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16714400000029

第29章 角龙

最后进化出的一类恐龙是长有骨角和颈盾的恐龙。这类恐龙头上的一些骨骼扩展到了脖子的后部,发育成披风式的颈盾;在眼睛之上和鼻端还生有长而尖锐的骨角。

角龙的祖先是生活在蒙古的一类植食性鸟脚类恐龙,名叫鹦鹉嘴龙,长有像鹦鹉一样弯曲的尖嘴利喙。鹦鹉嘴龙并不是真正的角龙,而是角龙的祖先。它体长2米,与同样大小的棱齿龙相比,显得更为茁壮,前肢也相对更长。一般都认为,它是从两腿行走的鸟脚类到新的四足行走的角龙类的中间类型,所以,在恐龙演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鹦鹉嘴龙的话题广泛,不仅涉及它们如何生存下来,而且还牵涉到它们又是怎样进化成别的动物的等等。这类动物个体小,行动迟缓,本身缺乏完善的保护,虽然头盖骨上已有萌芽状态的颈盾,但那只不过是些小突起,还不可能像其后代子孙们那样高效地发挥防卫功能。

在白垩纪早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由于植物面貌的改变,恐龙面临着严重的食物危机,从鹦鹉嘴龙身上,可以看到一些恐龙是怎样渡过了那场危机的。这时候,新的更粗糙的植物取代了侏罗纪的柔软植物,为了生存,恐龙不得不修饰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它们。首先,更为尖锐、锋利的嘴喙形成了,其次,颌骨上的肌群更为发达。

原角龙,是以后各类角龙的直接祖先,生活方式也接近于其子孙们。它的大小与鹦鹉嘴龙差不多,长约2米,但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后者不同,尾更短,头更大,前腿更长,完全丧失了用两条后腿走路的能力而改为四足行走。原角龙的喙部更为发达和尖锐,牙齿变得长而尖,头后颈盾适度发育。当其头骨被仔细研究后,人们发现,颈盾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虚弱的脖子。事实上,突出的颌部肌肉虽然赋予其巨大的咬切力,却未能提供它任何保护,加上原角龙是比鹦鹉嘴龙行动更为迟缓的动物,所以更易受到伤害。不过,它们却继续繁衍下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很可能是原角龙发现了新的食物源,并且那些植物生长在远离肉食恐龙出没的地方。

在白垩纪后期,棕榈树普遍,宽大的树叶富含纤维质,只有那些生有满口利牙和具有强壮颌骨的动物,才能将其切成碎片后吞咽,也许角龙正是第一类能以这类植物为食的恐龙。

棕榈树丛为原角龙提供了一个相当安全的生活环境,这类植物常成片成林,浓荫蔽日,巨大的叶片向四周垂下,只有像原角龙这样的矮小粗壮的动物才能出没其间,更大的食肉动物一般会主动避开这样的丛林。

角龙的多样性令人注目,单单在北美大陆就已经发现至少20种不同的角龙,其中小的同原角龙差不多,大的有9米多长,重量可达8.5吨。角龙在演化过程中,随着身体的变大,尾巴越来越短:头总的来说,向增大的方向发展。

角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头的顶部慢慢地长出骨质突,有的长度超过了1米,很像犀牛角,成了对付肉食龙特别有效的武器。一些角龙的鼻端,长有一只长角,而另一些角龙的眼眶的上方还有成对的角,在一些角龙的颈盾的后缘上,生着大而尖锐的突起。角龙身体越大,头上角也越大。虽然角的数量和大小有变化,但凡属于角龙,嘴上都长着锋利的角质喙,口内生着整齐的牙齿,上下颌运动起来,就像剪刀在工作,能切断非常粗糙的植物。

最大的、同时也是最著名的角龙是三角龙,9米长,有十多吨重。头上长有三只角,一只长在鼻端,另外两只分别长在两眼的上方,最长的可以达到1米以上的长度,所以对任何来犯之敌,都是特别有效的反抗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