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百慕大
16715500000012

第12章 百慕大三十三大假说(3)

冰山说

浮冰山是在辽阔海洋中漂游的巨大冰块、奇特的冰岛。冰山的产生,或是缓慢(每昼夜1~4米)滑向海洋的大陆冰的新裂块,或是由于海流、潮汐、静水压力和浮冰挤压作用的大陆缘冰的脱离部分。

浮冰山的故乡在南北半球的寒冷地区,这里具有形成和聚集大冰块的条件。而且,在南半球的这些条件比北半球更好,有冰层覆盖的巨大陆地(如南极洲)及其独特的气候和气象特性。因此,南半球浮冰山的数量和体积要比北半球大得多。北大西洋浮冰山的源地是格陵兰的西海岸。从这里流入海洋中的上百条冰川,每年摔掉1万到1.5万个大冰块。它们顺西格陵兰海流向南漂移并进入戴维斯海峡,后被拉布拉多海流推向大西洋海上航线区。

浮冰山对航海是一极大威胁。格陵兰的冰山能漂移到纽芬兰浅水区及其附近的水域,这里是欧美两洲大西洋两岸海港之间航船的规定航线。然而每年这里有400~500座冰山漂移着,有时多达1000余座。

最危险的是融化了的、突出水面不高而难以发现的冰山。就是这样的浮冰山造成“泰坦尼克”号客轮的沉没,使1500余人丧生。

1956年,科学考察船“奥比”号在戴维斯海上,就遇到了巨大的锥体浮冰山的翻倒,下面是当时的记载:“天气晴朗,船在航行,突然一声巨响,好似万炮齐鸣。站在甲板上的人们,看见距船不到1千米之处,一座高40米的锥体形冰山正在慢慢翻倒。从冰山上飞出许多大冰块落入水中。当浮冰山的水上部分以巨声沉入海中时,有一个巨大波涌四散,引起船的剧烈摇晃。一个新的丘陵形不平的冰山峰在海面上缓慢晃动。”

龙卷风说

龙卷风是一种小型旋风,直径一般不超过1千米,小的龙卷风直径只有25~100米,仅仅是一个吸管涡旋。小龙卷风跟直径上4千米的台风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但它却要比台风厉害得多。台风的最大风速一般不超过100米/秒,而龙卷风却可以达到120米/秒。龙卷风不仅在陆上造成许多灾害,更在海上喧嚣翻腾,而且往往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危害过往船只。1971年7月末,人们从卫星云图上看到了七个龙卷风在一条航线上活动。如果船舶与这样的龙卷风阵相遇,那将出现难以想象的劫难。

典型的龙卷风像大象的鼻子似的,从乌云中垂下来。一根漏斗云里面,往往有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吸管涡旋。这种龙卷风——龙卷漏斗,可以说是吸管涡旋的母涡旋。它的旋转方向,有的是顺时针的即反气旋式的,有的是逆时针的即气旋式的。不过,我们看到落到地上的龙卷漏斗,多数都是逆时针的,即气旋式的。只是在云里,两者各逞其能。

龙卷涡旋的尺度可以达到1~3千米。一个龙卷涡旋里,可以有好几个龙卷风,逆时针旋转和顺时针旋转的龙卷风可以同时共存。

龙卷气旋的尺度可以达到3~10千米,在它的怀抱里,可以有好几个龙卷涡旋。

几个龙卷气旋相互作用,它们的尺度可以达到10~20多千米,形成一个龙卷气旋族。

龙卷还有海陆之分:陆龙卷自然是发生在陆地上,这种高速旋转的风,能把地上的尘土、杂草、树木,甚至车马人畜卷上天空,然后又恶作剧似的扔到远处。陆龙卷的漏斗云,夹着雨水和固体杂物,一路走一路抛撒折腾,造成种种危害。

海龙卷的直径一般比陆龙卷略小,但它的强度较大,时间较长,而且不像陆龙卷那样时强时弱。它的姿态要比陆龙卷漂亮,在它那象鼻子接触海面之处,会卷起很高的、雪白的水花,形成一个美丽壮观的水花环。这个水花环是高速旋转着的,它高达几米甚至十多米,直径几十米到几百米。“龙吸水”就在这水花环的中心,那小小的吸管涡旋从这儿抽吸出一根长长的水柱,宛若游龙,插入云中,把海水和水中鱼鳖虾蟹都吸入空中。海面上狂风呼号,波浪滔天;天空中乌云滚滚,从云中一阵阵地倾倒出咸水和鱼虾来。海龙卷在海上折腾够了,有时还会登上岸去,施展一番威风。例如,1925年3月18日发生在美国的龙卷风,穿越密苏里、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三个州,行程350多千米,造成700多人死亡、2000人受伤的惨祸。海洋狂风中,范围大的数台风和温带气旋,而强度最大的则是龙卷风。

舰船一旦进入了龙卷风统治的海洋,灾祸就很难避免。龙卷风的威力比台风还大,而且其涡旋轴范围又非常小,力量都集中在那条涡环里。龙卷风风力大,则是因为它的气压梯度大。

1983年5月中旬,一群龙卷风把墨西哥湾搅了个水涌天翻。5月20日,这群龙卷风仿佛抽了疯一般,突然离开了海洋,挟裹着狂风暴雨,直奔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登岸上陆之后,它们依然翻江倒海、桀骜不驯,眨眼间粗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掀翻毁坏,许多人、畜、汽车被风卷走,狠狠地摔到了几百米以外。100多人当场毙命,2000多所房屋毁于一旦。与此同时受损的还有密西西比州。一番折腾之后,这群龙卷风又挟风裹雨转向东去,袭击了亚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在东南部平原地区大肆施展它的淫威。随后便折向东北,沿着阿巴拉契亚山活动。在这条山脉的西南段各州,龙卷风群的活动似乎收敛了许多,没有留下多少祸害。可是,到了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它又发作起来,继续拔木毁屋,施展威力。

这群龙卷风,从美国南部到东北部,盘桓四五天,席卷了许多州。以摧枯拉朽之势四处肆虐之后,又下起了滂沱大雨,使河水、湖水暴涨,很快超出警戒水位,造成洪水泛滥,数万人无家可归。

一位在百慕大三角海区失踪事件中侥幸生存的海员,也讲述了当时遇到风暴时的惊心动魄情景:1973年3月,一艘排水量为13000吨的运煤船,航行至新泽西州麦因角岛东南150海里处失踪了。在救援搜寻中,于根尼角岛以东300海里处,发现了一名黑人海员骑在一块木板上漂流。这位海员叫斯坦因·加布里埃尔森。据他说,他们的船舶遇上了强大的风暴,舱盖被风掀掉了,海水涌满了货舱,仅仅5分钟以后,船就沉没了,除了这位黑人海员外,所有的人都葬身大海了。

根据上面二人的描述,估计只有海龙卷才会有这么巨大的破坏力。所以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如果遇到海龙卷是难逃活命的。不过,这种灾害性天气毕竟是局部、短暂的,而且也不可能经常发生,何况飞机在高空飞行中,是海龙卷所不及的,如果将成百上千只船舶、飞机失踪的事件都归罪于恶劣天气,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海上暴风雪说

1939年12月8日,苏联远东建设总局所属的“印迪吉尔卡”号轮船从纳加耶夫起锚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船上共有1500余名乘员,其中700名是从堪察加和鄂霍次克海岸捕捞归来的渔业工人及其家属,750名是监禁释放犯,还有60名在押待审人犯。

途中,轮船连续数天遭受暴风雪的袭击,惊涛骇浪不时铺天盖地压向轮船。剧烈的颠簸使船上的人们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个个精疲力竭,无精打采。为了使轮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58岁的船长尼古拉·拉夫连季耶维奇·拉普申和他的40名船员一道,与肆虐的暴风雪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2月11日夜晚,轮船驶入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当时海面风暴高达11级。在风暴暂停的间隙,舰桥上的值班人员看到了阿尼瓦灯塔上的灯光。通过阿尼瓦灯塔后,轮船便驶入了卡缅—奥帕斯诺斯提岛。殊不知,这是北海道的宗谷灯塔发出的亮光。

由于方位判断的失误,“印迪吉尔卡”号在北海道北海岸附近——距宗谷灯塔10海里处触礁。霎时,轮船一侧出现裂缝。虽然轮船在海浪和风暴的作用下脱离暗礁,但最终还是在距离海岸700米的浅滩搁浅。情况万分紧急,“印迪吉尔卡”号迅速发出“SOS”遇险求救信号,但随着轮船的逐渐下沉,无线电发射机也停止了工作。

这样,轮船与外界的联络完全中断。

事发后,船舱大量进水,大多数旅客和船员被泡在水中。慌乱之中,人们纷纷从舱室里搬出衣服被褥,向上甲板集中。

随着船体的下沉,机舱进水,轮机停转、船灯全部熄灭。此时,任何一个旅客都已经不可能单独脱离轮船。当然,在拥挤不堪的底舱的犯人们想求得一条生路就更困难了。这时船长急中生智,果断下令在底舱凿洞,用粗绳将犯人吊上来,然后,再把他们送到没被海水淹没的船舷一边。人们在船舷边上系了一根粗缆绳。只要抓住这根缆绳,人就能站稳脚跟。

为了向岸上求援,船长决定由身强力壮的木工维克多·桑德勒和其他9名船员乘小艇登岸。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艇放进水中,但随即它就陷入漩涡。几经周折,小艇总算驶到日本北海道岸边,可是当即有5名海员被风浪卷走,当幸存者们踏上海岸时,个个都已精疲力竭。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在一片漆黑中找到了附近的一家渔民小舍。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使屋子里的日本渔民明白海上发生的一切。

与此同时,船体的倾斜度正在不断地增加。船长决定把最后一艘乘载10人的小艇放入海中,驶向海岸。小艇刚刚离开母船,4名海员就被海浪卷走。最后,只有两人艰难地到达海岸。

在这起海难中,船长自始至终镇定自若,表现出高度的应变能力。他努力使轮船尽可能缓慢下沉,争取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船上的落难者,但疯狂的暴风雪一刻也没有停止。为了尽快和岸上取得联系,在黑暗之中,人们在船上燃起了火堆。岸上的人们发现后,也立即燃起了火堆,以示回答。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日苏关系十分微妙,所以,如何救援苏联人,着实使当地的日本居民犯难。当5位落汤鸡似的俄国大汉深夜闯入一个普通的日本渔民家里时,那个渔民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他不得不向住在附近的警察报警。警察深知事情复杂,不敢擅作主张,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建议立即派遣救生船前去营救。稚内市警察局长面对这一棘手问题,进退维谷。一方面,救生艇不能不派,虽然这几乎意味着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另一方面,他确实不愿意去拯救敌国遇难者。他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先派一名视察员和三名随员前去调查情况。

黎明时分,映入当地居民眼帘的是一幅悲惨的情景:轮船侧倾在海水中。可怜的人们聚集在船的一侧,一面呐喊救援,一面接受着海浪无情的“洗礼”,形势十分严峻。然而附近的村庄又没有大船。当地居民面对这些落难的人们确实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海浪推过来的死尸。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村民们只好决定把一条小渔船推下海。然而,渔船刚刚解缆,巨浪就将它颠覆了。

村长和当地官员决定成立一个救难指挥所。许多渔民志愿打捞死尸,为幸免于难者包扎伤口,喂汤喂饭。

12月12日下午16时,日方向驻东京的苏联大使馆通报了“印迪吉尔卡”号遇险的消息。此时,轮船上的情况已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

由于海浪一个接一个地冲击,“印迪吉尔卡”号侧倾更加严重,船上的人们开始作最后的挣扎。

这时,日本渔民又搞来一条小渔船。志愿救难的渔民们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接近“印迪吉尔卡”号,但海浪再一次将渔船掀翻。

直到此时,稚内市警察局的人员才带着一名医生和数名翻译姗姗赶来。他们最终决定:立刻组织救难工作。12月13日凌晨2时,3艘从稚内港驶出的日本轮船赶到遇难地点。救难队员们不顾生命危险,设法拯救船上的幸存者。到12月13日下午1点,共救起395人。与此同时,岸上的日本渔民彻夜未眠,有的打捞死尸,有的抢救神志不清者。许多渔民从家里拿来棉衣棉裤,换下幸存者那湿透的衣衫。

此后,402名生还者被送到稚内市,乘日本的一艘轮船,于12月14日零时30分抵达日本的小樽。他们又从小樽搭乘苏联“伊里奇”号轮船返回祖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印迪吉尔卡”号遇难的海岸还经常发现随波逐流的死尸。那些天,笃信佛教的日本当地居民纷纷来到岸边,以烧香的方式,寄托对死难者的悼念。根据苏日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打捞上来的尸体全部就地火化,骨灰罐用专车送往苏联驻小樽的领事馆。此后不久,渔民们又在海边找到了30具遇难者的尸体,村民们把捞起的尸体埋到岸边山坡的墓地上。

“印迪吉尔卡”号海难事故是当时最重大的海难事故之一,但是,因为这艘轮船载有囚犯,致使这一震惊世界的海难事故被苏联政府打上了绝密的印记。长期以来,苏联人民对这一发生在北海道沿岸的重大海难事故茫然不知。

黑洞说

黑洞是指天体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它虽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物质。不少学者指出,出现在百慕大三角区机船不留痕迹的失踪事件,颇似宇宙黑洞的现象,舍此便难以解释它何以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月球引力说

有些天体物理学家认为:那些飞机和船只失事的日子,正好是新月或满月(望、朔),这时月亮、地球和太阳处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于是引起地球磁场扰动,从而使飞机船只的导航设备失灵,造成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