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达2400平方千米。太湖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向来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这里河网纵横,湖荡星罗棋布。春天到来,菜花金黄,稻秧透绿,小舟在河湖荡漾,采桑姑娘在桑园忙着采摘桑叶。一幢幢粉墙灰瓦的房舍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到处一片生机。
太湖四周群峰罗列,出产的碧螺春名茶与太湖红橘,在古代就是给朝廷的贡品。太湖里出产各种各样的水产品,其中的太湖银鱼,浑身晶莹剔透,肉质细嫩,是筵席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大湖,关于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对于大地上非常显眼的地理事物——湖泊,地理学家们早就有过深刻的研究,并按照它们的成因分成若干类别。比如,有的湖泊是河流活动形成的,叫河迹湖。此外,还有断陷湖、冰川湖、堰塞湖、火山湖等。
那么,太湖属于哪一种类型呢?
最早也是最流行的意见,认为太湖是古代海边的泻湖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属于海迹湖的一种。持这种意见的人们这样假设: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长江口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而在长江口靠上的江苏镇江、扬州一带。长江南面的钱塘江江口也靠后面。这两条大河成年累月、不停地把自身带来的泥沙堆到河口一带,使得河口不断向前延伸。太湖正好处于长江与钱塘江两大河口之间,自然就形成一个大海湾。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河的泥沙不停地堆积,河流不断向前延伸,慢慢地夹在两河之间的海湾就被泥沙包围起来了。开始,可能海湾还与外海相通,海水还可以进入海湾里,海湾里的水还是咸的。到了后来,沟通外海的水道也被堵死,海水不能再自由地进入海湾,陆上的河流却源源不断地带来大量的淡水,海湾的水由咸变淡,于是地球上一座新的湖泊诞生了。
太湖的泻湖说确实有很大的说服力。太湖的位置确实在两条大河口的夹缝中,两条大河一直到今天仍然在缓慢而不停地向前移动着。太湖水面辽阔,却又十分的平浅,与海边的泻湖十分相近。所以,这种说法一产生,就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看法。
谁知近年来,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研究者在研究太湖过程中又有了新发现。人们在翻阅一本叫《吴中水利记》的北宋时期的古书时,发现书中记载着,在北宋神宗八年(公元1075年),太湖地区发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位置。这时人们发现,湖边数里的干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村庄的街道,一根根已经近于腐烂的树桩仍然立在湖中。人们还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6000年到一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
这个事实给泻湖说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如果太湖是古代海洋留下的泻湖,那么,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湖底居住过。于是,又一种假说出现了。人们推测,大约在6000年到一万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
至于太湖这片洼地的形成,他们认为,这和这里的地壳运动有关。太湖地区可能一直是一个地壳不断下沉的地带,由于地势低洼,从四面八方汇来的流水不能及时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
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响应,又一种成因说突然出现了。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们,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太湖的形成。
他们大胆地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达到2.16×108千吨的黄色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或者等于1000万颗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的能量。
提出“陨石冲击”假说的年轻人,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证据:第一,从太湖外部轮廓看,它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非常破碎;而西南部则向外凸出,湖岸非常整齐,大约像一个平滑的圆弧,与国外一些大陆上遗留下来的陨石坑外形十分近似。
第二,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太湖周围的岩石岩层断裂有惊人的规律性。在太湖的东北部,岩层有不少被拉开的断裂,而西南部岩层则多为挤压形成的断裂。这种地层断裂异常情况只能在受到一种来自东北方向的巨大冲击时才会出现。
第三,研究者还发现,在太湖四周有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岩,有的岩石在显微镜下,还可以看到被冲击力作用产生的变质现象。另外,他们还在太湖附近找到了不少只有陨石冲击才会产生的宇宙尘和熔融玻璃。
根据以上的证据,他们推断,这颗陨石是从东北方向俯冲下来的。由于太湖西南部正好对着陨石前下方,冲击力最大,所以产生放射性断裂,而东北部受到拉张力的作用,形成与撞周方向垂直的张性断裂。由于陨石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岩石破碎,形成成分混杂的角砾岩和岩石的冲击变质现象。