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木卡姆举世飞旋的抢救者:万桐书
16719100000029

第29章 肩负使命赴新疆(2)

他们的感觉和理解是正确的,他们不亏是音乐的骄子骄女。

事实是这样的:

1949年9月赛福鼎·艾则孜被任命为中央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他到南疆喀什等地视察工作时,偶然遇到了传唱十二木卡姆乐舞音乐的吐尔地阿訇,不仅欣赏了他的传唱技艺,而且询问了有关十二木卡姆传承人的问题。

老人说十二木卡姆由七十二支小套曲组成,每演奏一个木卡姆需要两小时,演奏完十二木卡姆需要24个小时。

老人又说如今能演奏全套的十二木卡姆的人没有了,就连他的儿子也全唱全演不下去。他年事已高,如果不幸逝世的话,就会没有传承的人,就会使十二木卡姆失传。

听了老人的诉说,赛福鼎十分震惊,感到十二木卡姆已濒临失传的危险。

他对十二木卡姆很了解,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的精华,也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绝对不能失传。

他在自己的家乡阿图什松他克乡互克胡克村,小时候就曾观赏过吐尔地阿訇的精湛表演,被艺术大师的演唱所深深的感动,留有美好的记忆。

那时他费了许多时间,只听到过吐尔阿訇演唱的一半,而没有听完全唱全奏的整套十二木卡姆,感到很惆怅。

除了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他还没有听过第二个能将十二木卡姆全唱全奏下来的人。

听了老人的陈诉,他感到老人的心在颤抖,老人的笑变成了哭,老人在为濒临失传的乐舞瑰宝而失魂落魄。

老人的举动感动了赛福鼎·艾则孜。

作为领导人的赛福鼎·艾则孜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他考虑必须抢救即将失传的十二木卡姆。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十二木卡姆。

必须想法扭转后继乏人的局面。

他又想到这样一些问题:十二木卡姆是系列乐舞曲,既没有乐谱,又没有文字传承,全凭口耳相传,传承起来相当困难,在口传,心授中很容易误导流失,甚至面目全非。

这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列工程,又是非常精致的艺术工程,单靠新疆是很有困难的。

抢救是当务之急,但需要专业的音乐人才,更需要经费的资助,新疆需要中央的扶持。

他这样思考完,便决定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

1951年初春的一天,赛福鼎·艾则孜到北京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汇报新疆工作时,顺便提到了十二木卡姆乐舞瑰宝的重大意义,讲述了濒临失传,令人堪忧,后继无人的严重情况,提议由国家在人力物力和经费等诸多方面给与大力支持,抢救十二木卡姆。

他的汇报引起周恩来总理的重视。

周总理当即表示给予大力支持。

周总理指示文化部给新疆拨专款抢救十二木卡姆。

在周总理的协调指示下,中央音乐学院党组非常重视抢救十二木卡姆的任务,经过认真研究的讨论,决定选派全能的音乐人才去新疆抢救十二木卡姆。

于是,万桐书夫妇被选中担任了抢救十二木卡姆乐舞瑰宝的光荣任务。

1951年2月,万桐书夫妇接到了通知,要他到北京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转组织关系。

动身之前,吕骥又对他们仔细讲了周恩来总理的有关指示精神,希望他们竭尽心智,为抢救十二木卡姆做出贡献。

他们表示一定不辜负周总理的期望。

一定牢记吕院长的嘱托。

吕骥的夫人关立人非常器重他们,认为他们是很有才气的一对青年夫妻,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当她看到刚满周岁的小史迅时,立即赶做了一个带拉链的棉斗篷袋,让孩子在路上防寒护身。

又给他们送来了不少的防治感冒的药物和预防感冒的鹧鸪菜,以备路用。

他们在吕骥夫妇和李元庆等领导的欢送下,离开了天津。

3月间,他们在北京,参加了国家民委负责人萨空了主持的饯行宴会。

此时,他们才知道与他们同去新疆的还有一位中央戏剧学院的安海平。

在宴会上,萨空了讲了许多鼓励的话。

他说他去过新疆,那还是盛世才统治新疆的时期。

那时候,新疆作为抗日的后方,是苏联向延安送军用物资的通道。

延安曾派过不少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到新疆工作,使新疆成为抗日的大后方。

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恶化,盛世才撕下了亲苏联共的假面具,叛变了革命,杀害了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的进步人士。

解放前夕,盛世才跟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

他说周总理也去过新疆,他跟周总理同在新疆视察工作。

他还说新疆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瓜果飘香,歌舞优美,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全国有名的。新疆的确是个好地方。

特别是十二木卡姆更是中华的瑰宝,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乐舞精华。

萨空了的现身说法让万桐书夫妇等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产生了神往的情绪。

万桐书夫妇带着女儿万史迅。

安海平带着他的小妹。

他们一行五人在萨空了等有关领导人的欢送中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告别了北京。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陇海路,火车只通到西安。

火车是慢车,让人坐的着急。

乘车不久,小史迅开始咳嗽,发热,面有红疹。万桐书夫妇很着急,很担心,连忙给孩子套上拉链斗篷,又给孩子吃了鹧鸪菜,让孩子躺在长凳座位上,窗户钉上红纱巾,避免阳光照射孩子的眼睛。

火车在他们的期盼中驶进了西安。

他们急急忙忙住进了一家旅社。

他们又急急忙忙地抱着孩子赶到了一家就近的医院给孩子治病。

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孩子总算痊愈了。

初春的西安仍然是春寒料峭,西去新疆听说更是寒意袭人。

所以,他们在西安休息时,添置了一些防寒的衣服。

一周之后,他们又乘坐敞篷大卡车上路了。

卡车在秦岭山地中颠簸了几天才到达兰州。他们被卡车颠簸得腰酸腿疼,几乎要吐了。孩子更是遭罪,不时地哭泣,急得大人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在他们的忍耐与期盼中,大卡车终于把他们拉到了兰州,他们下车时腰都直不起来了。

他们住在甘肃省政府的招待所。

这都是尚方宝剑在起作用。

因为他们手里拿着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公函,甘肃省政府不敢怠慢,尽全力予以热情的招待。

他们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兰州市容。他们感到这里不像南方那样草木繁密,景色优美。

这里地域辽阔,草木稀疏,气候干燥,寒意逼人。然而人情古朴,给人以豪放的感觉。

他们依规定的启程时间等候汽车,但迟迟不来汽车,心里很着急。

万桐书只好亲自到公路局去打听,得到的答复是暂无去新疆的汽车。

万桐书感到很奇怪,追问他们几时有汽车,他们茫然地说不知道。

看到万桐书焦急的申请,公路局的负责人只好说出了没有汽车的原委。

原来去新疆的路途很不安全。

不安全的事实是新疆有乌斯满叛乱的匪徒在新疆公路一带烧杀抢掠,不少汽车和旅客被匪徒们烧杀了,造成交通中断,所以没有去新疆的汽车。

万桐书对此事件并不了解,也不清楚乌斯满是什么样的人,但他气恨交加地说如今解放了,怎么还会出现叛乱匪徒的捣乱呢?真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后来等他进入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后,才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兰州之后,继续向西挺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河西进军,直扣新疆的大门。

王震将军挥军西进,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王震率领部队坐镇在酒泉,直逼新疆,随时发起进攻。

国民党新疆驻军面对兵临城下的军事形势分成主和派与主战派。

曾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河西警备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中将,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感召下,在张治中将军的斡旋中脱离国民党广州残余势力,主张和平起义。

当时作为国民党新疆省主席的包尔汉也同样主张和平起义。

而以国民党顽固派叶成,马呈祥,罗恕人为首的主站派主张顽抗。

陶峙岳将军和包尔汉主席以各种巧妙的谋略,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最终说服了主战派,迫使他们交出兵权,走出南疆,离开新疆,扫除了和平起义的障碍。

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新疆驻军宣布和平起义,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

新疆终于和平解放了。

在此之前,美国驻迪化领事馆的领事派克斯顿(此人的汉文名字叫包懋勋)和副领事马克南极力煽动顽固派和阿尔泰的哈萨克的土匪头子乌斯满起来对抗解放军,妄图分裂祖国,在新疆搞独立。

顽固派离开新疆后,乌斯满凭借阿尔泰山和天山的天然屏障,进行叛乱活动,到处抢劫烧杀,对抗人民解放军。

刚刚进疆不久的人民解放军,虽然对山里的情况和地形不太熟悉,但始终没有放弃剿匪的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与搜捕,解放军最终消灭了武装的叛匪,活捉了匪首乌斯满,经过公审后,将其枪毙了。

自此后,新疆出现了和平与稳定的局面。

万桐书眼看汽车无望,又到新疆军区驻兰州的办事处联系,不料他们的运输车队刚刚去了新疆,再无车辆可乘。

万桐书又累又急,但毫无办法,只好请示国家民委,远在北京的国家民委得知万桐书等人困在兰州,十分重视,立即研究,作出决定,指示有关方面通知从北京起飞的军用飞机到兰州停下,把万桐书等人接上飞机去新疆迪化。

这样,他们在兰州搭乘去迪化的军用飞机飞往迪化。

这架军用飞机上乘坐的都是从北京回新疆的民族军官。

万桐书等人感到心里很温暖,体会到了中央领导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也意识到了他们此次所负任务的重大。

暗暗思忖:绝不辜负中央领导的期望,一定很好的完成抢救十二木卡姆的光荣任务。

军用飞机飞得很平稳。

万桐书等人心里很高兴。

他们还从来没有坐过飞机。

在飞机上坐得很舒服,没有了汽车的沉闷和颠簸,也没有了浑身疼痛的烦恼,他们也像那些军官似的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觉得很自豪很优越,从心里感念国家民委的关照。

飞机停在中途加油站,准备加油了。人们都下飞机买吃的东西,万桐书等人也下了飞机想买东西吃。

正在这时,突然有人跑过来提醒说:“快上飞机,快走,眼看起风暴了!”

大家抬头一看,天边涌来了团团黑云。

开飞机的驾驶员想赶在风暴袭来之前飞到迪化,所以,大声地催大家快上飞机。

他虽然催促大家,但他一点也不慌张,神色显得很平静很沉着。

他是有意稳定大家的情绪。

看来他是个很老练的驾驶员。

大家很快进入机舱,坐进座位,等候飞机起飞。

飞机起飞了,万桐书看到飞机周围的天空布满了翻滚的乌云,向飞机袭来,似乎要把飞机吞噬了。

刹那间,乌云包围了飞机。

飞机依然飞行在黑云浓雾中。

突然飞机在浓云黑雾中起伏着颠簸着,人们顿时觉得头晕眼花,不知如何是好。

万桐书等人头一次乘飞机,很不适应飞机的起伏颠簸,难受的吐起来。

小史迅瞪大了惊慌的两只眼,张开小嘴想呕吐,惊得连晓梅紧紧地抱住她,安慰她,让她别害怕。

过了大约有半个小时,飞机穿过了可怕的云雾,又恢复了平稳。

万桐书透过机窗,看到天空又出现了光明,他的心又豁然开朗了。

转瞬间,飞机平安地降落在迪化的机场。

大家依次下了飞机,都以感谢的目光投向驾驶员,心想有惊无险,多亏了这位有经验的飞机驾驶员。

那些民族军官向万桐书等人挥手告别。

他们得知万桐书等人是来抢救十二木卡姆的,都很高兴,无形中生出了敬意。

他们坐上早已来接他们的汽车,向万桐书不断地挥手致谢,渐渐远去了。

他们大多都是维吾尔族的军官。

他们在飞机上对万桐书等人很照顾也很热情,把他们看做是亲弟妹。

他们给万桐书留下了地址,欢迎他们去做客,很想听他们的歌儿。

万桐书将永远忘不了他们热情的面容。

一辆很别致的由两匹马拉的马车停在万桐书等人的面前,车前站着一位接迎他们的中年男人。

汉族中年男人是迪化市政府招待所的领导,他奉命前来迎接万桐书等人。

本来他是派汽车接迎万桐书等人的,但考虑南门一带路不好,汽车容易陷入水坑熄火,所以备请了游览街市的马车,好让他们在马车上观赏街景。

马车的车板横竖六根半粗圆木制成,长约2米,宽约1.5米,上面铺上毛毯,有一匹马拉的,也有两匹马拉的,每车可坐七、八个人呢。所以叫六根棍马车。

显得很独特,很有趣,激起了万桐书的兴致。

因为,他虽然到过不少的大城市,看过不少有趣的东西,但像这样奇特的马车,他还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感到很好奇很新鲜。

他不由向赶马车的人投去询问的眼光,想请他说出这是什么样的马车。

赶马车的人看出了他的意思,微笑着指着马车对他说:“你问这是什么车吗?”

万桐书心想这位维吾尔族的车夫竟然说出流利的汉话,真不简单!

他热切地点着头,说:

“是的,你的汉话说的可真好呀!”

那车夫大笑着说:

“我还有更好听的呐!”

万桐书奇怪地问:

“更好听的?”

车夫使劲地点头说:

“是啊!你想听吗?”

万桐书诧异地说:“是的,想听!”

那马车夫对万桐书等人笑起来,指着马车,突然放声大唱起来。

万桐书等人霎时被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