的原因是那位领导的年龄太大,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而她只有20岁。

这位大她30岁的主管文工团的领导怀恨在心,责令文工团的团长不准录取她,为此她很伤心。

伤心之余,她一气之下,离开伊犁,来到迪化,住在小姨家,在招待所当了服务员。

连晓梅听了莲娜的讲述,产生了极大的同情,想帮助她实现唱歌的愿望。

连晓梅不知她的嗓音如何,有无歌唱的天赋,就想考考她。

连晓梅说:

“莲娜,你能唱首歌,让我听听吗?”

莲娜说:

“好吧!我唱,请老师批评。”

“莲娜唱了一首俄罗斯民歌——遥远的贝加尔湖。

她唱的很美,很抒情,嗓音柔美圆润,清亮悦耳,唱出了民歌的幻想情调,激起了情感的波澜,看得出来,她有歌唱的天赋。

她又唱了一首中国时下流行的歌曲,同样唱出了味道,唱出了情感。

她的确有一副好嗓子。

只是缺乏正规的训练。

缺乏正确的教导。

连晓梅看中了她,决定收她为学生,教她做一个出色的独唱演员。

她非常激动,连忙跪在地上拜老师。

连晓梅急忙扶起她,拉起她的手,鼓励她刻苦学唱,千万别灰心。

连晓梅每天教她乐理和视唱,教她识谱子辨音,吸气开胸,总之以正规训练的方法教导她,使她按正规演唱的方法与步骤,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莲娜大有进步,比以前唱的更出色更成熟了。

连晓梅为莲娜的进步而高兴,不时在万桐书面前夸耀自己的学生莲娜唱歌如何好。

万桐书看到连晓梅如此高兴,如此得意,就说他看看莲娜的歌儿唱的到底怎么样,连晓梅就答应让他听。

万桐书听了莲娜唱的歌,赞不绝口,同时也夸奖了连晓梅,说她慧眼识珠,教唱有方,连晓梅乐不自禁。

不久,新疆歌舞团要招收新学员,万桐书推荐莲娜去报考。结果被录取了。

莲娜从此专心学独唱,进步很快。

她常常到万桐书家中请教万桐书和连晓梅,得到他们夫妇的悉心指导。

随着演唱次数的不断增多,莲娜逐渐唱红了,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歌手。

她颇有感慨地说,她唱红完全得益于连晓梅老师的培养和教导,得益于万桐书老师的帮助和引导。

她说没有他们便没有今日的她。

万桐书在省文教委员会报到后被分配到当时的维哈剧团担任音乐教员。

维哈剧团是省文教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文艺团体。地址设立在新疆大学对面的一所大院里,有演员80多人,多数都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和哈萨克男女青年。

其中也有不少从事戏剧、歌舞编导的艺术专家、歌唱家和舞蹈家。

万桐书初来乍到对这里不熟悉,只好先看先学先请教,态度很虚心,受到大家一致的欢迎和好评。

大家都认为他是从北京来的有成就的青年教授,都很尊敬他。但他却不摆任何架子,处处以小学生的身份跟人交谈,向人请教,显得很热情很谦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大家所离不开的朋友了。

他虽然是音乐教员,但毫无特殊的表现跟大家一样遵守学习的规定,接受学员的监督,共同提高,学员们有话都愿意对他谈,有不懂的就主动求教他,他也很乐意教他们,时间一长,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和情感。

由于他能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学识出众,大家都心服口服地让他当领导,乐意接受他的领导,跟他一起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点。

通过学习,端正了态度,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他又领导大家经过讨论,建立了统一的作息时间和排练,演出的制度。

他又组织大家编创了一批歌舞和歌舞大齐唱等形式的新节目,受到上级部门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充满寒意的春天已经离去了,阳光明媚的夏天逐渐来临了,人们都以开朗的心情迎接鲜花的开放,饱吸玫瑰的芬芳。

在“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七月,省文教委员会安排整理十二木卡姆的方案正式出台了。

这个方案很具体很讲效率,首先着眼于要请南北疆几位和很有声望的对十二木卡姆很有造诣的民间艺术家到迪化参与十二木卡姆的整理工作。

具体的人是南疆喀什的吐尔地阿訇与奥修阿訇父子,北疆伊犁地区的肉孜弹布尔和歌唱家阿不都威利。

当时邀请这些人是很有困难的。

首先在尚未确定这些人之前,省文教委员会有关的负责人心里没有谱,究竟什么人对十二木卡姆很熟悉很会唱又很了解呢?

如果请来了不理想的势必会给整理工作造成困难,浪费时间浪费开销不说,更重要的是无法完成任务。

要请就得请那些能全唱十二木卡姆的艺人,那些对十二木卡姆全部掌握并有很深的造诣的能人。

而且这些人能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对十二木卡姆有深厚的感情,对十二木卡姆的失传很关心并有积极抢救的迫切愿望。

对这样的人,负责文教工作的领导人是陌生的,心中没有底,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呢?

正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赛福鼎·艾则孜的秘书打来电话,询问关于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工作情况,文化委员会的负责人谈出了关于寻访什么人的问题。

赛福鼎·艾则孜从秘书的汇报中得知这一难题后,沉思了半天,终于理出了头绪,脑海里闪现出了他所知道的几个民间艺人。

前面已经说过,赛福鼎·艾则孜在少年时就在他哥哥家举办娱乐活动时见过到吐尔地阿訇的精湛的演唱艺术,留有深刻的影响。

在后来的视察南疆喀什等地的工作时,当地的文化部门组织了文艺演出,其中的节目就有十二木卡姆的演唱,赛福鼎·艾则孜又欣赏了吐尔地阿訇的精彩表演,并与艺术大师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了解了十二木卡姆全套曲调的情况,从大师的口中了解到北疆木卡姆的情况和演唱的特点,并记住了在北疆演唱木卡姆的民间艺人的名字。

赛福鼎·艾则孜后来到北疆视察工作时,特意了解了在伊犁等地传唱木卡姆的民间艺人的有关情况,掌握了这些人的演唱情况,并记在本子上,以免忘了。

此时,他得知文化委员会负责人遇到了选人的难题时,考虑如果他们此时派人下去寻访合适的艺术大师时,肯定大费周折,耽误宝贵的工作时间,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出于这种考虑,赛福鼎·艾则孜找出笔记本,翻阅起来,终于查出了他所了解并记忆犹新的民间艺术大师的名字。

这就是:喀什的吐尔地阿訇,奥修阿訇。他俩是父子关系。

伊犁的内孜弹布尔,阿不都威利。

赛福鼎·艾则孜把这些艺人的情况和所在地告诉秘书,转告给文化委员会负责人后,他们如获至宝,连声感谢赛福鼎·艾则孜,并立即派人去寻访。

因为有了目标和名字,寻访不费事,很快就找到了这些人。

因为这些人在民间很有名气,他们的名字都很响亮,一打听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